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情歌

采编 吴文季 原唱 喻宜萱

康定情歌唱得好听的男孩(四川民歌的代表)(1)

《康定情歌》又叫《跑马溜溜的山上》

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经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康定情歌唱得好听的男孩(四川民歌的代表)(2)

喻宜萱

大多数人认为该歌曲是由民歌发展而来。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康定城有一卖松光的藏族姑娘名叫朵洛,长得漂亮美丽,举世无双,康定人称“松光西施”。每天早上她都要上街卖松光,康定人只要听见她叫卖松光的声音,都要打开门窗探出头来,有的是为了买松光,更多的是为了一睹“松光西施”的芳容。康定情歌唱的就是朵洛。这可能就是康定情歌最早的雏型了。按老人的年龄来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康定情歌就已萌生。1946年,吴文季在任音乐文化教员的过程中,一个马夫哼唱的一首《溜溜调》旋律吸引了他,经他整理,改编或加工,并将它定名为《跑马溜溜的山上》。

康定情歌唱得好听的男孩(四川民歌的代表)(3)

李依若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大约在1930年前,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同姓李的同学恋爱。姓李的同学是康定人。李依若与女友结伴到康定跑马山玩耍时,根据湘西“溜溜调”编了一首《跑马歌》,唱给“李家溜溜的大姐”听,以示求爱(即后来的《康定情歌》) 。由于家人和族人的反对,婚事未能成功,家里不给他钱读书,后来还全靠他的义父石体元(时任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和李姑娘的相助,才完成了大学学业。李依若的同龄好友和他的遗孀赵氏老人都多次听他唱过这首《跑马歌》,因此,他们都坚信《康定情歌》有原作者就是李依若。一个叫欧明学的人说: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时教他唱的这首歌,还说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而且里面的词句有劳动溜溜的好,且是李家溜溜的大哥不是现在张家溜溜的大哥。在马渡我发现当地的方言土语与全县相同,都有端端、人才好、会当家、月儿弯弯等等,马渡的山歌多用溜溜、连连作衬词。

康定情歌唱得好听的男孩(四川民歌的代表)(4)

一部分人认为《康定情歌》是康定北关外雅拉沟一带农牧民首创的一首民歌,属于“溜溜调”,本来只有前三段。四十年代前期,康定的少年儿女在“伴花夜”(陪新娘欢度婚前之夜)或打趣“儿女之情”时,都爱唱这首歌,词中“李家大姐”、“张家大哥”,通常要临时改唱成眼前女方和男方的姓氏。抗战时期,在重庆这首民歌的最早采集者是音乐家郑沙梅,他当时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也在界石场国立边疆学校任教,在采集康区民歌时,康定学生曹素芳、乔淑媛、李培源、孙玉华等,给他唱了不少民歌,其中就有“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时间是1944年秋季。

吴文季

康定情歌唱得好听的男孩(四川民歌的代表)(5)

1941年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吴文季在四川甘孜参加了准备到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任文化音乐教员。这段时期他常漫步康定城里,观察了解民情。1946年,一个马夫哼唱的一首《溜溜调》旋律吸引了他,经他整理,改编或加工,终于诞生了如今享誉世界的《康定情歌》。当时他把这首歌曲定名为《跑马溜溜的山上》,为了更充分更鲜明地表现康巴人的婚恋高度自由,他添上了“世间溜溜的女子任你溜溜的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求哟.......”这段歌词。这首日后定名为《康定情歌》的四川民歌推上了中国和世界的音乐舞台,其间喻宜萱、江定仙固然立了大功,吴文季的伯乐身份因他后半生令人生悲的凄惨遭遇更应受到音乐界的充分尊重: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

1946年,为了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师生联欢会上演唱,吴文季把《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经他发现并艺术加工过的康定民歌请求他的老师作曲系主任江定仙先生编配钢琴伴奏谱。当时江定仙身边没有钢琴,却热情地利用风琴配出了伴奏,为这首民歌锦上添花,并收进他编成的五线谱民歌集:当年吴文季的同学,如今是德高望重的作曲家的王震亚教授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2002年4月,喻宜萱教授的学生方辉胜、文有仁与《甘孜报》总编辑郭昌平等人访问喻宜萱和王震亚两位教授,他们都一致否认这首歌曲出于“西部歌王”王洛宾之手的传闻,明确肯定吴文季的伯乐地位。

康定情歌唱得好听的男孩(四川民歌的代表)(6)

