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枭没有假期豆瓣影评(世界上除了空虚和毒品)(1)

(剧透预警。)

“到底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我真是搞不清楚。”

电影开篇抛出了这个问题,便将观众迅速地圈进了他们的世界,这是一个由制毒者、毒贩、吸毒者、戒毒者、缉毒警察和海关组成的狭小世界,是现代社会里非常独特的一个圈层。

如何让观众——一群圈层之外的人进入这个世界?这是许多缉毒/禁毒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尔导将“空虚or毒品”这个选择题作为引子,利用沉锚效应让观众眼前只剩下这两种选项,可以说是很聪明的做法。

所以,很想聊聊这个贯穿全文的选择题。

毒品

片中主角们主要面对的毒品是海洛因。

首先它不时髦,这是一种比较old-school的毒品了,药用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电影里借阿力的口说道:“我带你去夜场看看,个个都在摇头、吸K,你以为还是大灯一开满地都是针管的年代?”

第二,使用它的过程并不愉悦。海洛因根据纯度和成分可分为一到五号,片中阿芬使用的是被多次掺杂后纯度较低、用于注射的四号海洛因,可以看到阿芬由于长期注射毒品,手臂上已经找不到可以下针的地方,只能在大腿、膝盖窝寻找能充血膨胀的静脉,甚至最后把针扎入了颈静脉,她展现在银幕上的每一次吸毒都在哆嗦、疼痛、焦虑中完成,

第三,它的制作过程浸满血泪。阿力一步步赢得昆哥的信任,也带着观众一步步走进了“厨房”和罂粟田,拼凑出毒品供应链的完整生态,组成这个链条的,是被剥削的底层农民、吞尽利润再把儿子送往美国的武装部队将军、逃跑时坠楼的制毒马仔、随时可以砍掉丢弃的“脚”,毒品的“毒”不只是它对人体生理上的毒,还有它给这链条上每个人的人生都下了毒。

吸毒圈内常常会为便于服用的新型毒品附加上“酷”、“潮流”、“社交”等属性,在欧美一些已经大麻合法化的地区这样的风气更盛。而这种设定,恰恰将上述“正面”属性从毒品身上剥离殆尽,展示给观众看,它是那个选择题中一个绝望透顶的选项。

空虚

谈毒品的电影很难避免谈空虚这个话题。《猜火车》中花了大量笔墨描绘那群苏格兰青年无所事事、空虚无常的生活,《梦之安魂曲》中几个主角无一不在空虚中一步步堕入深渊,而本片中,更是将空虚这个词放到台面上来,和观众正式地探讨人的空虚有多么恐怖。

阿芬

阿芬的空虚是几个角色当中最显而易见的。

她的工作是帮六婶儿子卖盗版DVD,实际工作内容只是在楼下坐着看摊子;她有一个女儿,晶晶,但她对女儿的关心仅限于把她养活;她女儿的父亲是条毒虫,她需要带着女儿东躲西藏远离这个男人;她的社会关系非常狭窄,在饿到没有办法的时候甚至只能向陌生邻居借食物。她生活中唯一一件有目标、有希望的事就是戒毒。当她第一次向阿力借面包吃时,她那不管不顾地向自己和女儿嘴里塞的姿态,仿佛面包并不只在填补她的饥饿,更能填补她空洞的内心世界。

在这样没有社会支持、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勉强依靠医院窗口领来的戒断药物戒毒,相当于赤手空拳与欲望搏斗,结果势必是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因此她的内心世界是不仅空洞,而且在屡次失败中陷入无序,于是恶性循环,加上老公的出现,对她而言,毒品逐渐吞噬了空虚,于是她堕入了深渊。

林昆

林昆是个毒贩。表面看来,他并不需要思考空虚之类的问题。

他的贩毒网络庞大而稳定,手下有靠谱的“厨房”、车队和足够数量的“脚”为他扣紧贩毒的每个环节,甚至为自己挑好了接班人收作门徒,他的犯罪事业可谓成功;他有一个家,怀孕的老婆、叛逆的大女儿和乖巧的小女儿,还有一个嫁不出去的小姨子供他操心,他拥有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所拥有的幸福和烦恼。

可是在笔者看来,他依旧是空虚的,只不过,他填补空虚的方法不是使用毒品而是贩卖毒品罢了。

他的空虚是来自于罪恶感和无力感。

在那段经典的“做生意、讲供求”的论述中,他眼神躲躲闪闪地说着“是他们自己选择”之类的托词,甚至把吸烟搬出来与吸毒作对比,便明晃晃地把心底的罪恶感摆给观众看了,他做了这么多年毒品生意,早已见多了毒品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但他吃的是这一行的饭,这是一门从瘾君子们手里夺取人生的生意,所以他用这套逻辑慌里慌张地把内心的道德审判掩盖住。

