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舍幽幽掩碧丛,清风小径露芳容。

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

恰是春风三月时,芳容依旧恋琼枝。

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

又见春风化雨时,瑶台一别未言痴。

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

华夏盛世,源起由桑。桑树从头到尾都是珍宝。桑根可作药材,桑皮可造纸亦可入药,桑木做弓射箭有力,桑叶养蚕开创丝绸之路,桑果酿酒飘香四溢。

我国的桑业生产历史悠久,约在五千年以前,先民就在中原大地上开始栽植桑树。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桑”字。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1)

《山海经》、《尚书》、《淮南子》等不少古籍中都有对桑树的描述,众多出土文物上也出现了桑树形象。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2)

桑树在古人的心中是神圣的,常在住宅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世就把“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3)

青年男女多在桑林中约会,后用“桑中”、“桑间”专指男女约会的地方。古代男孩出生后,要用桑木做的弓,蓬梗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象征孩子长大后有四方之志,用“桑弧蓬矢”指男子的远大志向。

“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是西方日落处,太阳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后用以比喻人的晚年。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4)

“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用“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或人生短暂。

北魏时期颁布的均田令规定,男子可授桑田20亩,桑田为世业田,不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男夫给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妇人给麻田五亩。家内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充抵应受倍田份额。可见,桑文化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更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5)

桑,有着5千多年历史文化,是中华儿女爱情的见证者。

中国是发明丝绸的国度,西欧诸语言对“丝绸”的称呼(如英语silk,古法语seie,德语Seide,中古拉丁语seta)基本可确信是源自经由丝绸之路上的草原民族辗转借入的汉字 “丝”,中国人也因此被古罗马人称为“丝国人”(Seres)。如果说桑蚕是丝绸的基石,那么桑树便可被称为产石的矿山,优良的桑叶是蚕茧高产的前提。在古代人们心中,桑树是生活所必需的,因此产生了深远的桑树崇拜文化。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6)

扶桑树是我国神话故事中的一种树的树名,其是由两颗互相缠绕在一起的大桑树所组成的。因为太阳是从扶桑树生长的地方缓缓升起的,故扶桑树也代指太阳。传说扶桑树是中国神话中的灵地之一,生长在遥远的东方大海上面,灵气十足。太阳女神羲和大神就曾为她的儿子金乌(三足乌鸦,太阳之灵)在扶桑树这里驾车升起。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7)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8)

在古代经典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作者创造了一个宏大的神话世界,十只金乌憩息在东海边汤谷的扶桑神树上。每日清晨,一只乌鸦载着太阳从东向西飞去,经过天下之中都广之野上的建木,建木的影子看不见了,这时候正好是日中;乌鸦继续西飞,黄昏时分停在昆仑山附近若水边的若木上;白天就结束了。同时《海外东经》有文字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也提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正如山海经所写,扶桑总是伴着太阳的升起而出现,由此足见扶桑的神圣和尊崇。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9)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10)

虽然有各种典籍都存在扶桑神树的记载,但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将它看作古代人的美好愿望,并不以为意。然而三星堆遗址青铜神树的出土打破了这个局面,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秘玄妙的青铜通天神树,柔枝弯悬,九只鸟儿站立枝头,这里的鸟代表着九个太阳,正与我国神话中九个载着太阳(内有大鸟)出现于东方的扶桑形象相吻合,这到底是美妙的巧合还是真实的历史,还有待继续考证。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11)

神话传说中的五大名幡(神话传说中的桑树)(12)

在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物质生产就是养蚕和种植,而养蚕最主要的因素是桑叶,种桑最主要的因素又是太阳;因此桑树在先祖心目中具有的地位和太阳一样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故我们先祖把桑树崇拜和太阳崇拜结合在一起,产生“扶桑”这一神话产物。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扶桑就是古老的植物崇拜,就像印度的植物崇拜菩提树一样,先祖就这样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植物崇拜——扶桑神树。

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海经》一书中,“海外东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句话中,“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杨树、扶桑树;“日”就是太阳,传说中,太阳上住着金乌,有的说太阳被飞翔的金乌托着移动,金乌是太阳的代名词。

再来看“杨”字。“杨”由“木”和“昜”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达“日升汤谷”的意思。

汤谷,也叫阳谷、旸谷,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在汤谷,生长着高大的扶桑树。汤谷临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太阳的升落规律,以为太阳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所以就把汤谷视为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住在汤谷的原始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计算时间,称为扶桑纪历

参考资料:

《大唐西域记》《山海经·海外东经》

《山海经·大荒东经》《海内十洲记·带洲》

青铜神树.中国国家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