1947年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联欢会上,在江定仙编配的钢琴伴奏乐谱伴奏下最初演唱《跑马溜溜的山上》的人是武定谦老师。随后不久歌唱家喻宜萱在正式音乐会上的独唱获得巨大成功,使《康定情歌》成了出水芙蓉,开始令世人瞩目。1948年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录制了喻宜萱演唱的《康定情歌》,唱片上标明的字样是喻宜萱演唱,江定仙编曲。江定仙当年是中国音乐界的泰斗人物,有强大的“品牌效应”,而吴文季当年只是他的学生,为人温和、良恭俭让,他采撷、加工或改编的民歌能在世人产生如此令他欣喜的影响,他会完全满足于这样的成就感。当然不会在“名”上与自己的老师纠缠而降低自己高尚的人格。在那个时代成长的社会精英,这样待人处事是很自然的事。

喻宜萱与《康定情歌》

2005年3月,那年已经97岁高龄的喻宜萱曾接受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讲了这首歌曲和她的机缘。喻先生说,她得到这首歌曲是在1947年的春天,那个时候,她到南京去开独唱音乐会,邀请老同学江定仙先生给他伴奏。江先生在合伴奏的时候,说他有一本很有价值的民歌集,想送给喻先生,喻先生马上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曲子不多,很薄的一本民歌集。她翻到最后一首,就是《康定情歌》,其他的歌曲她好像都没有太注意,但这首歌曲引起她很大的兴趣。喻先生说,她与这首歌这是说是一见钟情。

康定情歌唱得好听的男孩(四川民歌的代表)(7)

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国际俱乐部,因突然停电,剧场工作人员拿出备用蜡烛插在高脚烛台里,喻先生在烛光摇曳中首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也即《康定情歌》)。此后,《跑马溜溜的山上》成了她节目单里的保留节目。1948年7月,时任西北行辕主任、新疆省主席的张治中将军邀请喻宜萱到西北演唱。她在兰州市里举办两场演唱会,受到热烈欢迎,欲罢不能,又在兰州大学演唱一场,还在兰州市郊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里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露天演唱会,会场挤满上万听众,轰动一时。以后,她又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举办两场独唱会。随着她非常成功的演唱,喜爱唱歌的青年男女嘴边不时会哼出“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的旋律。《康定情歌》从此风靡中国,波及二战后刚收回到中国版图的宝岛台湾,还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的华侨校园和文艺社团。1949年五、六月间,喻宜萱又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举办个人独唱会,节目单中《康定情歌》总是赫然在目,并说明此曲为中国西南地区康定民歌。

《康定情歌》每段有两句歌词、三句旋律。第一乐句前两小节“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全曲的主调,后两小节是他的变化重复。第二乐句的前两小节与第一乐句的前两小节相同,后两小节是对主要音调的对换,具有收束性。第三乐句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从低音区起腔,感情真挚、委婉。不仅在节奏上后宽一小节,而且音调的起伏增大了,加重了深切、舒展的情感。第三乐句运用“月亮弯弯”三小节的“衬腔过渡句”导致衬腔过渡句的起音,对上句未尽乐意做补充性的反复,然后再回到句末终止音。运用这种手法,是旋律更加抒情、婉转,同时也加强了这首情歌浓厚的地方特色。

流传范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声乐开始进入中国大陆,由中国上海轻音乐团,中国民族乐团的众多艺术家将《康定情歌》重新编曲、配器,由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为首的歌唱家开始演唱并传承,使《康定情歌》在国内家喻户晓再现高潮,成为中国经典民歌。

四川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它因巴山而增色,因蜀水而灵秀,更因那里的人民而充满生命力。尽管四川人旧时生活艰难困苦,但性格中却似乎天生一种幽默、诙谐和乐观,纯朴之中又有一种狡猾气息,外省以此故称四川人为“川耗子”。这一民风在四川文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川剧、清音、快板书、相书、金钱板、说笑话、谐剧等,颇为幽默,常引起观众阵阵发笑。四川方言也是如此,如今电影电视喜剧中还常插入一段四川话,妙趣横生。

山地民歌

说起四川的山地民歌,人们会有很直观的印象。四川盆地边缘由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邛崃山、岷山、米仓山和大巴山兜圈子环绕而成。因为四面环山,不仅气候独特,山地民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像山歌、薅秧歌、薅草号子、薅秧锣鼓、盘歌,还有神歌以及翻杈号子等等,都是山地民歌的主要演唱形式。

山歌是人们在山野里劳动时歌唱的曲子,歌词一般为即兴创作,题材极为广泛,看山唱山,见水唱水,歌词质朴、率直,内容多以反映劳动的欢悦、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主。山歌的音乐曲调一般具有高亢、嘹亮、简洁、爽朗、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等特点。如:

