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白如何去激励你的读者,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怎么样才能写出好看的文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怎么样才能写出好看的文章(如何写出好文章)

怎么样才能写出好看的文章

1.明白如何去激励你的读者

当你写作时,谁是你想要激励的对象?

你想要激发出他们怎样的反应?

如果你不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那么你如何与你的读者心意相通呢?

你如何知道你的营销对象呢?

你如何知道怎样帮助正确的人找到你的作品呢?

·带着这些问题,稍坐一会儿。

·把你的发现写成笔记。

·等待24小时。

然后再次阅读这些笔记,接着反观你的书、博文或者你目前已写好的任何东西——这些作品是否让你为正确的读者传递了正确的结果?

或许,你需要想着上述问题的答案,将一些内容重新写过?

2.明白激励你的是什么

是什么话题让你一谈起来就“两眼放光”?

你懂的,就是那一个话题(或许更多!),让你的朋友和家人都会说“不不不,不要问那个!那家伙一谈起来就停不了啦!”

你是否计划着写一本关于那个话题的书呢?

如果还没有,那你应该计划了!

最容易写的东西,就是你十分关心、谈起来滔滔不绝的事。那也是最容易让你激励他人的事!

因此,下次有人问你那个话题时,把你所说的录下来,然后誊写成文字——你会从中发现,一本书的基本内容已经有啦!

3.使你的人物真实

当你写作虚构类作品时,或在非虚构类作品中叙述案例分析或其他“个人”故事时,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必须涵盖的。

这一要素,让读者与你所写的人物心意相通。

这个要素极其简单。

人无完人。

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如果你把一个人写得近乎完美,读者就无法与之心意相通,也无法对其感同身受。

展现出缺点、弱点和个性特点——这些会使你的人物真实。

4.以激励他人的方式进行写作

你为何写作?

许多人的答案是:“因为我想分享我的故事/我的知识,以此激励他人。”

然而,那些人接下来告诉我:“我不知道如何写才能达到那种效果。”

以下便是该问题的(多方面)答案。

·你不必写一部完美的文学杰作。

·你必须注意措辞。

·你必须尽可能诚恳、真实地讲述你的故事/阐释你的知识。

·你需要他人帮你编辑,指导你如何使你的写作简洁明晰,以便你的意思能够完全、直接地传达给读者。

·对于你想要给读者的结果,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他们如何感受到激励?由于你的激励,他们会做什么?

·从一开始就需要计划,使你想要激励的人看到你的文字。营销是必要的——如果无人发现并阅读你的作品,你便无法激励任何人。

·最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真切地认可你的故事是有价值的,你自己是值得尊重的,如果确实有人受到了你的激励,你理应得到赞赏和关注。如果因为没有这样的信念,以致写作时犹犹豫豫,那么你不会激励任何人,因为人们在你的文字中会感受到你的犹豫。

“你的文字是你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的途径——利用写作给你的机会吧!”

金·兰伯特

5.让读者间接地体验生活

人们喜欢间接地体验生活,所以会看电视真人秀,读传记,翻阅有关“真实生活故事”的杂志。

你在写作时可以利用这一点!即使是写非虚构类作品。

当你创作关于你所擅长领域的非虚构类作品时,其中应该包括案例分析。在你的这本书中,案例分析有三个目的。

——举例说明你所谈论的内容。通过成功事例,让读者的感受更真切。

——展示你的能力——写案例时,应该清楚地表明,某个人之所以获得了书中描述的结果,正是因为你帮助了他们,或者因为他们参加了你的研习班。

——案例之所以吸引读者,是因为其中展现了“像他们一样的”真实的人获得了真实的结果——电视真人秀的效果!

在写作中,有一招永不会错,那就是用例子讲故事,用事实讲道理。援引那些让你与他人心意相通、使他人接受你的能力、给他人带去快乐的事例。因为这意味着你把自己的才能推销给他们,你的权威度提高了,你完全不必“自卖自夸”就能实现这一点。

6.使非虚构作品的内容变得清晰

如果你在写一本非虚构类的书,教人们如何做某事,却苦于想不出到底需要解释些什么,需要解释到多么详细,那么,这个技巧能帮到你。

如果你所要教的是你在工作中所做之事,那么你是否教过一个培训生如何去做呢?如果你教过其他人,而那个人原本对你所教之事一无所知,那么你就有足够的能力写书了!把笔记簿放在手边,闭上眼睛,回忆过去教那个人的情景。

他们问了你什么?

问题的顺序如何?

你是如何回答那些问题的?他们立刻理解了吗?或者你需要换个说法解释?

睁开眼睛,把他们曾经问过的问题按顺序写下来,同时备注上你是如何回答的,以及他们理解的程度如何。

好了,根据这些信息来安排书的结构,决定阐释问题的细节程度。如果再次遭遇瓶颈,重复此过程即可。

7.在非虚构类作品中创造“线索链”

优秀的非虚构类作品与悬疑小说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

乍看上去,这个说法似乎有些疯狂,不过,容我解释一下。

在悬疑小说中,线索都是一点一点透露的,随着故事的发展慢慢显现。于是,一本书读下来,你可以把所有的碎片信息汇总,直至清晰地了解所发生的事。

一开始,你虽然模糊地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但并不知道各种细节会如何出现。一部文笔精湛的小说会随后逐渐传递线索,使各种细节在阅读中慢慢清晰,仿若魔术一般。

一部非虚构类作品,尤其是准备教给读者某些知识的书,应该是一样的。

读者拿到书时,虽然知道会学到什么,但既不知道学习的细节,也不知道如何学成。因此,书中的每一章应传递一部分信息,即一系列步骤(“线索”),逐步引导读者,使其学会你所教的,足以付诸实践。

一部文笔精湛的书会使读者感觉这一切轻松简单——信息环环相扣,天衣无缝,直至仿若魔术一般,他们发现自己明白了如何去做书中所传授的事。

倘若如此,读者便会享受学习,其原因恰如人们喜爱阅读悬疑小说一样——虽然需要动脑子,但这个过程并不困难,而且有答案。关联信息所需的脑力既足以使阅读充满趣味,又不至于变得“太费劲”。

当你筹划非虚构类作品的结构时,试问自己:“我的读者需要什么线索才能解开这个如何做事的谜团?”

