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有很多朋友吗?你希望自己拥有很多朋友,还是仅仅希望能有两三知心好友?

一种观点认为,朋友就是越多越好,朋友越多,越能证明自己的优秀与人格魅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再多的朋友都比不上有两三个在你遇到挫折时,为你讲笑话、擦眼泪、帮助你、担心你的人。

现代社会,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后者。

心理学认为有没有纯友谊(心理学研究显示)(1)

对他人的怀疑、对自我的保护、对社会的谨慎都使得人们不断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小团体。

有什么委屈、有什么开心,就在那仅有几人的微信群里分享,而朋友们也开心着你的开心,悲伤着你的悲伤。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管你愿不愿意,时间会推着你前进。

童年时期的青梅竹马,随着生活的变迁而逐渐淡了联系。小时候的玩伴,为了学业而去了大城市。大学寝室的室友,四年前,他们还紧贴着你,与你谈天说地,可转眼间都各奔东西,只剩下初见时的一片狼藉。

友谊真的太短暂了,就像夏天的蝉鸣,你一不注意,他就消失了。

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思考,友谊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如此短暂?

心理学认为有没有纯友谊(心理学研究显示)(2)

友谊的本质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简言之,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友谊的实质就是交换。

因为你给了我想要的,那么我就给你你想要的,反过来也成立。

它以强化理论为基础,解释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本质,能够解释很多社会现象。

社会同一性

塔吉菲尔认为,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以及附加在这种成员身份之上的价值和情感方面的意义。

在大学中,我们与室友的感情最为深厚,是因为我们身处这个寝室而构成了一个群体,与室友的长期相处使我们获得了社会同一性。

心理学认为有没有纯友谊(心理学研究显示)(3)

这种社会同一性包括:我们知道我们是寝室的一员,我为我们关系的融洽而感到开心、自豪,我喜欢目前的寝室关系。

再加上“内群体偏爱”,即为了追求积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所处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好,使得人们往往偏向于自己的群体。

然而毕业后,同学们各有打算,前往不同的地方,不再跟自己同属一个群体。在新团体中,人们重新建立起社会同一性。

简言之,圈子变了,人心就散了。

塞尔曼的友谊发展五阶段说

社会性是与个性相对的概念,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它是人的本质属性。

随着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他们开始建立友谊。友谊是不断发展的,具有阶段性。

心理学认为有没有纯友谊(心理学研究显示)(4)

塞尔曼由此提出了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只是把对方当成游戏的玩伴。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对方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若服从则是朋友,反之则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友谊带有功利性。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之间能够同甘共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逐渐超过了父母,他们向同伴倾诉秘密,渴望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描述朋友,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浮于表面。

但此阶段的友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心理学认为有没有纯友谊(心理学研究显示)(5)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友谊发展都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分别独立,各有其特点。

在我们小的时候,因为认知水平尚不成熟,可能导致一些朋友的离开,亦或是没能与他们多说两句话,这些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一些遗憾。

虽然童年留下遗憾,分别导致疏远,但我们已然长大,正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年纪。

我们可以行动起来,多与现在的朋友联系,虽身处不同的城市,但打个电话,唠两句嗑,或许就能拉近两个人的心。

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能让一个朋友溜走。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