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山里人豪爽、粗犷的特点,走起路来一阵风,说起话来连珠炮,以川东为例:川东地区语言语调直白,高亢有力,唱歌时也是真挚炽烈,欢快热情,像《槐花几时开》、《妹儿多勤快》等,演唱这种风格的作品时,四川人称声音要“到堂”,意为一开始不管从声音到情绪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发力,节奏可以自由,但音调高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高音区真假混合时真声成分多。

四川气候变化不太大,常年基本都是山青水秀的,因此山歌的音乐与演唱不像秦腔那样悲壮、苍凉,也不像“花儿”那样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但也很富于激情,一般都强调字头的喷口,句式间节奏处理特别强调乐句乐节的重音。句逗分明,节奏顿抑分明,要求声音放松,在衬词或行腔跳跃处,往往还伴有四川独有的“哈哈腔”(即花腔式的颗粒性跳跃音节)穿插其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槐花几时开》和《闹新春》以及《妹儿多勤快》等。

“薅秧歌”作为一种劳动歌曲在四川那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里,也应算作山地民歌。歌曲的演唱有对唱、领唱与合唱等演唱形式。因为有统一劳动节奏的功能,所以它的节奏性强,多是进行速度。又因是繁重劳动中的一种娱乐,所以歌词多与劳动和生活内容有关,例如《大田薅秧排对排》,演唱时大多节奏明快,腔少词多,吐字简单明了,上下句式的演唱多,最具特色的是每句收尾处大都为下一句留一个“肩膀”(一种倾向音或气口)。

“盘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点像盘问的意思,它的叙事性强,在缺少文化和传媒的农村地区,“盘歌”无疑成了一种口头文化的传播形式,它的歌词内容大多以一些人生经验、生活内容为主,向后人和大众传授知识与智慧以及一些生活经验等。演唱时每句的头都有几个相同的衬词,每句的尾也有衬词,高音区假声成分大(四川民歌的假声用得并不多)。

“翻杈号子”作为劳动歌曲,是四川地区晾晒谷物时,用竹杈翻打谷物脱粒时演唱的,它也大多由领唱与合唱,上、下句等形式组成。但在合唱部分有和声,这是一般民歌中少有的。

“风俗歌”在山地民歌中也有许多种类,在婚丧嫁娶中、玩火耍灯时、逢年过节时等都有许多生动的歌曲,长久传承,形成风俗。在许多的宗教仪式中,“神歌”作为一种法事音乐是比较规范的,开始的内容与神无关,后来随着会唱人的增多,溶入了更多的民俗内容,成为山歌的一部分。

江河民歌

四川的地势西高东低,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境内有大小河流1400余条,养育了四川独具特色的江河文化。号子(四川也称哨子)是这江河民歌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不仅有组织劳动,统一节奏、缓解疲劳、保障安全的直接功用,也是活跃劳动情绪,反映大众生活的民间口头艺术。其中川江号子最具代表性。

川江号子分成平水号子、下水号子、过滩、见滩、下滩、拼命、龙船等等。都是根据水势情形,劳动方式的要求而约定俗成的一种口传心授的口头音乐,歌词随心、随景而成,信手拈来,生动有趣。

号子的演唱富于激情,发音硬挺洪亮,音色坚实,吐字清晰有力,强调字头喷口,节奏自由又在板式里,似唱似说、似说非说是一个特色,每句领唱都要“挑”起来,而且每句落腔都要给和唱一个“肩膀”,即一个有倾向主音的下滑音和气口。号子有许多种类,像下水号子里又包括“抓抓号子”“壮壮号子”“蔫叭叭号子”“加强号子”等等。丰富多彩的号子,给了许多作曲家以创作灵感。由李双江演唱的《川江号子》里,就有平水号子的影子。

四川有着丰富的水流资源,依靠河流的舟楫之利来从事运输、商贸、服务的人口众多,以水拟人,对江而歌的民歌也很多,如《大河涨水浪沙洲》表现一个失恋女子对着大江呐喊心中的悲苦,真切感人。第一句唱词是在说中唱出来的,“大河涨水浪沙洲”除了一个“洲”字,前面几个字都是说,也可以说是喊出来的,第二、三句也是腔少字多的说唱,第四句突然几个大跨度的强音,表现了四川女子刚烈不阿、敢爱敢恨的非常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由于便捷发达的水运交通,来来往往的商贾船只、贩夫走卒,带来了许多种类的生活方式和音乐元素,丰富了四川江河民歌的音乐形式和歌词内容,小调歌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一些风俗歌,曲牌小调歌就是这种文化的派生物。

