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陈年往事,它见证着周党镇文化繁荣昌盛的光辉历史;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历史档案。它记载着周党镇文化骨干队伍的无上荣光。既往开来,不忘初心!周党镇未来的文化复兴之路,谁主沉浮?……

01 写在前面的话

题记: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铭记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周党镇作为中州名镇,在豫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经打造过许多优秀的文化品牌,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如今曲终人散,似乎没有留下一丁点的痕迹。

每天,街道上行人熙来攘往,为生活不停地奔忙,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些鲜活的陈年往事?

比如,周党镇豫剧团曾在豫南历史上创造过诸多辉煌,有谁听说过?!

不久前,信阳市民间艺术大师黄先荣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小谈,周党豫剧团曾是周党镇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它为繁荣父老乡亲的文化生活、为罗山县、信阳地区、乃至河南省的文化事业都作出过突出贡献,无论如何,周党豫剧团的辉煌不应湮灭在历史云烟之中!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

1963年剧照,左起:左秀英、吕秀英、石林、吕佩纯、刘明德

目前,当年的才子佳人(演员)们最小的也近80高龄了,夕阳无限好,惆怅近黄昏,所以,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每思及此,如芒在背,我代表这些健在的老艺术家们想请你把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形诸笔端,以作存念,你看如何?”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2)

2018/10/5,明港书法研究会会长虎宝岳高瞻远瞩,发出“拯救文化,刻不容缓!”的呼吁

望着老艺术家殷切期待的眼神,我能忍心拒绝么?再说,“挖掘民风民俗、描绘浓郁乡愁”也是醉美罗山平台一贯遵循的宗旨呀!于是,作为平台的主要执笔人,我不揣鄙陋,毅然接受了黄老的请托。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3)

2018年10月19日,笔者(谈永红)向艺术家们收集写作素材

据黄老介绍:人们印象中的周党豫剧团兴起于1953年,解散于1968年,在长达15年的艺术征程中沉浮不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剧团的名字都不一样:最先起名“周党业余剧团”,鼎盛时期更名“周党文工团(周党豫剧团)”,后来再度易名为“周党业余豫剧团”,80年代之后虽说也有人冠以“周党豫剧团”之名从事商演活动,但是最终没能经受住市场经济大浪淘沙般地洗礼,昙花一现,故在此不再赘述。真是:

不经渔夫引,怎能见波涛?

伏枕思好句,弱笔绘英豪。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4)

2018年10月19日,笔者与部分艺术家们合影,左起:左振芳、谈永红、黄先荣、吕秀英

02 周党业余剧团

1953年秋,为了迎合周党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由陈定州首倡、在沈佰泉、陈祖舜等人不遗余力地努力下,周党业余剧团终于诞生了。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5)

周党豫剧团创始人之一陈祖舜(86岁)

当时,罗山县仅有两个业余文艺团体,一个是罗山业余文工团,另一个就是周党业余剧团。剧团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全体演职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印土坯、挖草药、打零工……不惜通过搞勤工的方式筹措资金,添置演出行头和应付日常开支。

此时黄先荣11岁,是该团年龄最小的演员,据他介绍:周党业余剧团的演员都是周党附近的文艺青年,这些年轻人不怕吃苦,十分敬业。节目排练大多在夜晚进行,吃罢晚饭,劳作了一天的姑娘、小伙们聚集在一起,在矿石灯或土壶灯的照耀下,开始咿呀作声,沉浸在角色排练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真是“红袖形飘绿树月,紫萧声断碧云天”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6)

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左振芳文艺范照

周党业余剧团开始唱的是曲剧,唱得最拿手的戏是《刘海砍樵》,两年过后(1955年),许多观众纷纷向剧团反映,河南梆子(豫剧)听起来十分得劲,于是演员们又改唱豫剧。

周党人唱豫剧谈何容易?由于周党镇与湖北接壤,自古以来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其语言明显带有从中原官话向西南官话过渡的特点,周党人说话往往声调拉不到位,语音短促,速度太快,所以,周党业余剧团的演员们演唱豫剧普遍存在发音不准,咬字不清等问题。

再者,豫剧流派纷呈,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演员们很迷茫,该从何处入手?

