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4期,原文标题《<诗经>中的重要山脉》

文/李秀莉

古代诗词对山的描述(山是至关重要的意象)(1)

蒙山:较少听说的蒙山,实为山东省第一大山,深藏不露,白云流水环绕之

岐山

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因山形似柱,也被称为天柱山。又因有东西二峰,中为缺口,形似箭括而俗称箭括岭。岐山县即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从《岐山县志》的描述中可以一窥岐山附近形势:“岐山北横,渭水南环,周原峙是东隅,卷阿抱于西鄙。”

历史上,岐山是周朝的肇基之所,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皆诞于此地。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曾为避戎狄侵逼,离开豳地(古地名),越过梁山,徙居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后打败尾追而至的戎狄,势力日渐壮大,为开创周室奠定了基础。《诗经·大雅·绵》和《诗经·周颂·天作》记录了这段故事,并赞颂了周人在岐地延绵不息的历史。《诗经》中关于岐山的诗篇共4首: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大雅·绵》)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周颂·天作》)

……居岐之阳,实始剪商……(《鲁颂·閟宫》)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大雅·皇矣》)

旱山

又称汉山。在今陕西省南郑县南,是米仓山在汉中境内的主峰,《舆地纪胜》写道,汉山“四峰八面,南接巴山”。根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沔水注》等记载,淮河支流池河、涔水均出自旱山。

周王朝时期,旱山封给了褒国,褒国国君非常重视旱山的祭祀,甚至将它看成是神山。周王赴南国会见诸侯,多在旱山脚下安排祭祀活动,由周王和褒君共同主持。褒国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和周王朝的友好关系。

《大雅·旱麓》是《诗经》的祭祀名篇,记载的就是旱山的祭祀场景。诗歌前三句“瞻彼旱麓,榛楛济济”“瑟彼玉瓒,黄流在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充分展现祭祀现场的风光和庄严。最后笔头一转,以劝诫收尾,“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提醒诸侯国不以邪道求福,不要违背先祖之道求福。

景山

景山有说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汳水、商丘古城北38里。相传商汤始居之地景亳就是因其地有景山而得名。商汤灭夏后在亳建立商朝,与景山相对而望。

《诗经》中关于景山的诗篇共3首。《鄘风·定之方中》说,“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歌颂殷先祖成汤、武丁祭庙之乐的《商颂·玄鸟》中提到,“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说商朝先王成汤在世的时候,承受天命不懈怠,裔孙武丁至为贤德,能承担起成汤遗业。《商颂·殷武》的结尾也将景山作为情感寄托的对象:“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大意是,登上景山山巅,看着松树柏树挺拔参天的样子,砍下它们制成方椽,修建寝庙让先祖神灵得以安息。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殷商先人们的浓厚思念与敬仰之情。

敖山

古山名。也作嚣或隞,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北。南宋吕东莱曾根据《左传》推论敖山之形势,认为晋师救郑时,能在敖山前设七处伏兵,由此可见敖山下地势平旷,可以屯兵,同时草木茂盛,可为障蔽。

秦始皇统一后曾在敖山置仓积谷,将从黄河而来的山东漕粮转运长安、洛阳。敖山因此成为当时的战略要地。

据《诗经地理考》言,敖地山林茂密,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形势险要,是用兵狩猎之所。敖山最早见于《小雅·车攻》:“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建旐设旄,搏兽于敖。”描写的即是周天子会同诸侯去往敖山狩猎的故事。今天,敖山已经被黄河水吞食,湮灭无迹,空余零星的地名遗迹供后来者索骥。

蒙山

提起山东的山,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为泰山。而在山东省蒙阴县西台村东南处,还坐落着一座深藏不露的高山——蒙山,它是山东省第一大山,周时因处鲁国东部,亦称东蒙、东山。此山跨平邑、费县、蒙阴、沂南县境,是狭长带状断块山地,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俗称“亚岱”。

蒙山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即来自于《诗经·鲁颂·閟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意为鲁国拥有龟山和蒙山,并把版图扩到极远的东边,再现了鲁国的辉煌历史。

《鲁颂·閟宫》里还提到了山东的另两座山——凫绎。凫即凫山,《舆地志》中记载:“凫山在邹县,接鱼台界。形如凫飞。”故名。绎即绎山,这里的“绎”为连绵不绝的意思。《尔雅注疏》云:“言山形相连属,络绎然不绝者名绎。”今天,一般认为凫山和绎山分别在山东邹城的西南和东南方向。两山常连称凫绎,《鲁颂·閟宫》中的“保有凫绎”即为此意。

峱(náo)山之名,一字专用,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这是一首猎人间互相赞赏对方高超技艺的生活小诗,充满生动鲜活的气息。后《汉书·地理志》在描述齐地风俗时转引过该诗。这里的峱,即齐国境内山名,在今山东的青州西北、临淄东南一带。

此后,该山在《隋书·地理志·中》里以“益都,旧置齐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北海郡。有尧山、峱山”的介绍出现,光绪年间《益都县图志》记载:“峱山,《隋书·地理志》益都,有峱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说文》峱,山也,在齐。”峱山周围文化遗存丰富,其北有古代的纪国酅邑(后归属齐),今曰安平城。考古学家还在峱山之北的稷山发掘出汉代石室墓。

(主要参考资料:《诗经地理考》《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地名辞源》《诗经百科辞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