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文/记者 刘青 图/记者 梁敬东)

专门折磨女性朋友的慢性盆腔痛,你了解吗?不及时治疗会有哪些危害?

自然流产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和管理,顺利诞下健康宝宝?

孕产妇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产后抑郁症从何而来?

……

10月26日,由国家卫健委指导,《健康报》社联合《中国卫生》杂志社主办,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暨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承办的2019年“提升公立医院品质 服务百姓健康”研讨会在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暨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举行。

关于妇幼那点事(这个论坛关注妇幼健康)(1)

研讨会分论坛“生殖健康服务技术暨人工流产术后优质服务”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主持。论坛上,北京及自治区的专家分别从妇科常见疾病、怀孕流产、孕产期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心理健康等为题,讲述了妇幼健康的知识,来自全疆各地州近100位妇幼医务工作者参加。

每7位妇女就有1人患慢性盆腔痛

说到腰酸背痛、下腹部疼痛、性生活时种种不适,很多女性都会有不愿提及的痛苦和难以言表的尴尬。专门折磨女性朋友的慢性盆腔痛,您了解多少?

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贺豪杰就以《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为主题,详细阐述了慢性盆腔痛的症状表现及诊治手段。她说,有些子宫腺肌症患者给予曼优乐环治疗,但出现不适,到医院主诉疼痛,作为医生如何治疗?

关于妇幼那点事(这个论坛关注妇幼健康)(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贺豪杰讲解慢性盆腔痛知识

当下,疼痛已成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慢性盆腔痛不仅让人痛不欲生,在治疗上也相当棘手。那么,什么是慢性盆腔痛?贺豪杰介绍,慢性盆腔痛指持续大于6个月的非周期性疼痛,疼痛位于盆腔、脐或以下的前腹壁、腰骶部或臀部,引起患者社会行为及家庭生活的障碍。据统计,每7位妇女就有1人患病,18-50岁女性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率为15-20%,占妇科门诊量10-40%。

但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目前尚不明确,与妇科或心理因素相关,如药物滥用、酗酒、流产、月经量多、盆腔炎、剖宫产史、心理疾病等因素均可增加非周期性盆腔痛。

会议现场,贺豪杰结合病例,播放了她为患者进行多角度查体、诊断的视频,同时强调查体的手法及方式。她说,对于慢性盆腔痛目前有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功能锻、针灸治疗等)、手术治疗及心理治疗等,得了慢性盆腔痛不要慌,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关于妇幼那点事(这个论坛关注妇幼健康)(3)

国家妇幼保健中心专家杨琦从国家角度分享了生殖健康服务的意义

此外,国家妇幼保健中心专家杨琦以《新时期下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任务及意义》为题,讲述了当下生殖健康在国家层面的方案和政策法规,提醒大家在当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及开展生殖健康工作的意义。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专家李鲜凤以《不同人群避孕方法的选择》为题,讲述了当下不少困惑孕龄女性的问题。

孕产妇和儿童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除了常见妇科疾病知识的讲解外,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仝佳丽以《自然流产的新进展》为题,讲述了自然流产的概念、高危因素及预防、自然流产的评估和管理以及自然流产的预测及诊断。

仝佳丽说,自然流产是一种常见现象,占全部妊娠的10%到15%。怀孕不到28周,胎儿体重不到1000克而停止怀孕的都叫自然流产。大多数流产发生在孕早期,前三个月,不过孕后期也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

关于妇幼那点事(这个论坛关注妇幼健康)(4)

来源:百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胚胎发育异常、孕妇疾病、胎儿窘迫、母体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降低、不良生活习惯、外伤和重大精神刺激等。由于引发流产的因素有很多,而有些是可以避免的,孕妈妈一定要注意。一般来说,预防流产并非是要等到出现流产征兆时才进行安胎,而是应该从平时做起,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预防流产的工作,如定期产检、避免喝茶、咖啡,保持良好的心情。

在孕育及分娩婴儿的过程中,女性不仅身体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还会因为角色的转换、家庭、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出现心理变化。

关于妇幼那点事(这个论坛关注妇幼健康)(5)

来源:百度

论坛上,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暨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的专家贾丽娜以《怀孕及产后心理》为题,重点讲述了孕产妇在孕期、分娩期及产后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孕妇情绪对胎儿和婴儿身心健康的影响。她说,孕产妇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加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如在不愉快时或遭遇精神创伤时,尽量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尽量调节情绪,以缓和紧张情绪对孕妇本身和胎儿发育的影响。

关于妇幼那点事(这个论坛关注妇幼健康)(6)

来源:百度

除了孕产妇的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同样要引起重视。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暨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杨超以《儿童心理健康的机遇与挑战》为题,讲述了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她说,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国目前虽然略低于这个水平,但近年来发病率在持续上升,“大家以为心理精神疾病高发于成年人,其实很多心理精神疾病早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已发生,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和重视”。

(编辑/刘青 审核/夏莉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