同样,他即便坐拥千万家产,对人生的无力与阿芬并没有太大区别。他知道海洛因是个正在走向夕阳的产业,他知道自己的生意在海关和警察的努力下,终有一天会走向破败,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是自己不能左右的,他那逐渐坏掉的肾脏和这辈子都压不下来的血糖总有一天会要了自己的命,所以他无力,赤手空拳地与人生搏斗。像阿芬一样。

人与毒品打的交道只会走上饮鸩止渴那一条道路,所以林昆在上述种种条件下,依旧停不下他的生意,所以他成了“昆哥”培养起门徒,期待更年轻更健康的阿力从他手里端走这杯毒酒,所以他明知身体不能承受仍无法自制地嗜糖。

这是林昆的悲剧。

阿力

阿力的空虚是在故事的最后才浮现出来的。

当他的卧底工作终于结束、警方挖出了这条庞大的毒品交易链条后,他已经习惯了的七年的生活也就生生从他身上被剥离了下来,他不用再安排毒贩交易时的车辆调度,不用再亦步亦趋跟着昆哥做门徒,与突如其来的海关斗智斗勇这种事不会再发生,昆哥和阿芬都死去了,连常喂的那群鸽子也叫渔农处抓走了。

在失去旧生活的同时,他的新生活并不能如期开始。他只会做毒贩的工作,见到警察本能地要逃跑,宁愿继续做卧底,上级所谓“关照”,是给他放了长假后,又会将他安排进新的卧底任务。这意味着他需要在漫漫寂寞里,等待下一个为组织打工的机会,所以他空虚了。

他对空虚的体悟远远大于上述两人,阿芬和林昆早已习惯了那样的空虚,学会了与之共处的办法,因此他们即便做出了选择也不自知。而阿力,他带着十足的正义感进入毒品的世界,比那两人更敏感地认识到毒品的“毒”,同样,他是从充实、有价值的工作里跌入无所事事的休假中,所以也会更深刻地感受到空虚对人灵魂的吞噬。

因此只有他问得出这个问题:“到底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我真是搞不清楚。”

最终,尔导给了他一个温柔的结局,小女孩拉回了他几近堕落的脚步,这个结局便衍生出了这部电影可能真正想要表达的事情:世界上除了空虚和毒品,还剩下什么?

在空虚和毒品之外

权力

几名蹲点的海关执法人员和阿力的上司作为代表来展现官场上权力的游戏。

在官场里,空虚或毒品都不是可选的选项,甚至这两个选项压根不会出现在那群人的脑海里。在他们的眼里,毒品、毒贩、卧底警察乃至有利用价值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他们追逐权力的踏脚石。

借用罗翔老师常引用的康德的那句话:“人只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当“升官”成为他们人生的主心骨时,他们已经抛弃了这条道德原则,所以才会有那些近乎荒诞的情节发生:上司为了布更大的局一再拖延阿力卧底的时间;明知抓住的毒贩是卧底,海关的人仍然对其严刑逼供;阿力结束卧底任务后,领导冷漠地继续许以口头奖赏,继续将他作为自己升职路上的“工具人”。

这些人中有的升官,有的成了残疾,这几人作出这问题外的选择究竟可不可取呢?在这里就不做价值判断了。

人性中的爱像聚光灯一样打在小女孩晶晶的身上。

她的身世是凄惨的,单身的吸毒母亲带着她东奔西逃,躲避随时可能找上门的父亲,她不能去上学,身边没有玩伴,常常挨饿,用来注射毒品的针筒和破布娃娃是她的玩具。她小小的身躯背负着这样的童年,却成了全篇唯一一道光。

她是阿芬的光。她在阿芬吸毒昏睡过去时,帮她拔掉针筒丢进垃圾桶,她一次次激发了阿芬求生的本能,正是她的存在,才让阿芬站起身来,去寻找食物、去努力戒毒,阿芬在养活她时,也养活了自己。在阿芬寄出了监护权转移书后,小女孩的光被彻底推给了阿力,她便放弃了生命,

她是阿力的光。阿力作为一名卧底,在吸毒团队里被老大优待,一步步被教导和带领进入权力的中心,反之组织上反反复复寒了他的心,他的内心必定是经历过摇摆的。恰恰这母女二人的存在,尤其是小女孩所生活的境地,反复地提示他毒品生意的危害性。小女孩帮助他在光和暗中选择了光,更是在最终的生死抉择里,救了他一命。

电影的结局里,阿力躺在阿芬的沙发上,红色铁皮盒子陪伴在他身边,思考空虚和毒品的问题,此刻他已经被深渊拖住了脚步。小女孩爬上明亮的楼道,穿过黑暗的天台,像天使降临进了人间,及时地拿走他手中的针管,丢进垃圾桶,这是她守护妈妈学会的动作。

最后一幕,小女孩在光里拥住了阿力,电影也牵着观众的手,走出了那个只有空虚或毒品的世界。

毒枭没有假期豆瓣影评(世界上除了空虚和毒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