8.在写作时处理你的情感

无论是写作虚构类作品还是非虚构类作品,在你所写的内容中,常会有一些东西,可能使你想起过去的事件,再度勾起曾经的情感。

那会让你担忧吗?你是否有点害怕那种感觉,不知道如何处理呢?

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

往事之所以重现,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那些事你尚未处理好,只是一直压抑或隐藏着。其二,那些事你已经处理好了,都过去了,但是每当想起,仍会心起波澜,因为事件的影响力太强,影响的时间太久。

不管哪一种情况,写作时往事重现都是一件好事。

如果那些事尚未处理,那么你的机会来了!

让你自己去感受,探寻你所感受到的,然后写下来。你那一刻所写的可能不会最终出现在图书或博文等作品中,但会让你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那些感受,让你有机会走出来。

如果那些事情是之前处理好了的,那么,呼一口气,承认回忆,细品感受,看看是否有新的见解。对往事不妨抱以感恩之心——虽然自己走出来了,但此时此刻,往事重回,正好让你投入充沛情感,把话题写得淋漓尽致,创作出让读者真正产生共鸣的文字。

情感是一件礼物。如果我们选择接受和承认情感,而不是任其占领、压垮我们,情感就会让我们的写作完全与读者心意相通。

因此,不要害怕那些时刻,即使它们有时会让你措手不及——以感恩之心欣然接受吧!

9.丰富你的描写

当你写作时,人们看不见你的脸,看不见你热情地挥舞双臂,听不到你语调的变化,因此,你需要另一种方式,让他们“看见”和“感受到”你的热情,明白你所谈内容的重要性。

这便意味着,对于同一话题,相较于说话时所用的词语,在写作时,即使是非虚构类作品,用词也需要更丰富、更戏剧化、更具活力。因此,食物不仅仅是看起来好吃,而是看上去丰盛无比,鲜美多汁,味佳可口,而且香味难抵,引人垂涎。

你明白了吧。刚开始,你会觉得写这些有点傻,而且恰到好处和过犹不及之间只有一线之隔——纵然足够丰富的形容词能让读者展开应有的想象,但你也不希望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理虽如此,还是找一些亲友来试读,看看他们怎么说。

如果文字能让读者清晰地想象出你所描述的事物,那么对于非虚构类作品,读者会更好地向你学习,乐此不疲;而对于虚构类作品,读者会感觉身在故事之中,而非仅仅阅读故事而已,并且在最后不禁会问你的下一本书在哪里,因为他们不希望这种体验终止。

想想那些你最近读过的书——那些书在这方面做得如何?是否恰当地吸引了你?或者沦于平淡了?

10.在不确定下一步写什么时摆脱困境

如果你在写书(不管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时遭遇瓶颈,那就花些时间研究背景资料吧。

背景资料分为两种。

第一种适用于虚构类作品,即人物细节和历史——那些在故事中虽未直接讲述,但却对人物的所作所为产生影响的事。

另一种对于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品均适用,即关于你的目标读者群的笔记,详述他们想要读什么,为什么想读,他们最有可能浏览哪些网站,他们阅读哪些其他作者的书,等等。

背景资料助你理解如何组织书籍内容,使之最符合读者胃口,还能帮你明白如何策划图书营销,让读者接触到图书。

不过,更大的好处是,背景资料常会促使你重新回到内容创作上,因为这些笔记会使你获得之前可能没有的顿悟,明白要涵盖哪些内容,或者内容该如何呈现。

11.使你的作品易于阅读

你是否注意过,在你阅读过的作品中,有些如行云流水,不经意间便悄然入心,而另一些却艰涩难读,令人不知所云,满心失落。

显然,你希望你的作品属于易读的那一类,让读者产生积极的感受,既受教育,又享乐趣,并且期待你的更多作品。

那么,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做计划。虽然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顺序写作内容,然而,一旦落于纸面,你就需要整合内容,使行文流畅。所以,为了让你的目标读者获得预期结果,你要制作一张清单,把作品中已经述及的和计划涵盖的内容一一列出。

弄懂某些事情之前,是否需要先明白其他一些事?信息是否存在逻辑顺序——从概况和基本概念,到更复杂的方面,最终引出一个结果,或一个进行中的计划?

在清单上调整各个事项标题,直至顺序正确,形成上述逻辑流,使所有内容逐步阐释构建,直至达到最终结果。然后,按照这个顺序,在你的书中或文件中调动各个写作片段。

通读一遍——你是否需要额外写一些衔接语段,帮助读者在各个信息片段之间顺畅过渡?

如果需要,那就写出来,然后请人将全文通读一遍,看看他们有何反应。

如果他们建议改动,那就在计划清单中记下,然后仔细斟酌,所做的改动必须使行文更加流畅。

只要能让读者喜爱阅读你的文字,成为忠实书迷,花时间进行此项工作就是值得的!

12.让读者觉得事物真实

如果你在写作中需要描述某个物体,或某个地点,却苦于找不到词语进行有效描述,以下秘诀能够帮助你。

如果要描述的物体在你手边(比如一个水果,或室内的某物),那就去把物体取来,拿在手上认真观察。根据以下问题,做一些相关笔记:

·什么形状(真实形状,包括细处)?

·什么颜色?

·色彩是均匀的,渐变的,还是斑点状的,等等?

·气味如何?(好闻吗?是否让你想起其他东西?或是其他某个地点或时间?)

·触感如何?硬还是软?光滑还是凹凸?质地均匀还是不均?是否让你想起其他物体或表面?

·味道如何(如果可以吃的话)?

·是否会发出声响?发声方式如何?

·引发的总体感受如何?积极的?让人想吃?消极的?威胁性的?舒服的?

如果需要描述的是某地,那就找一张那个地点的图片(如果是真实之地)或者概念上相似的地点(如果是虚构之境),一边看图,一边问自己以下问题(把你想到的答案一字不差地写下):

·场景中的主要颜色有哪些?是浓烈鲜艳,还是淡雅素净?是否有主色调?

·图中所示的是一天中哪个时间?这个时间是不是你要描述的时间?如果不是,那么在另一时间会有何不同?

