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强化免疫防治日(正视全球免疫鸿沟)(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 李静 高歌 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是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关注的重点,甚至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本届论坛也是防疫措施最严格的一届,多场论坛因防疫隔离而由线下转为线上。

比去年相比,今年增设了两场疫情相关论坛,并将去年的“新冠疫苗的供应及可及性”,延伸成“缩小‘免疫鸿沟’”这一更为尖锐的话题。

世卫组织全球卫生筹资大使、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有超过80%的人接受了疫苗的注射,但在中低收入国家人群中,只有50%不到的人口接种疫苗,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连第一针都还没有接种。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填补“免疫鸿沟”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免疫鸿沟”究竟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隐含国家保护主义阴影的政治问题,抑或是凸显社会保障差异的区域经济问题,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出口国,对此持什么样的态度,又在这一进程中做了什么?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主持,高福表示,要明确的是,当发展中国家在疫苗免疫上落后了,发达国家应该为此做什么、世界的机构组织应该做什么,他称“这个世界不应该成为一个孤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应该独立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邓波清是唯一出席现场的嘉宾,国际发展合作署是中国政府主导对外援助的职能部门。邓波清表示,中国在弥合疫苗鸿沟上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坚定地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如果还有一个国家没有完全消灭疫情,那就不能说全世界已解除了警报”。

当务之急

世卫组织曾提出2022年目标,即到7月所有国家70%人口完成疫苗接种。戈登·布朗表示,实际上有超过100个国家仍然没未达到这个百分比的目标,这导致600万人口死亡,数以百万的人还在挣扎当中。

在欠发达国家,疫苗的供需比例极其悬殊。戈登·布朗表示,比如说在非洲国家,平均每3000个人才有1个医生,超过16亿人急需第一针的注射,同时,也只有1千万医疗工作者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所以供需比例是及其悬殊。

不仅是世卫组织,这种现状提升了更多地区和机构的紧迫感。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乔帕甘称,“在每个人都没有安全之前,就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安全的”,他认为地区之间的鸿沟会削弱原本建立起的防范效果。

2022年初,亚洲多个经济体再现疫情高峰,从每日新增来看,韩国越南、日本、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都在万例以上。

人道主义缺失还是政治经济差异

填补鸿沟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部分嘉宾认为,应该追溯至人道主义层面,另一部分则认为,需要从政治经济的层面寻求解决。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表示,这涉及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在香港的相关研究发现,死亡率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体,特别是没有接受疫苗的的老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0倍。她总结说,鸿沟加剧说明全球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力度是不足的。

陈冯富珍表示,填补鸿沟,关键在于强化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的责任,每一次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以来,国家之间都会出现彼此责备的现象,这一次也不例外,就如同法语里的“昨日重现”。她说,“并不想批评任何国家,但是需要指出,一些国家不应该进行单方的、单向的对话,应该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彼此责备”。

另一种观点是,鸿沟背后隐含着区域间医疗服务和基础医学的差异,仅靠道德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无法消除差异、就无法实现绝对的平等,而弥合鸿沟,也绝非单点的援助,而是系统性的帮扶。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阿斯利康董事长约翰森作为企业代表出席,他表示从行业角度看,疫苗接种国的胜利实际是基于科学与国际合作的胜利,发达国的一些科技对抗疫工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而科技创新也不是从空而来。同时,疫苗的研发和接种也是一个合作过程,需要学界、业界紧密的合作,也包括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的合作。

但是,具备科学基础和参与国际合作是很高的门槛,贫穷的国家往往被排除在外。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交付伙伴关系事务全球首席协调员泰德·柴班表示,他所在机构在交付疫苗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低接种率的国家,在基本医疗系统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他们的医疗基础也是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

陈冯富珍表示,很多机构忽略的是,发展中国家首先需要的是产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借助发达国家和业界的帮助,构建一个有效卫生医疗系统。

中国的态度和行动

邓波清表示,技术条件限制了很多国家的接种能力,中国曾援助周边的老挝和缅甸等国,过程中不仅援助其疫苗,同时还授人以渔,告诉他们如何开展接种。一个措施是,发挥沿边省市的作用,派遣中国医务工作者和医疗专家指导他国建实验室,开展新冠检测,一传十、十传百,把以前偏远地区的疫苗变成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区域。

目前中国在援助方面以双边援助为主,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首先要满足受用国的急需。同时,中国也基于长远目光,展开了疫苗技术的转移、疫苗研发生产方面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邓波清在会议上提供了一组数据:疫苗研发成功之后,中国先后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的疫苗。从更早地疫情爆发时间点至今,中国政府累计向世界各国提供了42亿件的防护服、84亿份的检测试剂、3720亿支口罩、涉及了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还向34个国家派出了37支医疗队。

邓波清表示,中国在对外援助过程中,发现部分地区接种意愿的问题。他称,“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接种疫苗,不是疫苗到了都愿意接种,现在有一些国家因为各种原因,包括宣传不到位、介绍科学知识不到位,很多人把疫苗妖魔化,这也是导致疫苗洼地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