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宣告着清朝成为历史。

如今距离清朝覆灭已经过了111年,让人意外的是,如今仍旧有人守护着皇陵。

皇朝都覆灭了,统治者早已不在,那么这些守陵人都是什么人?为何如今依旧在守护皇陵?他们有工资吗?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

清朝陵寝

古人都很迷信,极信风水,皇帝尤为甚之,十分注重自己死后的长眠之地,他们认为这不仅关系到死后的待遇,还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

皇帝掌握了天下最好的一切,所用所享无一不精,就连死后也要彰显作为皇帝的风采以及高贵。

所以,基本上皇帝刚继位,就会挑选一块风水宝地,耗巨资为自己修建陵寝,并且不等陵墓修好就要经常去监督,视察和参观。

清朝的皇陵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一个是他们入关以前的叫做盛京三陵,入关后的两个分别叫清东陵、清西陵。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2)

盛京三陵位于如今的辽宁省沈阳市,三陵分别是福陵、昭陵、永陵。

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及皇后;永陵内安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及福晋。

清东陵共包含了15座陵墓,位于今河北省唐山市下属遵化市,是清朝三个陵墓位置中埋葬人数最多的。

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禧太后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定东陵及其它皇后、嫔妃、公主、王子等的陵墓。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3)

清西陵共包含14座陵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永宁山下。

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

古人常说:“入土为安”。无论是谁都不希望自己去世后被人打扰,尤其是对于封建王朝的皇帝来说。

另外,埋葬在皇陵里的人无不昭示着身份的高贵,身份地位越高、家族越强大,陪葬品就越多越珍贵。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4)

并且,他们认为一旦自己的墓被盗了,那么自家的风水也就被破坏了,对王朝的千秋大业有着严重的影响。

为了不被人打扰,也为了守护陵墓不被盗,皇帝就设置了守陵人的职务。

清朝时期守护皇陵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守陵也并不如我们所想是个苦差事。

是什么人在守陵?

清代守陵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的,每修建一座陵寝,就会有专门的人来保护、服务和祭祀。

关于守陵人的选择是绝对不能马虎的,没有身份资质的人不能用,并且守陵人选定后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常常会世代流传。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5)

所以,当时清朝的皇帝选人守陵的条件很简单:要么是自家人,要么就是高官,后来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也加入了备选群体。

高官可以高到什么程度呢?宗室王公有亲王至辅国公,大臣有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甚至还有皇子、王爷等等。

皇帝派这些人守陵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家人的信任,另一方面也相当于发配,这部分人大都是临时的,说不准那天还会被皇帝召回京城。

康熙和雍正时期就曾派过胤祉、胤禵、胤禑、胤祁几位皇子守陵。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6)

康熙

雍正帝为了加强对陵寝的管理,从宗室内派郡王一员,奉恩辅国公二员,到东陵任护陵大臣。

乾隆以后,派来东陵的守护大臣由王爵改为贝子爵,由3名减到2名。

雍正皇帝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特意配备了一支专门的护陵卫队,将几十户上三旗的满族子弟从千里之外的沈阳,和百里之外的北京,迁到了河北省易县梁各庄一带。

在满族八旗子弟中,只有属于正黄、镶黄、正蓝上三旗的子弟才有资格成为守陵人。

入关后战事减少,许多八旗子弟无事可做、无官可当,成为守陵人也就相当于给自己谋一份事业,虽说从此以后不能加官进爵出人头地,但胜在稳定安宁。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7)

比如,关外三陵之一的永陵就拥有一支规模极大的护陵队,人数最高时有3000人。

除了八旗子弟,还会有一部分内务府的宫女太监接受指派,成为守陵人,负责陵墓日常的洒扫以及祭祀安排,毕竟守陵也是为皇帝服务的一部分。

其中,一些世代服务于皇帝、王公贵族之家的包衣官员,是非常容易成为守陵人的,这也是他们向主子表达衷心的一种手段。

虽然守陵的工作虽说比不得京城繁华,但除了枯燥也没别的坏处。

另外还会在当地的百姓中挑选一些人作为陵户,他们分工极细:糖匠、面匠、酱匠、粉匠、酒匠、网户、牛羊工、养鹰的、养鸟的……一干就是一辈子。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8)

相对古代的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有一份能世代相传的工作,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虽说守陵挺艰苦的,护卫队不能私自与外界接触,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朝廷为了让这些人心甘情愿留下,给予他们极其丰厚的待遇。

清朝守陵人待遇有多好?