·如果站在图中之地,你会闻到什么气味?为什么那里会有此气味?好闻还是难闻?那气味让你想做什么?那气味令你想起什么?

·如果站在图中之地,你会听到什么声音?响亮还是轻柔?好听还是难听?那声音令你想到什么?

·对你而言,此处是否是一个新地方?如果是,你会因此有何感受?

·或者,此处是否是一个熟悉的地方?那会让你有何感受?

·如果你置身图中之地,所站之处/所碰之物会有何质感?你脚下会有什么?

·此地的总体感觉如何?是好是坏?不确定?是热是冷,等等?

一旦写下了上述问题的答案,你就会有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描述性词语和想法,可以应用于写作之中,在读者脑海里真实唤起你所描述的事物。

好的写作会让读者身临其境,不管是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还是菜谱中一个美味四溢的厨房。

13.理解书籍结构的优劣之别

如果苦于想不出你的书要采用何种结构,那么可以借鉴以下方法。

你所读的书和你所写的书极有可能是属于同一体裁或话题范围的。

走到你的书架前,抽出五本属于你所写话题范围的、你最喜欢阅读/觉得最受益的书,然后再选出五本同一体裁的、你读起来觉得最沮丧的书(不管实际内容有多好)。

坐下来翻看这些书,做些笔记——那五本好书有何共同点?那五本差书又有何共同点?关于一本书易读易学的原因,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那些好书的某些架构方式是否能应用在你的书中?

那些差书的某些特点是否让你想要改变之前对于书籍架构的想法?

14.找到工作和生活中的隐藏之书

时不时地,重新拿出你之前写过(无论当初为何而写)但尚未发表的,或者仅有只言片语的,或者在某个非常有限的情境下(比如小型研习班)所写的材料。

以新的眼光审视这些材料,问自己下列问题:

·这些内容有多少字?

·是否全部关于同一主题?是否可以轻易分为多个种类?

·这些材料与我为客户解决的(或者我与人谈论的)最常见问题,两者的联系有多密切?

·以我现在的角度,是否立即看出了能够补充信息,以某种方式改进这些材料?

·几乎可以肯定,你会惊讶于拥有如此之多的材料,并且可以轻易增添如此之多的内容。

·那么,把这些当作一部系列丛书的大纲:

·系列丛书的标题是什么?

·每本书的重点是什么?

·作为一名正在树立声誉的商人,或是一名正在聚揽书迷的作者,你能如何改动这些材料,使其最好地支持你当前的目的?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做一些笔记,然后制定一个行动计划。

如果你已经拥有大部分内容,只不过藏在“那些旧东西”里罢了,那么发行系列丛书就会快很多。

作为一本书的作者,你会受到尊重;作为一部系列的作者,你所得到的尊重会上升至一个全新高度。

15.将情感融入写作之中

为了使读者产生共鸣,你的写作需要包含情感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吸引读者,使读者以某种方式与之契合。

对于虚构类作品(或是传记/“真实生活故事”),这一点是绝对关键的,而非虚构类作品亦是如此。

你的写作需要人物,以独特且真实的声音呈现事物。否则,一本非虚构类图书就会变成一部枯燥乏味的教科书。

为了在非虚构类作品中体现情感,你需要置身于目标读者的脑海中,理解他们对话题的感受——如果他们充满热情,你也需要如此;如果他们有幽默感,那就插入一些稍微搞笑的语句(任何事都可能搞笑……)。

想一想为什么他们想要了解你所教的东西——然后,以能够激发那些感受的方式呈现信息。

忠实的读者会购买你所出的每一本书——因为他们与你有共鸣,与你解释事物的方式有共鸣;他们依据你的作品,想象你的声音,而对于这种声音,他们也有共鸣。

16.人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利用这一点

人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于写作者而言,这是一件极好的事!

为什么?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写一部鸿篇巨作。

把话题分成若干“适合入口的小块”进行探讨,构成一系列较小篇幅的图书,这类书不但可能会卖得更好,而且会使你获得忠实读者,拥有“回头客”。(让你在此过程中赚更多的钱!)

在你进行写作时,请记住:A4纸或信笺纸大小的一页内容相当于平装本成书中的两页。

因此,如果你能就某一知识点或者虚构故事的“第一部”写上50页,你就完成一本书了!

在写作任务看似无法应付的日子里,谨记这一点,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17.如何写章节标题

不确定用什么作为章节标题?

对于非虚构类作品,最好的章节标题就是问题!

那会立刻告知读者,你准备告诉他们什么——即问题的答案。那也让你写作起来更容易,因为你知道问题的答案。

当有人看你的书(无论是实体书,还是亚马逊网站的“在线预览”功能)时,他们能看见目录。目录会立即显示你打算教他们的内容(并让他们看到,他们的问题将会得到解答!),因为目录是一份问题清单(即你的章节标题)。

如果你已经写了不少,那么试试看,能否将那些章节标题改写成问题。

接着,思考你所写的内容是否回答了那些问题——你或许会惊讶,为了真正地回答好那些问题,你可以写作更多内容!

18.通过谈话突破写作瓶颈

当你遭遇瓶颈,在创作非虚构类作品时不知如何写某个章节,或在创作虚构类作品时不知如何写某个场景,以下便是一种突破之法。

找一部录音机(你的手机几乎肯定有这项功能)。

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按下录音键,让你的朋友就卡住你的那点问题“采访你”。

对于非虚构类作品,他们应该围绕话题,问一些笼统或具体的问题——只要是他们想到的,或者你让他们问的。对于虚构类作品,他们所问的问题应该关于各个人物的感受如何,他们想要什么,以及他们在做什么。

让谈话随意进行,只要一直说话即可。

在谈话自然结束时停止。

把录音誊写成文字,然后通读。

挑出有用的内容,复制到你的作品主体上,然后编辑。

或许,你只是在谈话中有所发现,产生灵感,把谈话内容作为指南,开始写作。

19.对话题的热情如何影响写作

写作时,如果对内容充满热情,就会很容易陷入其中,以至于手指难以跟上思绪。

在那种状态下,你把脑袋里的思绪落到了“纸”面,这是件好事,因为你的文字会是真实的,而且对你而言,在那一刻,内容/你想说的也将是最清晰的。

然而,这既不意味着你在那种状态下会写出佳作,也不意味着你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真正清楚传递了。事实上,如果那样写作,往往只要把作品搁置24小时再回头重读,就会发现内容相当混乱,词语遗漏,句子不完整,散乱的长句频现——那些便是你的手指完全跟不上思绪的产物!

