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起读第32天,打卡,继续……今天是讲述五脏中热邪之后的症状与如何治疗的——

《素问 刺热篇》

黄帝内经入门必背100个常识(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1)

原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翻译如下:

肝脏发生热病时,病人会尿液先发黄,腹痛、喜卧、全身发热。热邪与体内正气相争病人就会出现胡言乱语、惊恐不安,两胁胀满疼痛,手足躁动,无法安眠的症状。病情在庚辛日会加重,甲乙日则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邪胜正,会因病情沉重在庚辛日死去。治疗时,要刺治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如果厥阴肝气上逆,病人就会头痛、眩晕,这是逆气沿着肝经上行冲击头部造成的。

心脏发生热病时,病人先是会闷闷不乐,几天之后才会发热。热邪与体内正气相争病人会突然发生心痛,心情烦闷、呕吐、头痛、面色发红、身上无汗的症状。病情会在壬癸日加重,丙丁日则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邪胜正,会因病情沉重在壬癸日死去。治疗时,要刺治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

脾脏发生热病时,病人先是头部沉重、两颊疼痛,心情烦躁、前额发青,总想呕吐、身上发热。热邪与体内正气相争病人就会出现腰痛难以俯仰,腹部胀满、泄泻,两颌疼痛的症状。病情会在甲乙日加重,戊已日则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邪胜正,会因病情沉重在甲乙日死去。治疗时,要刺治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肺脏发生热病时,病人先是会突然感觉凛冽寒冷,汗毛竖起,厌恶风寒,舌苔发黄,身上发热。热邪与体内正气相争病人就会出现咳嗽气喘,前胸后背游走性疼痛,不能深呼吸,头痛难忍,出汗之后浑身寒冷的症状。病情会在丙丁日加重,庚辛日则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邪胜正,会因病情沉重在丙丁日死去。治疗时,要刺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刺出大豆粒般的一滴血,病情就会减轻。

肾脏发生热病时,病人先是会腰痛、胫骨酸困,口渴严重总想喝水,身体发热。热邪与体内正气相争病人就会出现头颈部疼痛、强直,胫骨寒凉而酸痛,脚心发热,不想说话,肾气上逆时则出现脖颈疼痛头晕站不稳的症状。病情会在戊已日加重,壬癸日则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邪胜正,会因病情沉重在戊已日死去。治疗时,要刺治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五脏发生热病时出现大汗的原因,是逢五脏各自当旺之日,正能胜邪,所以可以汗出而热退。

患肝热病的人,首先会出现左侧面颊发红的症状;患心热病的人,前额部位会首先发红;患脾热病的人,鼻子会首先变红;患肺热病的人,右边的面颊会首先发红;患肾热病的人,面颊下两腮部会首先发红。病还未明显发作,发现面部出现红色征兆就使用刺治的方法治疗,就叫做“治未病”。五脏热病初起时,仅在其所主的部位出现红色时就立即治疗,等到五脏各自所胜之日,自身脏气旺盛,就可以令热邪减退而痊愈。如果刺治不当,比如当泻反补、当补反泻,就必须经过三个脏气所胜之日才能痊愈了,如果再次误诊误治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热病需要出汗,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才能到其所胜之日,利用脏气旺盛以正胜邪的道理大量出汗而让病人痊愈。

凡是治疗热病,应先给病人饮用清凉的水,然后再行刺治;一定要让病人穿得凉爽,住在清凉的地方,身体凉快下来才有助驱除热邪。

黄帝内经入门必背100个常识(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2)

患了热病的人,会首先出现胸胁疼痛,手足躁动,治疗须用泻法刺治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同时用补法补足足太阴脾经以防邪气深入,病情较严重的,要使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刺”法,治疗五十九个穴位。热病初起时先出现手臂疼痛的,须刺治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腧穴,令汗出而热退。热病初起时先出现头面部症状的,须刺治足太阳膀胱经头颈部的腧穴,令汗出而热退。热病初起时先出现足部、小腿症状的,须刺治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令汗出而热退。热病初起时先出现身体滞重、骨骼疼痛、耳聋、嗜睡的,须刺治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如果病情严重,要使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刺”法。热病初起时先出现头晕目眩、发热、胸胁胀满的,须刺治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的腧穴。

太阳经的病变,红色显现在颧骨部,就是患上了热病,如果病人的气色还比较荣润没有衰败说明所中热邪比较轻,待到太阳经当旺时就可以出汗而痊愈。如果和少阴脉的脉证同时出现,那么距死亡之期就不过三天了,这是因为热邪已经向内侵入到肾脏了。少阳经的病变,红色显现在两颊的前方,就是患上了热病,如果病人的气色还比较荣润没有衰败说明所中热邪比较轻,待到少阳经当旺时就可以出汗而痊愈。如果和厥阴脉的脉证同时出现,那么距死亡之期就不过三天了。

治疗热病的穴位包括:第三脊椎下的穴位,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的穴位,主治胃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的穴位,主治肝中的热病;第六脊椎下的穴位,主治脾中的热病;第七脊椎下的穴位,主治肾中的热病。治疗营分中的热病,应取骶骨部位的穴位。脖颈三椎下面凹陷处的中央,是大椎穴。

如果病色从面颊下上逆到颧部,是大瘕泻(泄泻的一种)的症状;病色从颊部下行到颊车穴,是腹部胀满的症状;病色出现在颧部的后方,是两胁疼痛的症状;病色出现在面颊之上,是膈上有热邪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