平地民歌

四川多山,举凡平地则多为市镇,人口稠密,信息发达。在四川各地的市井街旁、乡野路边,都会看到一间间独具四川风格的茶馆,人们坐在竹椅竹桌前,淡淡的茶香从各色盖碗茶杯中溢出,弥漫在暖暖的轻风中,或三五人自摆“龙门阵”,或十数人听书品曲,像麻、辣、烫、鲜俱全的川菜一样,四川的琴、曲、歌、戏也皆是各具特色。

古有两湖两广填四川,无论从数量到质量对四川的人文都是一个促进,发达的水陆交通,南来北往的商贸交流,各种文化的融入对本地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二战期间,四川因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类艺术人才聚集巴蜀,还成立了“歌曲改进会”等组织。当时的曲目较多,腔体丰富,兼容东西南北,体裁以小调为主。

有了文人的参与,城市民歌的文学性和逻辑性得到加强,更由于往来人口交流,抗战时期的城市民歌溶入许多的江南小调风格,像“鲜花调”“绣荷包”“九连环”“哭五更”这种曲牌式的填词歌曲,歌词内容多为叙事或抒情,还有像“长城”调,这种从宗教的经歌演绎而成的一段体的民歌也很有代表性。但由于四川地方语言的特点是高、直、平、快,因此哪怕是江南风格的音乐,四川人唱来也多了几分高亢与明快。

川西是蜀文化的发祥地,因地势平坦,沃野纵横,历来是富饶丰产的大粮仓,生活富裕,文化发达。所以川西人说话办事自有一股稳重劲,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字头漫长,字尾下滑,尤其是川西女人说话总让其他川人觉得“嗲”,因此川西地区的音乐大多更抒情、优美,总有一种甜蜜的味道。

巴蜀城市民歌小曲与农村的山歌小调又有着不可隔断的共生关联。像《庄稼佬》、《梧桐树儿青》等在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演唱很近似。许多平地小曲的演唱都有其通俗性的特点,只是平地城市民歌的衬词俗语更少,语言更统一,演唱时更注重旋律性和节奏的规范性,而且四川的平地民歌,由于节奏明快,易于上口,所以伴奏中多有打击乐,大多以竹片、竹书、竹筒等击之,声音清脆,节奏感强,也易于观众附和和传唱。

它是流传于四川东部的矮腔山歌。所谓“矮腔”上个是指曲调优美柔和,音域不宽,较少使用大跳音程,节奏较规律,词曲结合多为一字对一音,结构短小,很少有拖腔,多用真声演唱的山歌。这首山歌是孩子们上山砍柴的唱得,表现孩子们的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语言淳朴简练。其中“啰儿”和模仿锣鼓声“郎郎扯光扯”衬词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生动性和表现力。有五段歌词,每段两句,歌词一、二段用“香常”韵辙,三至五段改用“开头”韵辙。

流行于四川秀山县的一首“花灯调”。它属于民歌中的小调类型。这首传统民歌通过出门人对外地(柳州)姑娘——大姐、二姐、三姐不同发式的描绘,同时也表现了当地人民对外地事物的好奇心理,传达出一种热爱文化交流的生活情趣。

这是流行于四川宜宾地区的传统民歌。其内容是描述一个妙龄少女,背着爹娘给请郎秀爱情信物——“荷包”的生动情景。其曲调建立在六声音阶、宫调式上,是由上下两个对应乐句组成的曲式结构。其中“呀儿咿儿呀”“咕儿嘎”“金刚梭罗妹儿”等衬词,岁无义可解,但用四川方言的实词结合起来演唱,不仅增加了歌曲的情趣和表现力。而且带有积分“辣味”。实词旋律起伏大,往往唱半句就加入衬腔。在感情上具有半吐半收、羞涩的意味,是一种很独特的艺术手法。同时吧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

这首是流行于四川宜宾地区的一首“晨歌”,四川人习惯称山歌为“晨歌”,“晨歌”也称“神歌”(在四川方言中“晨”和“神”同音)。它以描述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内容。歌词七言四句,含而不露,颇有意境。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 , 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著名的老一代川籍歌唱家,每到全国各大城市开独唱音乐会,都把这首家乡民歌作为“压台”曲目。往往一经开唱,不再唱一、二遍是下不了台的,可见这首经典四川民歌的无穷魅力!

一带一路上的风土民俗艺术瑰宝,请关注西行文化。

如果喜欢,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心情,也可以加入“西行越野车部落”,跟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西行伙伴们一起交流,一起去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