为了快速取得排演效果,剧团领导决定让演员们从高起点出发,向一代豫剧宗师常香玉学习,直接将常派成品移植过来进行排演。因为常派唱腔广收博取,不仅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曲剧、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而且又善于将风格不同的豫剧唱腔兼蓄并收,融会于豫西调中,唱腔具有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声情并茂、多彩多姿、雅俗共赏等特点,不愧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实践证明,对于一个新剧团来说,这一思路是行之有效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年过后,演员们通过不懈努力,演唱、念白已经达到字正腔圆的程度,生、旦、净、丑的手、眼、法、步表演水平也能够驾轻就熟了。正如戏迷点赞的那样:

此曲只应天上有,闲人莫道几回闻。

一弹流水再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由于戏服和道具十分匮乏,周党业余剧团一开始只得自导自演展现时代风貌的时装剧,那时,表演得十分成功的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

随着演出行头逐渐置备齐全,演员们开始向古装戏转向,经常表演的古装剧目有《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打金枝》……

周党业余剧团的演职人员常年在乡下流动演出、居无定所,演出的所有行头都装在两辆架子车上,靠人力拉着前行,其余演职人员紧跟着架子车步行,相当辛苦,但是,为了梦想花开,在“戏比天大“精神的承载下,演员们累并快乐着。

为了不耽误生产,演出多在夜晚进行,春夏季演出时间稍长,秋冬季演出时间较短,演出时间段大约集中在晚上7点~11点。

正式演出前,演员们一般先演一段“垫场戏”,所谓“垫场戏”就是用时很短的小戏,俗称“搭头”,主要起到让演员们热身和等候观众的作用,主场戏结束后,观众往往意犹未尽,要求再演一段“加场戏”,“加场戏”演完大都12点多了。垫场戏和加场戏的演出形式几乎一样,是一些诸如《小放牛》、《断桥》、《刘海砍樵》等折子戏。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7)

演员们当年经常排演的剧目之一:常香玉表演的《白蛇传》(图片来自网络)

每次演出,附近约20里地的人们都会呼朋引伴地赶来看戏,此时戏场观众黑压压一片,多达几千人,喧闹异常!与今日戏场观众寥寥无几的落寞现状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演出在周党及其相邻的山店、定远、潘新等地广受老百姓的欢迎和好评,随着盛名的不断远播,周党业余剧团在豫南戏曲界可谓独步一时。

到了1958初,演员们竟然敢于彩排《穆桂英挂帅》了,这在豫剧界可是引人注目的大事!内行人知道,彩排《穆桂英挂帅》必须拥有几套文武生的靠、蟒、诰戏服,这些靠、蟒、诰戏服可是耗资不菲啊!同时,演员的专业素养也要求很高。

由此可见,经过五年的披荆斩棘,艰苦排练,周党业余剧团的软硬件都有了空前提升,这为周党业余剧团向周党文工团(周党豫剧团)成功转化奠定了精神上、物质上的双重基础。不愧是:

笛脆琴攸歌盛世,

珠圆玉润颂尧天。

03 周党豫剧团(周党文工团)

1958年,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在周党人民公社书记段来玉、副书记孟传等、副社长张正宇的主导下,周党业余剧团鸟枪换炮,正式更名为“周党文工团”,周党文工团由周党人民公社进行管理,王敬伯(共产党员、潘新街街长)任周党文工团团长,钱建堂(共产党员、周党文化站站长)任周党文工团指导员,一切开支由政府提供,俗称“供给制”。

据现年77岁的钱崇喜回忆说,当年周党文工团配备有专门的厨师、伙房,排练场地设在周党西湾,演员们统一着装,统一食宿、统一管理,简称“三统一”,每人每月平均工资9元,成立后的表演形式五花八门,不仅有豫剧、曲剧、还有歌舞、曲艺……

周党文工团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自演,党指向哪里,文工团战斗到哪里。

新组建的周党文工团主要演职人员名单如下:

王敬伯(团长)

钱建堂(指导员)

沈道志(编导)

潘石明(板胡)

钱崇喜(司鼓)

钱崇荣(大锣)

崔有恒(老生)

吕佩纯(青衣)

刘明德(小生)

石林(花旦)

陈祖舜(老生)

况永生(丑角)

潘传良(弹拨)

胡效劬(二胡)

吕秀英(老旦)

左振芳(小生)

刘明书(报幕员)

张和君(唢呐)

姚有德(小生)

雷绍国(小生)

文场(弦乐6人,管乐2人)8人

武场(打击乐)4人

黄先荣说,周党文工团成立时,他要到罗山高中去读书,所以没有融于这个大家庭,但是,他时刻在关注周党文工团的一点一滴,他清楚记得这个文工团鼎盛时正式演员多达80多人。由于潘新乡也属周党人民公社管辖,故周党文工团的演职人员中出现了不少潘新人,比方说后来成长为省级书法家的胡效劬,唢呐大师张和君等“时代骄子”就是潘新人。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8)

