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自主安全管理方法(员工行为安全管理的ABC模型)(1)

安全事故虽然有着其不可预测性,但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大类,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

杜邦公司的事故调查报告显示,96%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海因法则告诉我们,每30000个不安全行为将引发1起死亡事故。无论伤亡、重伤,还是轻伤、险肇事故,均处于已发生状态,只能进行事后处理。所以,能够直接应用和管理的,只有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的安全行为管理,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前提。因此员工的行为安全管理成为杜绝事故发生的重要方法,引起了国际界的高度重视。

员工行为安全管理的ABC模型是指通过管理人的行为,进行安全管理的一种策略。其中,A(Activators)是行为人,B(Behavior)指具体行为,C(Consequences)是行为产生的后果。

根据ABC理论,人的行为取决于行为人、具体行为与产生后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想要做好安全行为管理,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员工安全行为管理所应用的原理包括:吸烟有害健康,赌博三角形及杠杆原理。

吸烟有害健康这一原理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一再提示吸烟者,吸烟会危及人的身体健康,但吸烟者却很难戒除其恶习,其原因何在呢?分析吸烟者戒烟难的原因,重在了解其内心的触动因素。首先,其不戒烟的原因,并非是他不相信吸烟有害健康,而是内心仍不确定这一事实;其次,即使他的内心已经确定吸烟危害健康这一事实,但由于危害的发生不具有及时性,最终也会影响其戒烟决心;最后,吸烟有害健康的后果影响不具有显著性,例如,吸烟人群中不乏长寿之人。

正是对危害事实的不确定性、危害发生的不及时性和后果影响的不显著性,使得“吸烟有害健康”的提醒失去约束力。相反,吸烟的诱惑力却很大,吸烟可以达到提神的目的,这一效果远比危害确定、及时、显著,这就是吸烟者难以戒烟的最根本的心理体现。

对于员工的个人防护问题,也可以按照ABC模式进行分析。例如,不穿个人防护装备,优点是方便、快捷,缺点是有潜在危险或被主管抓到。其中,不穿个人防护装备的优点,具有确定性、及时性和显著性,缺点则正好相反。正因如此,在工作现场不穿个人防护装备的现象十分严重,也为安全埋下隐患。

要想改变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管理者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并确保其措施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同时具备确定性、及时性和显著性。否则,事后算账或无关痛痒的处理办法,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纠正难以起效。

文思特管理咨询公司为您整理分享,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