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王敏,1959年生,河北邢台人。宁夏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自1988年始,任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1994年赴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取得多项专利。

冰山一角王敏 我们乘风破浪的日子(1)

1959年3月,王敏出生在河北邢台的一个教师家庭,自幼随父母支边,在宁夏固原生活了十几年。由于家庭影响,王敏从小就懂得读书的重要,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王敏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白天劳动夜晚挑灯学习

1975年8月高中毕业后,既没有安排工作的可能,也没有被推荐上大学,王敏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插队落户到了坐落在六盘山脚下的东山坡大队。东山坡是一个只有几十户村民的小山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非常落后贫穷。

当时王敏只有16岁,身高一米六,体重不足一百斤,但王敏劳动从不偷懒,坚持和农村壮劳力干一样的农活,一天下来,累得骨头都要散架,很想赶紧上炕休息。但毕竟是有梦有理想的年龄,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所以,王敏每天都要坚持在昏暗的小煤油灯下学习一个小时。1976年春节后,生产队该土豆育苗了,由于苗圃建在半山腰的一片坟地旁边,王敏自告奋勇值了一个月的夜班,弱小的王敏一个人在苗圃的窝棚里守夜,每隔一小时要巡查一遍苗圃。虽然有时会感到孤单甚至恐惧,但有生产队配的马灯和猎枪做伴,每天还可以多出五六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王敏对这样的差事很满意。

高考成绩全地区第一名

1977年夏天,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要恢复高考了。在高兴之余,王敏也不免有些担心:第一年恢复高考,竞争一定会很激烈。为争取到更多的复习时间,王敏承担起了大家都不愿意做的食堂炊事员的工作。负责二十多个人的一日三餐,工作量确实很大,但累归累,每天还是可以挤出四五个小时复习功课,这对王敏来讲已经是莫大的福利了。

挤出了学习时间,又苦于没有复习资料,于是王敏就通过亲朋好友各种渠道找来零散的复习资料,一张张、一页页地用笔抄。铅笔、煤油灯相伴的艰苦日子里,王敏快乐地投入到高考的准备中。1977年12月高考,王敏考出了全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本可以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但因意外因素落榜了,他又回到东山坡大队。三个月后,柳暗花明,王敏意外地接到了宁夏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据说各大学开学后,招生办按中央指示进行了补录,但因北大、清华等名校已经录满,王敏只能补录到了所在省的最高学府。

校园苦读又考上研究生

1978年3月底,大学开学一个月后,王敏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宁夏大学的校门,开始了大学生活。作为一名补录生,王敏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晚上十点关灯后,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带蜡烛再学习一个小时。

当时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很少,新华书店也很难买到,老师们感动于大家的学习热情,主动把自己的书借给他们。“教室一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大学生活单调而充实、紧张而快乐,四年时光不知不觉很快过去了。王敏成绩出色,有希望留在宁大任教,但他很希望能够继续深造学习。当时的化学系主任夏宗建副教授非常支持王敏的想法,鼓励王敏报考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非常幸运,王敏敲开了成长的又一扇大门——他被北京农业大学录取了。

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2年3月,王敏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北京农业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强,胡秉方、周长海等教授都是国内顶尖的著名学者。在周长海教授的指导下,经过三年的努力,王敏顺利获取硕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本专业胡秉方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又是三年的刻苦钻研,1988年王敏以出色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圆满完成博士后工作。几年的光景,王敏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王敏自己也在不懈的努力中迅速成长。1996年以优异的学术成就成为当时本专业最年轻的教授。

回望来时路,每个青春的足迹都浸渍了奋斗的汗水,每一滴奋斗的汗水都映亮着青春的热望。青春的底片告诉王敏,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年代,人都要怀有梦想,都要勇于付出。怀有梦想才会有动力,有热情,有干劲,勇于付出才会有希望,有收获,有成长。

寄语

又到一年高考时,王敏想对面临高考的学子说,人生不是百米赛,而是马拉松。调整好心态,发挥出正常应试水平就好。高考不是终点,它会成为下一个赛段的起点。在人生的赛场上,比的不只是智力,还有意志品质,比如,吃苦精神,耐力,毅力,为了理想不断进取的拼搏力。意志品质好的学子在成就学业的路上一定走得更长更稳。

(燕都融媒体记者 黄国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