不要绝望!24小时的休息让你视野清晰,你可以调整内容——插入那些遗漏的词语,问问自己,句子能不能更短一些?或者把一句拆成两句?能不能删除一些词语,意思仍然保持清楚?

简练写作大有作用——使用丰富有力的词语,但不必一次过多,确保每个句子的完整性,并且时态不会半途改变。

在你的文字中寻找那些打算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的表述——它们是否明确地突显出来——你能使它们更有力、更简练吗?

接着,最后进行一次拼写和语法检查,寻找错词(你懂的,有些词拼写无误,甚至读音一样,但就是在所处的语境下不正确)。

然后,进行最终检查,请他人阅读——问他们读起来是否清楚,内容是否合理,他们认为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虽然你也许需要因此做一些最终调整,但你会拥有更好的作品,给读者更好的体验,并且更有机会在读者心中产生改变人生的影响。

20.化整为零

如果觉得写书这个想法有些宏大,力所不及,那就换个角度吧。

·能不能仅就书中所要涉及的一小部分内容写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的字数能达到500——1000字吗?(一般情况下,打印出来也就1——3页)

·能不能每几天就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每篇都是关于作品主题的不同方面?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几点,写下10——20篇文章,那么最多两个月,你就会完成一本60——100页的书(10000——20000字)了!

然后,你可以与编辑协作,把这些文章进行正确排序,并添加衔接性内容。

所以,不要去想那个大工程,只想着每次写一篇文章。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一本书就写好了。

21.让内容流畅起来

有没有那么一本书,让你读起来有一种“磕磕绊绊”的感觉?

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其间没有流畅的过渡,你也不知道概念的转换是怎么发生的。

阅读体验不太好,对吧?

要让内容流畅起来,让读者顺畅地读完整本书,你得写一些“衔接性内容”。

所谓“衔接性内容”,就是那些合理地将各个不同部分相互连接起来的内容。它能提醒读者在接下来该思考什么,哪些内容需要仔细审读,以及这些内容与刚才读过的部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身为作者,你很容易忘记写这些衔接性内容,因为你自己知道并完全理解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

但是,你对自己的作品内容太过熟悉了,可读者并不知道你所知道的一切。

帮助读者建立内容之间的关联,你的书就会变得更好,你的读者也会爱上你!

22.克服写作障碍——方法1

好了,你决定坐下来,开始写作,打开文档,然后……你的脑子变得一片空白。

此时怎么办?

如果你正在写虚构类作品,那么问问自己,“假如某某(即故事中的人物)‘发现家里有一扇神秘的门’,‘发现家族的骇人秘密’,或者‘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椅子被狗挠坏了’,他们会做什么?”

具体问题是什么无关紧要。有时候问题越傻,效果越好。

这些问题会引导你去想象人物的行为——运气好的话,能给故事情节添砖加瓦,让写作根本停不下来;最不济也能聊以自娱。

这里要说的理念是,在行动中审视人物,如此一来,他们余下的故事就再次流畅起来了。

如果你写的是非虚构类作品,那么想想“关于某事(即作品主题),我被问到过的最傻/最有意思/最奇怪的问题是什么?”

写下这个问题,描述当时的情形如何,这个问题为什么傻/有意思/奇怪,你是怎么回答的,以及其他人能从中学到什么。

做一些笔记,说明这个问题与作品中其他内容的关联,如果那让你立刻想到了在其他章节中如何谈及这一问题,就马上写出来吧!

突破文思枯竭的困境,就像处理一项看似艰巨的任务——要把任务分解成许多个可应对的小目标,从容易的部分着手,快速取得成果。

所以,你需要思考一些东西,写一些东西。而所思所写的那些,不是关键的、宏大的,也不是“重要得不容有失的”,而仅仅是易于想象的。

下次写作停滞不前时,试试这个办法,看看会不会有欢乐或奇迹发生!

23.理解创作成果——为了你,也为了读者

开始写作之前,你应该明白两个关键问题:

1.你希望这本书给你带来什么?

这本书让你能帮助他人,对你的事业有所裨益,增加你在该领域的权威,吸引媒体采访和公开演讲等机会,带来稳定的财务收益,还是以上作用兼而有之?

2.你希望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什么?

读者读完这本书应该有什么具体的收获?获得行动计划,期待续集,想和你一起工作,想成为你的客户,愿意向他的朋友推荐你的书或业务等等?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书的结构、写作风格以及呈现方式。

作为一个商人,写一本关于你这个行当的书,其实就是在写一封加长版的推销信。学学广告文案是怎么写推销信的,这对你决定内容的呈现方式很重要

对读者来说,你对自己创作成果的理解也很重要。你理解了,就能通过构思这本书来达到预期效果,给读者以完整、满意的阅读感受。这样读者会继续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

如果你不理解,那就别指望能给读者呈现什么成果了,阅读体验不佳的读者不仅不会成为“回头客”,还可能给差评哦!

24.论背景资料的重要性

写虚构类作品时,作为作者,你了解各个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细节也许压根不会出现在故事情节中,也许要到很晚才跟读者见面,而人物的行为正是由这些细节决定的。

所以,为了确保这些细节连贯一致,同时也为了避免提前剧透,你得准备一套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可能篇幅巨大,与你的成书相当)。背景资料中,可以对人物的生活点滴进行刻画,也可以完整叙述其一生经历,分析他们思想和行为的背后原因。背景资料的写作是十分侧重分析性的,而感性的写作则应留给故事创作本身。

你还需要为人物准备一份家谱,以及关于你所设定的故事发生地的研究材料。

准备这些背景资料的趣味性可能并不亚于故事创作本身,而且会给写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此外,如果你打算出系列丛书,那么只要继续扩大这份翔实的背景资料,就能在上下文中理出来龙去脉。如果系列丛书反响不错,你还可以写一本《……的世界》,一部前传,或者从这份丰富的背景资料中抽取一些尚未涉及的内容,再写一本书。