1962年,黄先荣(右)代表“罗高”文艺宣传队,在罗山县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相声《积肥》

周党文工团通过统一管理,专业化训练,演员们的表演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潘传良回忆说,演员们排演剧情非常认真,常常进入忘我境界。有次表演《断桥》,扮白素贞的女演员吕佩纯用深沉、悲壮的西府调一边数落“薄情郎”,一边真的哭得如酒醉:

自从你背为妻暗暗出走

哪一夜我不等你到月上高楼

对明月思官人我空帷独守

为官人常使我泪湿衫袖

我把咱恩爱情想前想后

怎不叫我女流辈愁上加愁

一愁你出门去遭贼毒手

二愁咱的夫妻情啊恩爱难丢

三愁你茶和饭未必可口

四愁你的衣服烂无人补修

……

面对白娘子千回百转的柔肠,“许仙(左振芳饰)”被感动得涕泗横流,悔不当初,…这场戏表演完许久,演员们的泪水还如决堤的洪水难以止收。

在许多老戏迷的记忆中,刘明德、左振芳、吕秀英、杨维德、吕佩纯被称为“五大美女主演”,况永生(小生)、崔有恒(老生)被誉为“两大生角主演”。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9)

戏场小天地,人生大舞台。舞台上,“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一嗟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舞台下,耳鬓厮磨,花前月下,爱情的种子便潜滋暗长了……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0)

“只羡鸳鸯不羡仙”:潘石明和吕秀英恩爱照

周党文工团里那些“梁山伯”与“祝英台”们,犹如缠缠绵绵的蝴蝶,飞跃红尘,终于修成“如花美眷”:潘石明和吕秀英、潘传良和张德凤、徐敬礼与刘明德、钱崇喜与吕佩纯、钱崇荣与韩德清都是在这个时候牵手的。

周党文工团表演最为成功的剧目有:《挑女婿》、《六月雪》、《打面缸》、《穆桂英挂帅》、《恩仇记》、《拷红》、《聂小倩》……

那时候,周党文工团经常代表周党人民公社、周党钢铁厂去参加罗山县、信阳地区、河南省等各级汇演比赛,斩获不少奖项,硕果累累:

1959年,周党文工团代表罗山县到信阳地区参加文艺汇演,牛刀小试便一炮走红,收获满满:

由左振芳担任男主角、杨维德担任女主角,自编自导的时装剧《赤心袋》,一举囊括编剧、演出、乐器三个一等奖;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1)

“豆蔻年华二月初”:左振芳少女靓照

张和军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荣膺个人二等奖;

吕佩纯德艺双馨,则将优秀演员奖揽入怀中。

1960年,周党文工团乐队(文场主弦:潘石明、武场司鼓:钱崇喜)在信阳地区文艺汇演中摘取器乐展演一等奖的桂冠;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2)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潘石明在“信高”上学照片

由刘明书、石玲领舞的舞蹈《织稠纱》、《采桑舞》技压群芳,喜获表演优秀奖。

1961年,周党文工团彩排的《双边鼓》从十八县市中脱颖而出,被信阳地区选中,由李靖亚领舞,到郑州参加河南省“第四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获得好评如潮。

尤其是潘传良同志,受到信阳地区赴省汇演代表团的青睐,接连参演《围灯舞》、《打油茶》等多个节目,表现不俗!给县、地区、省领导留下了一专多能的良好印象。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3)

周党文工团接二连三地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自然而然地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每当获奖演员从信阳载誉归来时,罗山县政府都会派人高举2米长的一等奖旗前来迎接,并让获奖演员坐上专解放牌大卡车,绕着罗山县城的四条大街巡游,以示嘉奖!时任罗山县文化馆长高克湘,副馆长吴启尊、郑超伦,馆员陈子勋、王树范,罗山县豫剧团编导方育生等人对周党文工团情有独钟,经常前来周党考察和指导,他们无限感慨地说:“周党真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啊!”从此,周党有了“文化名镇、艺术之乡”的美誉。

就在周党文工团一班人意气风发、阔步前行的时候,恰赶上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举国上下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周党人民公社的供给制发生支付危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经党委同意,从平舆、鄢陵等地招收几名豫剧骨干演员(如黄炳玲、王凤莲等),将文工团更名为“周党豫剧团”,实行商业演出,以卖票收入来维持剧团生存。

但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失去政府的大力支持,周党豫剧团最终还是难以为继,于1961年5月1日在没有政府行文下自动解散,这对周党的文化艺术来说,不啻为一次沉重打击!