当时,守陵的人主要工作就是为陵寝服务,一切的经济来源全部都由朝廷提供,他们不从事任何的农耕生产等活动。

朝廷发放的俸饷有俸米和饷银两种。

官员发放老米、白米和粟米三种,俸饷一半发三色俸米,另一半发现银。

差役和甲兵则只发粟米,另一半同样发现银。

地位最高的守陵人,每年俸禄就有1300两银子和595石俸米,最低等的士兵每年也有十多两的收入。

每月也会给官员家的妇人纱一匹,高丽布二匹。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9)

陵寝在外人看来十分神秘,但是其中也蕴藏着一个完备精密的小型社会。

清政府还在每处陵寝都设有专门的事务衙门,与六部并列,级别非常高。

还建造号称“东陵三镇九营八圈”的廨舍营房以供居住。

官兵员役们常常都拖家带口的来守陵,清政府会按等级给他们分配各自的营房居住,以家庭为单位,独户为院。

等级最高的官员住房的院落占地三亩,而等级最低的员役们,住房院子只占地二分五厘。

护陵大臣则有专门的王府,修建得十分气派,还带有小花园。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0)

并且,在这里还有学校,不但是满文汉文双语教学,还有音乐、舞蹈和骑射等课程,学生都是守陵人的孩子。

上学不但免学费,每个月还会有专门的生活费补助,这个待遇真的非常不错了。

这些守陵人的孩子一旦出生报上户口后,就能享受到七品待遇,放到现在就相当于是正处级。

除了祭祀时间外,这些守陵人都十分悠闲,从不种地也不会种地,每天逗逗鸟、遛遛狗,然后就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讲究吃喝上。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1)

但是,供养如此大规模的群体,每年的花费可想而知是多大的开销。

以乾隆三年为例,每月官员俸饷乾银二万八千余两,每月米石四千余石。

到了清朝晚期,国库空虚,慈禧太后为了缩减开支,就一再下令缩减他们的开支。

虽说比不得以往,但是俸禄也足够生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朝倒了。

大清亡了之后的守陵人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推了清王朝统治,清朝皇室以和平退位的方式和国民政府签订了八项优待条款。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2)

其中第四条为:“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善保护。

国民政府承诺每年给清室拨付 400 万元用来做日常用度,靠着这笔钱清陵还可以正常维持。

不然,没有国库支持,只凭清朝皇室的私产和国民政府的补助,根本负担不起皇陵的维护与修缮。

然而,不久后袁世凯就窃取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自己登基称帝,之前与清朝签订的条款自然也形同虚设。

守陵人再也受不到任何的优待,即使有了国民政府分配的土地,他们也并不擅长耕种。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3)

有一部分守陵人和紫禁城中的太监一样,偷盗陵园的陪葬品拿出去变卖。

但大多数人都靠出租土地的租金为生,或者外出做小生意。也有少部分人依靠修建古建的手艺从事瓦工、油漆工等工作。

尽管生活困难,但他们还是凭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选择留在这里,守护着这里的一切。

1928年,一群土匪盘踞在东陵附近,清东陵所处的马兰峪,孙殿英的军部不过几十里而已,按那时的“潜规则”,那可以算他的“地盘”。

于是,孙殿英借着剿匪之名,用炸药炸开了乾隆和慈禧两人的陵墓,挖出乾隆和慈禧的遗体,盗走了大量陪葬品。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4)

此后,清陵陆续遭到了盗墓贼的盗掘,这种乱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改善。

新时代的守陵人

世代生活在陵墓附近的守陵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如今的东陵满人乡。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各项发展都已经十分成熟完善,无论是工业还是教育,人口也发展壮大到上万人。

旧时代的那些职业守陵人,有的在当地定居成为陵园周边村落的普通农民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又或是离开陵园自谋生路。

留在当地的人有的搞起了农家乐,有的做古建筑生意。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5)

如果遇到想要破坏文物的游客,上些年纪的老人都会立马站出来制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作,关外三陵是最早归政府管理的,由国家人员负责,清朝皇室主要负责祭祀事宜。

位于关内的清东陵在1952年被政府接管,并成立了东陵文物保护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政府成立西陵文物保护所,接管了西陵,同样在1961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6)

准确来说,现在的清朝皇陵的“守陵人”是国家设置的文物管理所。

现如今,文物管理处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当初守陵人的后裔,一些人进入了文物修护的专家组,有一些凭借对陵墓的了解成为接待游客的解说,有些人则进入了文物管理处的古建筑队。

如今,他们和自己的祖上一样“吃皇粮”,拥有国家的编制,由国家发工资。

这样看来,守陵人的职业并没有随着历史的长河慢慢消失,反而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即使清朝已经灭亡,但他背后的厚重历史并没有消失,依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7)

那些凝结着古老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传承与守护。

而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1967年去世后骨灰曾安放在八宝山公墓。

1995年,清西陵的工作人员说服了溥仪的妻子李贤淑,将他的骨灰迁到了清西陵,迁到了当初溥仪登基时就选好的陵墓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