25.写出清楚的操作指南

如果写作的时候,因为自己对要描述的事物太过熟悉,反而觉得要将它解释清楚特别费劲(尤其是非虚构类作品或者商业指南等),这里有个妙招能让你省点力气。

如果要解释怎样完成一个任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别人展示完成的过程。理想的方式是采用屏幕录制及视频制作软件,如Camtasia;而对户外或体力任务来说,最好能请其他人拍摄你行进的过程。一边录,一边做任务,同时告诉旁边摄像的人你正在做什么,每一步怎么做。如果有什么你没说清楚的,请他随时提问。

做完这些以后,在写作操作指南时可以回放录像,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步骤。(你知道吗,有些步骤对你来说显而易见,因为你对这个过程太熟悉了,但是对没做过的人来说却不是这样的。)

如果真想偷懒,可以请人将音频转录成文字,这样你就只需要做最终编辑整理工作了。

26.用词对写作的影响

伴随着成长,我们学到了更多的词语——如果是外语的话,随着我们学习时间的积累,学到的词语也会更多。我们的词汇量不断扩大,每个人学到的词语有所不同。

有些词语属于核心词汇——显然,只需掌握大约1500个单词,就可以用英语有效沟通!但除此之外,还有成千上万个其他词语。

看看主流的英语词典就知道了——它们收录的词汇可谓数目庞大。

那么,为什么我们学会了某些词汇而非其他词汇呢?我们学会词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因为父母和家人使用那些词汇与我们交谈,或在我们面前用那些词汇交流。

·因为研究某一课题,或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工作,我们学会了与该课题或领域相关的全部词汇。

·因为喜欢阅读某一特定话题,或喜欢某一时期的历史,我们学会了书中所用的词汇。

·因为词汇很有意思,吸引我们查找并学习新的词汇。

通常来说,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的词汇就越多、越复杂。(不论是学校或大学的正规教育,还是出于兴趣从书本资料上学习某一课题时所受到的非正式教育。)

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人所掌握的词汇不同,在不同行业工作的人所了解的词汇也不同。

对于作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你写的是非虚构类作品,这意味着你需要明白这部作品的主要读者所属的社会经济阶层,选词时要选择适合他们的。同时,你可能还需要学习一些专业词汇,这些词汇仅用于当前话题的语境中,要确保使用准确。

如果你写的是虚构类作品,那就更有意思了!

作为虚构类作品的作者,你笔下所写的就是人物所说的。通常,在任何故事中,都会有来自不同背景、教育层次和工作行业的人物,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要想让读者觉得人物真实可信、易于代入、产生共鸣,你应该让每个人物正确地使用符合他们背景的词汇。

当人物的教育和阅历不及你时,你需要“压缩”自己的词汇来写他们的语言,这很有挑战性;当人物的教育程度比你高,或在你没涉足过的特殊领域工作时,那也同样颇具挑战。写好这类人物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学习新词汇,学习人物的专业以及话题领域所涉及的全部词汇。

所以,在制定写作计划时,要留出时间来做这类研究工作。当你迈出脚步向陌生领域的人们请教,以期让作品更有说服力时,你会学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遇到有意思的人。

享受这个过程吧——这是值得的。何以见得?因为如果一部小说中的人物有着各自独特而又符合其身份的话语方式,并且这种话语方式与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关,这样的小说能让读者即刻觉得真实可信(即使读者自己也不知道为何会有这种感觉),继而更喜欢你的作品,更有可能给你好评,并向朋友们推荐你的作品。

所以,写得更好,学习更多的词汇,认识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27.选择写什么

当你决定写自己最熟悉的主题时,通常难以下笔。

为什么?

因为你知道的太多了!

要突破这种无处着手的困境,那就想想关于这一主题,你的客户或与你讨论这一主题的人最经常问到的十个问题,从这些问题开始写作。

一旦想到了这些问题,你就可以将其作为章节标题——因为人们问你的问题也就是他们读到有关书籍时会去搜索的问题。

如果足够幸运,你可能会发现每个普通问题的背后大有文章,内容丰富到足以单独成书——这下好啦,你可以写一部系列丛书了!

28.“少即是多”的理念

想想你自己买书时会被哪些因素打动。章节分明、脉络清晰;(非虚构类图书)图表丰富,没有大段的文字阐述;排版合理,“留白”足够,便于阅读;“分包”合适,每个部分学起来都不费劲(如果你只有很短的碎片时间用于阅读,那么这一点尤为重要);阅读体验比文字密密麻麻的“教科书”要好。

如果把你的书按照这种留白充足、易于阅读的方式去设计,那么同样的字数,书的页数就会多出来一些……

当我们坐下来写作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告诉读者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不论是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还是精彩的小说故事。

但是,这样做反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为什么?因为将你想呈现的内容分解成多本中等厚度的书(100页左右,平装本大小),可以收到以下好处:

·读者会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因为书的排版合理,易于阅读和学习。

·身为作者,你将收获更多的尊重和权威,因为你不仅写了一本书,还创作了一个系列作品。

·你能赚更多钱!一本书,不管多厚,人们愿意为之付出的金钱是有限的,而同样的内容分成几本,人们会更愿意掏钱来买每一本较小的书。

·你可以规划出书的间隔,这样就能有更多写作的时间,让读者真心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同时也避免一下子给读者过多的信息。

所以,“少即是多”——更少的信息,以更好的方式传递,比一下子给读者太多内容的效果要更好。

反观你当前的写作项目,思考以下问题——怎样运用“少即是多”的理念,为你和读者实现更好的结果?(这样写起来也能省力不少啊!)

29.找到情节主线

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创作哪种类型的故事?(言情、奇幻、恐怖等?)想不出情节主线?

如果是这样,那就先构思一下故事背景(在哪个城镇、地方、世界等?)和三个人物——男/女主人公,“坏人”(即威胁或冲突发起人),男/女主人公的爱人/朋友/支持者。给他们起好名字,并设置一些外形特点或习惯特质。

选择一个戏剧性的场景作为开端——如争吵、恋爱、绑架等都可以。

描写这个场景。

然后讲明白他们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一个故事基本包括:

介绍人物/剧情;

描写一个小冲突;

解决这个冲突;

一个更大的冲突或威胁发生了;

英雄主义解决冲突;

故事完结。(可以采用“开放式”结尾,引出下一个故事……)

如果上述每个环节都有关键性的素材,那你就可以填补中间的空白了!