唉,有些美好的东西,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你只有眼睁睁的看它走向没落而莫可奈何,这是何其悲哀呀!彭泽古戏台有副楹联说得妙:

方开场,四面纷来,闲看世路逢迎,登台若此;

忽收锣,霎时消尽,猛省人间富贵,结局如斯。

04周党业余豫剧团

周党文工团自动解散的时候,演员们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人们不愿离开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更不愿意放弃为之奋斗多年的表演事业,于是,在潘石明、潘传良、钱崇喜等人的提议下,大家再一次组织起来,成立了“周党业余豫剧团”。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4)

2016年3月,罗山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邱德亮为钱崇喜(右二)题词:“罗山鼓王”(李世宏提供)

据几位老艺术家共同回忆:新成立的剧团不设领导机构,没有团长,剧团大小事务实行民主决策和管理。此时全体演职人员明白一个道理:世上没有救世主,创造幸福只有靠自己!

于是,演员们自我管理更加自觉了,排演更加刻苦了,对艺术的追求更加精益求精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周党业余豫剧团重新站了起来,成了一个朝气蓬勃、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

此时的剧团自觉接受周党人民公社的领导,无条件地”服务于政治中心,宣传党的方针。”60年代的中国,大小会议特别多,宣传工作被置于突出位置。周党业余豫剧团经常要下乡到各个生产大队(村委会)、生产小队(组)来回巡演,有时赶上罗山县城开大会,周党镇开大会,送喜报……演员们都得前往演出,这些演出不计任何报酬,顶多是管顿饭而已。即使这样,演员们依然乐此不疲,相反,他们认为能为党和人民服务是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

浴火重生的周党业余豫剧团的演出水平与专业豫剧团相比,毫不逊色,有些方面有过之无不及!“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不少外县乃至外省的人闻讯而至,订单雪片似的飞来……

为了让外界对剧团有个良好的整体印象,有次到湖北演出时,周党业余剧团打的招牌是“罗山县豫剧团”。正当演出火爆之时,谁知罗山县豫剧团不愿意,连夜派人赶到演出现场进行交涉和阻止,剧团只得又恢复原名。从此,周党业余豫剧团与罗山豫剧团悄悄结下了“梁子”,两个剧团明争暗斗,都想将对方风头压下去。哪知随后发生的一场演出彻底颠覆了罗山豫剧团的认识:

1963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四清运动”,即"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宣传媒介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各阶层人民密集灌输阶级斗争的观念。为了宣传的需要,罗山县豫剧团奉命在定远大礼堂演出《夺印》一剧,可是现场反响十分冷淡,劳苦大众的的阶级仇恨一点也没有被激发出来,宣传部门十分着急,于是,周党业余豫剧团临阵受命,再度走进定远大礼堂为革命群众“补课”。这次演出效果与上次迥然不同,开戏不到10分钟就听台下一片唏嘘(哭泣)之声,不少人双拳紧握、怒目相向……全场观众完全入戏啦!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5)

当年风靡一时的电影《夺印》海报

黄先荣在这场戏中饰演地主管家瘸爹爹,剧情中,瘸爹爹让自己漂亮的老婆千方百计去拉拢腐蚀革命干部,正当他表演“入巷”之时,台下突然扔上来几斤重的大石头,“嘭”的一声落在“瘸爹爹”的面前,险些酿成惨祸。此时,戏台下群情激奋,口号声此起彼伏:“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台上演员们都被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得顿如鸟兽散,黄先荣则呆若木鸡,一动不动。有个人一边高喊“打死这个狗杂种!”一边奋力向黄扑来,说时迟,那时快!同伴一把将黄拉下舞台……经此一闹,这场演出被迫中断长达20分钟之久,周党业余豫剧团的表演水平由此可见一斑。罗山豫剧团得悉周党业余豫剧团的表演获得巨大成功后大为震撼,指导员潘传礼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周党豫剧团曾经是他的“娘家”,他原来在周党完小当校长,1953年在周党豫剧团拉大弦,次年被征调到罗山豫剧团担任指导员(雷绍国后来也当过罗山豫剧团指导员,此是后话)……他对李文慧、李文琳、刘玉、王学中、赵子才、李春启、付贵、老梁、老苏、老田等主要演员无限感慨地说:“我们专业剧团的演出水平还赶不上人家业余剧团,传出去真是丢死人啊!”

