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孟郊
还记得读书期间最好的朋友是谁吗?若你回想不起来,很可能是因为你已经失去了那段友谊。
佛里达大西洋大学的心理学家布雷特·劳尔森发布过一项研究结论,多数朋友的友谊不会超过一年,而长久维持的友谊可以通过人口学统计数据和行为相似性这两方面来看。
“长久”作为一种个体主观上的心理体验一直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人类进化而来的一种最终机制。
大量的研究显示,外部环境的刺激更能激发一段关系的长久性,但同时环境中也存在着让人痛苦的因素:失败的亲密关系。
进化心理学理论对友谊的形成提出了诸多假设,如:互惠的利他主义、友谊联盟等多种理论。但在众多跨文化研究当中,友谊始终和积极的情感状态相关。
自古以来,友谊使原始人类在自然选择和主观适应上都能获得利益,即成功和主观幸福感。与此同时,进化心理学视角下不同类型的友谊也会给人带来不可规避的痛苦和进化劣势。
友谊中包含的三个因素:
- 情感成分:个体与他人在思想和感情上的分享,以及与信任、关怀、理解、忠诚、欣赏等有关的内容
- 共有成分:一同参与的社交活动,相似的三观和兴趣爱好
- 社交成分:沟通交流、消遣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社会认知网络学术研究中心(SCNARC)研究发现,住得近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朋友,而偶然相识的人互相成为朋友的可能性不大。
从心理层面看,友谊是需要互动来联系的,即使是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仍然习惯于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递感情,并表达自身对他人的信任感觉。但随着距离的不断变远,大部分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难免变得冷淡。
从社会学角度看,住得近使人们能够经常聚会、交流感情、分享心得等。
友谊的联盟模式DeScioli和Kurzban曾说道,“个体通常与一个冲突中的双方都有关系,尤其是在一个局部密集的网络结构当中。”
这也便意味着人类需要判断当群体中出现矛盾时,谁会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在自己这边,即选择作为亲密朋友。
进化论的观点则认为,人类的友谊应该建立在形成联盟所需的计算系统进化的基础之上。建立联盟模式和互惠的利他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用交换理论,而是在人际冲突上考虑更多的因素。
友谊联盟是人类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与他人联盟能够为自己友善的处理类似问题,并提供帮助。因此,在矛盾中获得胜利的因素不仅仅是自身的智慧,也取决于其他个体——让朋友来支持他的能力。
互惠的利他主义社会研究学者认为,友谊是社会交换中的一种方式,在这种社会交换中个体能够自主选择与友谊相关的代价和所获收益。
这种交换关系让双方都能够获得适应性利益,同时,自然选择促进了个体建立并维持能带来互惠的社会交换关系机制的进化。
在原始时期,人类几乎从不单独进行大型狩猎,因为这当中的代价是非常昂贵和冒险的,在解决适应性问题时建立友谊或拥有联盟的人类的生存机会和繁殖几率增加,在狩猎中付出较少的代价,却获得更大的成功。
友谊为何难以长久维系?作家张爱玲曾说过,“如果老朋友再会晤的时候忽然不投机起来,那是以前未分开的时候,已经有了某些使人觉得不安的缺点,已经有了分歧。”
她曾有一位好朋友炎樱,在张爱玲的笔下,炎樱为人爽朗热情,与她的孤傲沉默不同,由于性格上的互补,她希望借着炎樱的快乐,稀释自己内心的孤独。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虽然友谊不是一报还一报的等价交换,但在长久的亲密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因素正是“付出总有回报”。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第一段友谊都是源于同学关系,心理学称之为“接近性”,接近性是能提升交往的预期成功率。如:我们不会喜欢高攀隔壁班出众的人,而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接近的人,因为我们都更愿意去付出经历来维系一段成功率更高的关系。
英国一位社会学家根据调查得出一个数据:人的一生中平均拥有64个朋友,其中一半是学校里认识的,而29岁是我们朋友最多的年纪。通俗来讲,我们用了29年时间交的很多朋友,在29岁以后,开始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劳尔森针对友谊说道,“他们注定是要终结的”,人总是倾向于将朋友按年龄、种族和性别等因素予以分类,因此,会限制自己扩大朋友圈,并且会给此种友谊造成负担。
因此,你看友谊的小船是多么的不平衡,说翻就翻。人真正在乎的不仅仅是友谊,用《让子弹飞》里的那句话:“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社会心理学》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