30.通过重大生活事件创造现实

创作(虚构类作品)时,确保人物有各自的生日、周年纪念日及其他“重大生活事件”,定好日期,记录到背景资料中。

让这些事件在你所写故事中发生,推动情节的发展——真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有这些事件,而在这些特殊时刻,总会发生些什么。通过这些生活事件,读者会觉得人物更贴近自身、真实可信。同时,小说中的各种冲突和互动也有了发生的理由。

对非虚构类作品来说,如果主题可以联系到生活事件,也可作同样的处理。

例如,写菜谱时,可以来一套适合生日宴会的食谱。在一本关于积极思维的书中,可以有一章生日寄语,说一说成长之美。

通过具体的建议,让读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这会让你的知识和你所要传授的技能更容易被读者掌握。

反观你已经写好的作品,看看能否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来进一步提高?

31.诉诸感官

这是什么意思?

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博文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段落应该迅速地抓住读者。最好的办法是让读者通过想象身临其境:想象自己品尝着食谱中的蛋糕、闻着阳光晒干的沙滩气味、听着僻静丛林中的声息、感受脚趾间沙粒的摩挲……

怎么做到这一点?

使用具体描写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的形容词,这些词往往能唤起读者的感情。

所以,不要这样写:

“她站在沙滩上看着大海”

而要这样写:

“她站在荒凉的沙滩上,柔软的白沙在脚趾间摩挲着,耳边只听见阵阵涛声和海鸥呼朋引伴的鸣叫声。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她的皮肤,海水的咸味让她想起往日,想起别的沙滩。她望着大海,沉浸在回忆里。”

第二个版本用了大量与感官相关的词语,让读者很容易对人物产生同理心,想象自己身临其境,回忆自己在沙滩上的点点滴滴,并且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发展。因为在这一时刻,读者已经代入你所描写的人物。

即便是写非虚构类作品,诉诸感官也很重要——告诉读者按照食谱做出来的菜品美味可口,他们就会去想象味道;告诉读者做某种运动能让人感觉更好,描写容光焕发的强健体魄,他们就会把自己与之联系起来。

下次写作时,别急着一气呵成,每写一段,停下来检查一下,看看所用的词语能不能更丰富,能不能通过增加或修改内容来唤起读者的感受。

考虑一下这个想法——你会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读者希望读到更多你的作品。

32.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

良好的阅读体验由什么构成?开始创作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则博文时,理解这一点为何重要?

让我们从自己作为读者的体验谈起。什么样的书读起来更容易?过去的哪些书曾让你完全沉入其中,享受阅读/轻而易举地学到知识,以至于忘了自己是在阅读,书中的信息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的脑海。

找出一两本这样的书,仔细研读。

它们的排版如何?有无图表?文字周围有没有留白,让人看上去更舒服?字体好不好看?内容是否编辑得当,有无拼写错误和奇怪的语法?图表是否明晰易懂?还有什么其他的因素让这本书比其他书更好读?

现在来思考你正在写的书——在遣词造句、解释事物、排篇布局等方面,可以如何改进,以使你的书能与那些好书媲美?你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哪些方面可以与好书媲美?除了易于阅读,这些好书还有其他让你钦佩之处吗?

一本好书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方面,有什么让你钦佩之处?

正是这些让你钦佩的因素构成了一次良好的阅读体验——如果能有意识地让自己的作品也具备这些因素,就能营造好的阅读体验。(与编辑排版人员合作,他们能确保章节布局合理,帮助你实现给读者良好阅读体验的目标。)

如果遇到了写作瓶颈,不妨停下来,把已写好的部分重读一遍,假装此前从未看过这些内容——阅读的体验怎么样?作为读者,接下来你想知道什么?觉得还缺点什么?

现在就开始写这些缺失或后续的内容吧。

要时刻考虑读者的感受,思考自己希望读者从阅读你的作品中获得什么。

33.该写多少?

这个问题很常见——大多数人对一张A4纸、信纸或平装书的一页能打多少字没有概念;也不知道一篇好的博文、文章,一部优秀的虚构/非虚构类作品大概有多少字。那么,我来告诉你,要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写多少字合适。

没你想象的那么多!

·一篇好的博文,字数约在300——2000之间,具体视文章主题和风格而定。

·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可以短至150字,即便是专题文章也很少超过2000字!

·一部100页左右、排版合理、图文并茂的非虚构类作品,也只有10000——12000字而已。

·一部旨在吸引业务的短篇非虚构类作品,配上图片,可能只有3000字左右。

·一则短篇故事可以仅有1500——3000字。

·很多出版的短篇故事和小说都在10000字以下。

·一部长篇小说约60000字(这都有200多页了!)

·一本大部头的非虚构类作品(或由三四本非虚构类作品合订出版的一本百科手册),虽然厚度可达300页以上,但其实也只有45000字左右。

看到这些数据,有没有觉得写起来没那么难?

一张A4纸或信纸(即微软Word软件的默认页面大小),12号字(12号是最常见的字号,但也有其他大小的),大约能排300字。

大多数人只要专心写作,1小时就能写300——1500字。

所以,出版之前,不要想着写一部百科全书——读者们要的是快速、易于接受、合理切分的信息。

现在,重新评估已写好的作品——你是不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写好了?

