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烫皮最好吃的地方(赣南客家菜十大名小吃)(1)

大余烫皮是赣南客家菜“十大名小吃”之一

又称米粄、腊皮

是客家人南迁对大米制品的创造

烫皮由选米浸泡磨浆蒸熟成为鲜烫皮(湿烫皮)

早餐主要吃鲜烫皮

还有煮烫皮丝、炒烫皮丝、拌烫皮丝


烫皮的发展历史

相传大庾烫皮起源于唐末时期。唐朝末年爆发黄巢农民起义,农民军出入中原,辗转江南经安徽、浙江、湖南,来到江西,最后攻陷虔州。

大批中原人携家带口逃到南安大庾,其中有一族汤姓人南徙到大庾县西南边陲山区。他们在中原习惯了吃麦食,因大庾山区潮湿多雨,来到南方吃大米饭,水土不服,经常伤风感冒。当时医疗条件极度落后,他们通常以喝些酸辣姜汤来治疗疾病,而长年累月吃酸性食品又引起了酸性胃痛。

终于有一天,汤氏族人出了一位宫廷太医,他勤劳智慧、医术高超,告老还乡后,他利用一生之所学,经过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一个奇妙的“药方”:利用本地山上的某几种黄木质灌木,将其伐烧成炭灰,然后,用过滤容器将炭灰装好浇淋成灰水,再用此灰水浸泡大米一个对时(二十四时)。第二天将灰水浸过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浆,然后将米浆伴些佐料倒入用竹篾制的簸箕里放锅中蒸成烫皮。这种烫皮吃了能够解决他们肠胃酸碱平衡的问题,以此达到了预防和治疗酸性引发的胃病目的。

由于这种食品是汤氏人做出来的,因此,古南安人就称之为汤皮,而这种汤皮又恰恰是从锅里蒸制而成,所以,为了图个热气腾腾的感觉,更多的南安大庾人管这种蒸制品叫烫皮。

赣南烫皮最好吃的地方(赣南客家菜十大名小吃)(2)

/ 细腻可口 多食不腻 /


Q: 大余烫皮有什么特点?

A:湿烫皮:即蒸即食,可搭配不同口味的配菜,吃法多样,口感软糯Q弹。干烫皮:口感香、酥、脆等特点,既可当零食,又可当主食。

Q:大余烫皮有多少种吃法?

A:烫皮有多种吃法,有沙炒、油炸、水煮、清蒸,还有干吃的烫皮骨,烫皮分类也众多,会用天然色料和各种香辣料将其做成红、黄、绿、黑、白等不同颜色不同味的烫皮。水煮烫皮主要是烫皮丝,多用于吃早餐中,油炸烫皮则分做点心用的方块油炸烫皮,然后就是新娘子做客送节用的整块油炸烫皮。晒干用沙炒叫炒烫皮;用油炸叫炸烫皮;切成丝状叫烫皮丝;若现吃,则用篾片划成若干小块,轻轻从簸内撕脱,加上事先炒熟的佐料、肉馅,包成长方形,撒上些香油、酱油、辣椒酱等佐料,就是香味可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滚水烫皮,也称湿烫皮。


烫皮和肠粉的区别

从吃法上来说,烫皮吃法多样,而肠粉吃法单一,只是单纯的将配菜放入一起放入蒸锅。一般通常情况下主要是肠粉一般比较易吃腻,容易饿;而烫皮不腻,容易吃饱。

肠粉用面粉,烫皮用米浆,肠粉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因为制作烫皮要用打米浆的机器。烫皮属于天然绿色产品,成品呈片状,具有色泽鲜亮,口感香、酥、脆等特点。每年秋冬农闲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烫皮,晒干的烫皮可煎、炒、蒸、煮,深受当地百姓和游客喜爱。

烫皮做为客家的一大特色用来招待外来宾客,受到广大宾客的青睐,入口香脆酥,吃后回味无穷。肠粉是广州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同时也是很多市民早餐的必选之品,老广记忆中的美食之一。

赣南烫皮最好吃的地方(赣南客家菜十大名小吃)(3)

/ 细腻可口 多食不腻 /


在这里为你制作

传统的做法是先将稻米浸泡一天一夜,待稻米浸泡软了之后,用石磨将稻米研磨将成米浆备用。大火烧热蒸锅,然后将米浆摊薄至簸箕(竹制品),如薄纸壳般厚度为佳,然后放置蒸锅中蒸熟。

如果希望起到味香色俱全的话,可以在米浆中加入其它的一些蔬菜汁搅拌均匀,起到调色增香的作用,也可以在蒸制之前往簸箕上的米浆中撒一些葱花或一点点碎干辣椒。

赣南烫皮最好吃的地方(赣南客家菜十大名小吃)(4)

/ 细腻可口 多食不腻 /


打造烫皮品牌

抓好标准化建设

收集编制烫皮小吃品牌专辑,制定大余烫皮的行业标准,申请注册“大余烫皮”小吃地理标志商标,培训从业人员1700余人次。

打造“烫皮小镇”

将烫皮产业与全域旅游结合,投资6000万元建设占地30亩、集吃住娱游乐购于一体的烫皮小镇,承载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游学实践、创客孵化等功能。

大力宣传推介

在大余电视台、《大余报》、大余手机报、大余宣传微信公众号、钨都云等媒体设立小吃专栏,在各旅游景区门口、各高速出口等地设置大型烫皮广告宣传牌70余块,录制介绍大余客家风情、烫皮系列小吃选料、配方、制作过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光盘2000余张。

赣南烫皮最好吃的地方(赣南客家菜十大名小吃)(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