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

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民国时期的出版家、社会活动家胡愈之,于1936年,采望晚年马相伯,所说的一句话。适逢当时国难当前,有内争也有外侮,只要回顾下他的一生作为,忧国忧民,更能使一番话让人听的辛酸心痛。

抗战期间来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创始人的感言与心酸)(1)

93岁时的马相伯

马相伯这个人并不是很多人很了解,但一提起复旦大学大家就开始了解,马相伯正是复旦大学创始人。他生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一年,在江苏省一个天主教小村落里出生。幼年受父母的影响笃信天主教,刚出生就接受洗礼。马相伯从小天资聪颖,五岁时就进入私塾读书,对天体运行奥秘尤其感兴趣,12岁时进入了耶稣教会办的公学,后来在公元1858年和家人一起到上海定居,继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家从镇江转至上海定居。

洋务运动中,格林炮

洋务运动中,金陵机器制造局自制的格林炮

在外交过程中,马相伯先后去过西方多国,切实感受西方科技的魅力,他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决定毁家兴学。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即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专心兴办教育。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他于上海徐家汇老天文台创办震旦学院(后改名震旦大学),是为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校政实行学生自治。

清末民初时,他担任不少公职,包括袁世凯大总统府顾问、北京大学校长、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1917年,马相伯退出公职,离开北京退隐上海,译着天主教书籍。

抗战期间来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创始人的感言与心酸)(2)

马相伯 (左)

直到抗战时期,马相伯已经九旬高龄,他为国难感到痛心疾首,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他到处奔走呼号,号召国人重塑精神,他还亲自举办义卖活动,将所得的数十万元的捐款全部捐给了前线。他先后发起组织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爱国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

抗战期间来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创始人的感言与心酸)(3)

救国会七君子与马相伯合影

当他在家里召开救国会第二次执委会时,他特地写了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联语共勉。1939年是马相伯百岁诞辰,全国各地与相关团体都举行遥祝典礼,国民政府及中共中央皆有贺电。然而,马相伯向复旦同学会写亲笔信,曰: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令嫌多寿多辱!并将各届赠与的寿仪,转作犒劳前线作战兵士之用。马相伯病重时,还对国家念念不忘,一生经历国破家亡的惨剧,百姓尚处于愚昧,痛心疾首。

抗战期间来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创始人的感言与心酸)(4)

马相伯

马相伯在1939年4月,做了第150期《良友》杂志的封面人物

1939年10月20日,马相伯得知中国于湘北大捷,兴奋非常夜不能寝,病情恶化。11月4日,马相伯没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怀着遗憾离开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