34.研究细节

这是什么意思?对于虚构类作品,细节能在读者脑中创造“书中的世界”;对于非虚构类作品,细节能给你的言辞增加权威性。

假如你读到一篇小说,书中写到骑马,而你作为一个懂骑马的人,发现书里用的术语全是错的,这立刻就没法读了。不管作者的写作技巧多么高明,都无法再让你投入阅读中去,因为错误的术语总会让人跳戏。

对历史小说而言,亦是如此。如果小说设定在某一历史时期,而用语却是现代的,或者关于服饰的描写、社会行为的设置不符合那一历史阶段——那么,对该历史阶段感兴趣并相当了解的人就不会读你的作品了(理论上,这部分人群正是你的理想读者群),因为你没有做足研究,使一切描写符合历史实际。

对非虚构类作品来说,不管是“教科书”、回忆录还是其他类似题材,关注细节的道理同样适用——背景设定要正确,回忆录的年表要准确,检查所陈述或引用信息的科学真实性——没有什么比引用一条虚假的科学信息更容易招致挑剔批判的了。

细致的研究看起来烦冗,但回报丰厚。

如果能把细节写对,读者一定爱死你。他们会预订你的下一本书,还会告诉他们的朋友们:“这个作者终于把XXXX整明白了”。

一个额外好处是,你本人也会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你会发现很多此前从未想象到的事物,有用之不尽的谈资,而且,你学到越多有关所选主题或历史时期的知识,后续每一本书的写作就越容易做到细节准确、让读者上瘾,因为读者能从你的作品中获得愉悦的沉浸式体验。

从你的藏书中找出一本心爱的小说和一本难以卒读但仍勉强读完的小说,各自重读一部分——最好是描写背景设定、工具、服饰或活动的部分——你几乎肯定能发现,不喜欢的那本书在写到你平时感兴趣的主题时,各种细节要么干脆是“错误”的,要么看起来很奇怪或者不准确。

在所有阅读的文本中寻找这些细节,学习它们,更好地去研究,更好地理解什么样的细节能让一本书对读者来说显得“真实”。

35.重回生活,以求清晰

写作过程中,如果需要解释怎样完成一项工作,而你又不确定是否写得足够清晰,那就回想一下自己第一次学习这项工作时的切身体会。

闭上眼睛,尽量清晰地回想自己第一次面对这项工作的情形——你问了什么问题?哪个环节最具挑战性?哪个部分是费了好长时间才记下的?

然后睁开眼,重新检查自己写下的内容——它们有没有回答刚才回忆中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将最具挑战性的部分详细分解?有没有明确地阐述最难记忆的部分?

修改稿件,以确保达到这样的效果:假如你当初学习时获得过这样的指导,就会更容易地学会。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虚构类作品的创作——描写人物对某地、某种情感或活动的初次体验时,回想自己第一次经历的感受,认真回忆当时的景象、声音、气息、味道、质感、身体反应等,然后尽可能详细地用描述性强的文字把它们写下来。

经常这样做可以确保作品始终易于为读者所理解、实现共鸣,也会让读者想读的更多,因为他们已经与你的作品强烈地联系起来。

36.写好对话和交谈

虚构类作品会有人物对话,非虚构类作品需要引用他人话语。如何让这些话语感觉自然,在读者的脑海中就仿佛人物在对他们说话一样?

如果是叙述一个故事,如何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是你在亲自跟他讲故事?

当我们与人面对面交流时,说话往往像“速记”——用词简略、能省则省,同时辅以语调和身体语言来使意思表达清晰。而写作时常常需要使用“完整”的语言,补上说话时省略的小词,再用标点符号来标示停顿,这样读起来才会清晰明了。

写对话的时候,要平衡这两种方式。采用缩略词能让对话更自然。说话人使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句子的结构也会不同。作者要揣摩人物会怎么说话,他们的说话方式很可能与作者本人大相径庭。

标点符号要用足,这样对话读起来才会准确而不呆板。

“一对一”教学风格的非虚构类作品也会面临同样的挑战。你需要平衡缩略与标点,以及口头语的使用,营造一种个人化的感受。这种个人化有你独特的语言风格,又容易被读者理解。务必请人读你的初稿,看看有没有个人化的效果,如果读起来很呆板,就要做修改。

虚构类作品因对话篇幅大,尤其需要注意。比较好的方法是让非对话部分从风格和结构上更“正式”,以此衬托出对话的“随意”,从而让人物更真实自然。

总之,对话或“个性语言”包含较多缩略语、较少标点符号,常用口头语和更具文化特色的词汇。

描述性文字或一般文本包含较多标点符号、较少缩略语,少用口头语和文化特色词汇,整体感觉更正式。

37.谁会读你的作品?你为谁而写?

对于第一个问题,人们往往倾向于给出这样的答案:“感兴趣的人就会读我的作品。”如果你的答案也是如此,那就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

书(包括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体裁成千上万,每个人只会对其中一部分感兴趣。如果你的作品期望博得所有人的欢心,那就会陷于无的放矢的境地,最终无人欣赏。再说,你的营销对象也不可能是所有人——营销要有针对性才能吸引注意力。

那么,怎么知道谁才是你的作品受众呢?(弄清楚这一点才能让写作变得容易,同时也能在出书时向目标受众宣传你的作品。)

首先从作品的关键点出发——你写的是什么?假设你写的是言情小说,这听起来很直接了,对吧?其实不然。言情小说作为一个体裁,涵盖了从以爱为点缀的色情小说到毫无性暗示的基督徒爱情故事,范围很广。小说的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历史时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在现实世界之内还是之外。在言情小说这个广阔的题材范围内,喜欢读某一种故事的人,不会愿意掏钱买与之相去甚远的作品。

因此,要想作品大卖,你得知道谁会读它——读者是什么样的人,作品中应该写些什么(或者不写什么)才能使之成为他们想买的书的样子?做一些关于理想购买者和读者群特征的笔记,方便随时查阅。

写作过程中,如果不确定某个情节该如何安排、人物要作何反应、某个情形或情绪处理到什么程度合适,就可以翻出这些笔记并问自己“在此处,读者更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人物怎么做?”你立刻就会大体上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

对非虚构类作品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不要堆砌过多的主题或想法,保持简单,并且针对某一特定的购买者。如果你手头的材料实在太丰富,涵盖了好几个领域,那也不要把它们都塞在一本书里——偷着乐吧,你拥有写系列丛书的材料了,这意味着你将获得更多的权威、更多现金流,读者也会更愉快。

现在,带着这个问题,回头检查所写的内容(包括已完稿的和未完稿的)——目标读者定位清晰吗?

38.你的作品中,是什么在激励人们?