罗山豫剧团领导层痛定思痛,冷清地总结出几条失败原因:

(一)罗山豫剧团的演员年纪偏老,扮相较差,周党业余豫剧团的演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初、高中学生,风发正茂、颜值超高,吸睛。

(二)罗山豫剧团过于侧重古装戏的表演,时装剧演出经验严重不足,营养不良。

(三)罗山豫剧团的演员的文化程度无法和周党业余剧团相颉颃……

实事求是地说,罗山豫剧团对于古装戏程式化表演还是如鱼得水的,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优点有时也是缺点,内容高度程式化往往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在时装剧的表演上这点尤其明显。

吴新雷在《论中国戏曲文化的现代化》一文中说: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戏剧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前两者已成历史陈迹,唯有中国戏剧还活跃在舞台上,屡演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革创新。周党业余剧团的演员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的表演是在一种不自觉状态下契合了这一艺术规律。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6)

笔者和潘传良(右一)、黄先荣(左一)在一起

1963年以后,由于国家刚刚从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中走出来,元气大伤,举国上下以恢复民生为要务,一切文化艺术市场随即进入低谷期,周党业余豫剧团处于惨淡经营、风雨飘摇之中。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1968年时,“文革”已经持续近两年了。 毛主席发出指示: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全国上下随即大规模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周党业余豫剧团被迫就地解散,演职人员立即到周党各个生产队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些文艺骨干被分配到各个生产大队去组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潘石明被分到周党前乡大队,黄先荣被分到周党杨寨大队,陈祖舜被分到周党朱楼大队,潘传良则前往潘新祁家大队,李靖亚前往潘新大队……

自此,繁华谢幕,风光不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唉!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05 尾声

周党业余豫剧团解散后,每个演员的人生际遇是不同的,大部分人从此离开了心爱的表演事业,从“时代宠儿”一下子变得默默无闻,这不能不说是他们心灵深处一个永远的“痛”。

但也有一些人有幸在后来的艺术道路上“上下求索”,砥砺前行,取得了令人瞻目的成就:

崔有恒在皮影界孜孜以求,终成“崔派(罗山皮影戏五大流派之一)”皮影戏创始人。

姚有德好学不倦,成为“熊派(创始人:熊自元)”皮影戏的集大成者。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7)

罗山“熊派”皮影戏传人姚有德(左)、周盛安(中)、李世宏(右)在一起(李世宏提供)

胡效劬躬耕书苑,蜚声业内,成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黄先荣则和方育生合作,创作了一首享誉全国的豫南民歌《编双草鞋送红军》,并亲自将这首民歌唱到中央电视台……

目前,这些老艺术家已有近20位相继作古,其它演员也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剧团解散时,梁传志、侯明、黄炳玲、王凤莲、石林等人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仍过着窘迫不堪的生活,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现在,黄先荣已经77岁了,每当夕阳西下,他总爱独自徘徊在竹竿河畔,遥望云雾山间缥缈流岚,思绪翩翩,感慨连连。朦胧间,当年戏台上的那些芳华正茂的女子,玉步款款,时隐时现,惹动沈瘦潘愁,衣带渐宽……

这才是: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8)

2018/10/5,周党书法家虎宝岳欣然为本文题辞

06不忘初心

在创作本文过程中,作者通过与众多艺术家接触,发现他们个个都才华横溢,不愧是各个艺术领域的佼佼者。虽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他们一直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时刻不忘关心罗山优秀文化的传承问题。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19)

2008/6/7,潘传良为潘新乡歌舞队编导花棍舞

面对我县某些文艺领域(如文艺创作)面临人才断层之困,有些优秀传统文化(如锣鼓经)处于衰落和失传的危险,这些老艺术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打破市场经济下文艺事业徘徊不前的局面,他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看来,要想振兴罗山的文艺事业,这些老艺术家还真是不可忽视的宝贵人才啊!

正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河南省信阳各县豫剧团怎么样了(从时代宠儿到默默无闻)(20)

写在文后的话

1、周党豫剧团的一部兴衰史就是我国50~60年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缩影,故本文的时代感较强;

2、本文所有细节都是和当事人反复核对后形成的,行文时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字斟句酌、尽量减少溢美之词;

3、由于年深日久,当事人记忆力减退,唯恐事实有所出入,请知情者提供素材,裨补缺漏;

4、本人(谈永红,网名:独怜幽草涧边生)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5、本文照片除说明外,均由环宇拍摄。(来源: 醉美罗山 作者:谈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