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政府公然决定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引起,一幅名为《神奈氚冲浪里》的画作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该画作是对日本著名作品《神奈川冲浪里》的二次创作,无论是画中的“氚”字的替换,还是画作中白色海浪幻化成了人类畸形的手指、扭曲的婴儿、变异的海洋生物等,都传递着抗议的呼声。

今天上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作者@一个热爱学习的男孩,身为大连人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插画师,这幅画的创作差不多花了一周。

对于神奈川浪里这幅画的感悟(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变神奈氚冲浪里)(1)

原作《神奈川冲浪里》

原作囊括了富士山和大海两大“日本符号”

日本江户时代画师葛饰北斋创作的《神奈川冲浪里》,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囊括了日本的两个标志性符号:富士山和大海。

几乎所有人都为这幅画的魅力所吸引,堪称日本浮世绘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神作”。一代又一代的工业设计师、时尚潮流人士与艺术家通过元素应用和再创造等方法向这幅名画致敬。

艺术史学者Martin Kemp认为,《神奈川冲浪里》是一幅充满戏剧张力的浮世绘作品。葛饰北斋捕捉到了滔天大浪袭向人类的一瞬,留下了一个不可预知的开放式结局。自然威不可测,人类敬畏它,又怀着“人定胜天”的信念与之搏斗。这幅作品兼写实和写意之长,所绘风光壮观奇美,主题思想引人深思。

对于神奈川浪里这幅画的感悟(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变神奈氚冲浪里)(2)

二次创作的《神奈氚冲浪里》

身为大连人被“日本倾倒核污水一事”深深触动

日本政府不顾国内外质疑和反对,于4月13日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这引起了广泛批评,@一个热爱学习的男孩创作出的《神奈氚冲浪里》也是在表示一种抗议。

@一个热爱学习的男孩告诉记者,他是大连人,今年30岁,是一名插画师,他利用晚上时间来创作,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4月20日时他把这个作品发到微博上,立刻就引起了很多网友和媒体关注。

“我本来是一个新闻敏感度特别低的人,但这个重大的世界新闻离我实在是太近了。”被触动后,他想到了《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非常有名,随便在网络上搜索“《神奈川冲浪里》 广告”,就会看到很多二次创作。他也一直都非常喜欢这幅画,因为它的韵律感很强,描绘出了海浪的美丽和状态,其中的人又特别渺小,“结合当下的新闻, 我的理解是,日本政府如果把核污染水’一倒了之’,那正是破坏了《神奈川冲浪里》里的日本符号之一海洋。可见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所以我抓住了这个矛盾点——大海的被破坏,并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示抗议。”

对于神奈川浪里这幅画的感悟(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变神奈氚冲浪里)(3)

《神奈氚冲浪里》细节

对于神奈川浪里这幅画的感悟(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变神奈氚冲浪里)(4)

《神奈氚冲浪里》细节

对于神奈川浪里这幅画的感悟(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变神奈氚冲浪里)(5)

《神奈氚冲浪里》细节

“川”和“氚”刚好有个谐音梗

记者看到,@一个热爱学习的男孩的微博置顶正是他创作的《神奈氚冲浪里》,“原作中的‘川’被我替换成‘氚’,读音一样,刚好是个谐音梗。”

《神奈氚冲浪里》中,岿然不动的富士山变成排放浓烟的核电站,天空中的云朵变成象征坟墓的十字架,白色海浪犹如人类畸形的手指、扭曲的婴儿、变异的海洋生物,在海浪中苦苦挣扎。船只上装载着带有放射性符号的储蓄罐,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员,正把核污染水一桶桶倒进大海……他还用了8张局部图来放大画作细节。

“我设计的所有细节都很直观,我希望无论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西方人,都能看懂这幅画。”@一个热爱学习的男孩说,自己想要传递出的核心信息就是“日本政府不该把核污染水‘一倒了之’,否则全人类所面临的后果将和画中一样”。

对于神奈川浪里这幅画的感悟(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变神奈氚冲浪里)(6)

对于神奈川浪里这幅画的感悟(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变神奈氚冲浪里)(7)

《神奈氚冲浪里》细节

收获近两万转发,后续会对画作做一些拓展

记者注意到,《神奈氚冲浪里》在社交媒体上收获大量关注,目前已经有1.7万次转发,3万点赞。

他告诉记者,不少网友给他留言,期待他未来还会创作类似作品,像@乌合麒麟那样带有一定的政治性题材,“我很喜欢@乌合麒麟的作品,无论是画工还是画风,而且辛辣讽刺,我在很早之前就关注他了。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我本身新闻敏感度不高,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太大,我才有了热情创作。没有创作触发的事情,我可能画不出来。其实,我也希望少一些这类不好的事情来激发我。”

“后期,我可能会对《神奈氚冲浪里》做一些更深的探索和拓展。”@一个热爱学习的男孩告诉记者,原图中鞠躬的官员,被指代为日本官僚,其实也很讽刺,他可能会对这个人物进行其他创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