你想写本书来激励他人,改变人生,但却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读者通过文字获得如此强烈的体验。让我们看看,什么样的内容能让人们在阅读时深有体会。

有几个关键点能让文字性内容产生真实的影响:

·读者觉得你就在与他们交谈,似乎能看穿他们的所思所想。

·“案例分析”或事例中真实的人让读者觉得那些人“就像我,或者我认识的某人”。

·读者觉得作品内容或故事情节触动了内心的主要情感——爱慕、悲痛、恐惧、愤怒、走出逆境等,好像他们自己就活在故事中一般。

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作品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首先要明白,人与人之间,95%是相同的,只有5%的差异——正是这95%的相似性让科学有可能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反应的触发条件。

因此,虽然每个人的故事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这就是那5%的差异),但终归有共同的主题以及对事情的反应类型。

做点研究工作——去读读与作品主题相关的人类心理学。这会让你理解读者的感受,知道他们在生活中渴望拥有却不敢争取的是什么。

理解了这点,就知道该说些什么来激励他们了。

要想激励一个人,并不需要知道他人生的每个细节,只需要知道最可能属实的情况,看他是否面临你想探讨的问题。

因此,如果作品旨在激励那些经历过一段失败的感情、正在重建生活的女性,你无须知道她们具体经历了什么事。但你必须知道,研究表明,大多数这样的女性都严重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对经济上和感情上如何自立感到担忧,害怕以后的感情也会“和之前的没什么两样”。

知道这一点,就可以选择在作品中说什么、怎么说、举什么例子,确保你的目标读者能感受到我以上提到的三个关键点。

如果你正在帮助客户,而客户所面临的正是你在书中探讨的问题,那么记录一下,在给客户做辅导时,你所讲的什么内容最常让他们有“原来如此”的感慨,或者上次所讲的什么内容在那之后对他们有深远的影响。

这些内容就是你应该写到书中的内容——你已经知道它们能给人以激励并且有实际效果!

当你与培训客户一起工作时,你几乎肯定能知道他们的感受、他们希望听到什么,即使他们并不能告诉你很多深入的细节。

这正是你要为读者做的——提供能引起大多数人(目标受众)的反响、让他们产生共鸣的内容。

讨论事情时,先用描述性和情绪性强的词汇——让人有强烈的同理心和代入感,再用不那么强烈的词汇来告诉人们可以做哪些事来改变现状。

然后再继续用强烈的描述性和情绪性词汇来阐述改变的好处,通过改变可以收获什么美好积极的成果。

激励的关键不在于具体——够宽泛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够情绪化才能让读者建立感同身受。

写作和演说时,享受倾听自我、聆听观众反响的过程吧——你已经知道如何激励人,只需要把它们写下来……

39.来点幽默!

不论你正在写的博文、文章或书籍有多么严肃,在文中来点轻松时刻定会更加吸引读者。

为什么?

因为人们即使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也常会有强烈的幽默感——当我们感到绝望难过时,总喜欢开玩笑来让事情变得轻松一些,人也振作一些。

在不好的情形下也有幽默——我们甚至还有专门的词来命名——“黑色幽默”。所以,如果你能时不时让作品轻松起来,人们就容易代入——大多数人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任何情形下都要有幽默感。

不过,幽默亦须慎用。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把自己作为取笑的对象,或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调侃他人——切不可造成“嘲笑不如自己的人”或“让别人看起来很愚蠢”的效果。

你或者你小说中的人物应该看起来温暖、友好、乐于助人,除非写的是邪恶、刻薄的反派。

在非虚构类作品中表现幽默,常见方式是在插图中运用卡通图案,给讨论的主题以幽默的形象。

或者以自己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特别是当你的作品基于个人经历时),讲讲当时可怕至极、过后看来又很好笑的故事。尤其是当这个故事的结局很好,而当时你完全想象不到会有这样好的结果。

不是非要会开玩笑才有趣,也不是非要取笑他人才好玩,只要不时来点小幽默,别人就会感受到你(或你笔下的人物)像他们所认识的人一样真实,并会因此喜欢上你的作品。

反观你过去所写的博文或文章中读者评价最积极的那些,有多少是有这种幽默感的?今后写作时能不能用上这个办法?读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起一些有趣的故事?

40.克服写作障碍——方法2

如果你坐下来写作时,脑子立刻一片空白,就是想不出一个词,这并不意味着你“没希望当作家”。不要胡思乱想了,事情其实非常非常简单。

个中原因在于,关于接下来要写的部分,你知道的还不够多。

好好想想。

如果写的是非虚构类作品,不能用语言解释清楚的,就是自己对“是什么/怎么做”知道得还不够清楚,所以没法跟别人解释。

因此,与其枯坐案前,痛恨自己没完成写作任务,不如起来实践一下你要解释的内容。用心去做,每一步都记下笔记或打好腹稿,然后回头继续写作卡壳的那部分。

如果写的是虚构类作品,遇到写作障碍要么是因为情节主线不够清晰(为什么书中要出现这个场景?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要么是对人物性格把握不准(你知道当下场景中需要什么反应,但却不知道人物会作何反应,或者不知道人物为何如此反应)。

如果不确定情节走向,就下功夫做笔记、想想所有的可能性——故事可以朝哪些方向发展以达到预期的结局?记下这些可能性,细细思考,有没有一种比其他的更能引起共鸣?有没有一种写起来比别的更容易?如果有,就从它开始写吧。

如果问题卡在人物的反应上,同样的,别再坐在那儿埋怨自己了,起来翻翻背景资料,从中得出人物该如何反应,为什么如此反应,过去发生了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反应。写下你关于人物生平和反应的决定,很快你就会发现这样做太有用了!

一旦开始做这方面的笔记,你就会发现又能重新开始写故事了,因为在你脑海中,上下文变得清晰了,对于接下来情节如何发展也没有疑问了。

如果这个办法让你的作品方向或结构发生了改变,也不要惊讶——作品很可能会变得更好!

41.读者并不知道你所知道的!

时刻谨记,读者并不知道你所知道的,这正是他们要读你作品的原因!

不管是虚构类作品(你知道所有的背景故事和秘密,而读者只能迫不及待地随着情节展开才知道一切)还是非虚构类作品(读者要从你这儿学到知识、获取你独有的信息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关键在于,你作为作者,知道的比读者多。

这意味着你不能凭空假设读者的知识起点有多高。

所以,写作时要尽可能细节清晰。当然了,除非是小说情节所需,还没到揭示细节的时候。

对你来说因为太熟悉而极其明显的事,读者可能一无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