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有一句千古名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解释的都有,有的说是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笨之人,不容易改变;有的说是孔子感慨教育的局限性,这两种人没法接受教育;甚至因为这句话,有人说孔子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鼓吹者,是要被打倒的对象。其实这些解释,末学感觉都不是孔夫子的本意,大家都误会孔子了,下面谈谈末学对这句话的理解。

想明白这句话的含义,首先应该了解一下《论语》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那就是:“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看似很散乱,东一句西一句的,其实内容都是很连贯的,是有一个整体思路在里面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的本性本来是很相近的,但是因为后天的生活习性、兴趣习惯有很大不同,才造成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解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

孔子讲的这个“性”,其实和佛教讲的“自性”是很相似,基本是一样的道理,佛教讲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是佛,都是相同的,为什么看不到我们的自性呢?佛说是因为妄想执着、烦恼习气障碍住了自性;孔子说是后天的习惯、环境影响了我们,其实意思都一样。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也是讲的“自性”,这个“善”不是善良,而是非常好,非常完美的意思,是一句赞叹的话,就是赞叹我们本来原有的那个佛说的“自性”,真的太好了!

我们回到原题,“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是什么不移呢?古人的话很简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如果没有上面那句话,我们很容易胡乱猜想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有了上面那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孔子说的就是我们的自性不移。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解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2)

那为什么“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呢?

所谓“上智”,就是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所谓“下愚”,就是最最愚笨的人;所谓“移”,就是转移,改变。为什么孔子说这两种人的自性不会改变呢?孔子说的这两种人,正是佛教中常讲的上上根和下下根人。一个智慧到极点,一个愚笨到极点,俗话说物极必反,一个最有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很愚笨,所谓“呆若木鸡”,这在佛教中就是明心见性了,这种人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最愚笨的人,往往也是根器最好的人,这点我们大家可能难以接受,不过可以想想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傻根,还有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里的小男孩,大家可能就会有所感悟。

为什么这两种人的自性不容易转移呢?这点大家应该比较容易接受,最有智慧的人,例如古代的圣贤大德,孔子、孟子、老子、六祖惠能等等,都已经觉悟,明了自性,明白了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他有自己的主张,不会违背规律去自讨苦吃,更不会违背自己的自性,别人想转移他,想影响他,当然就不容易了。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解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3)

那另外一种人呢?最愚笨的人呢?人要是笨到极点,他的自性,也就是本性,保持的就比较完美,受到外界所影响的就少。比如现在吧,越是荒僻的小山村,民风就越淳朴,人们的本性就保持的比较好,这是因为他们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比较少。而最愚笨的人呢,太笨了,外面流行的东西,他根本接受不了,别人教他什么,他也什么都学不会,所以别人影响不了他,外界环境转移不了他,他的自性保持的就比较完美一些。

在农村老家里,就有一个比末学大几岁的男的,叫小涛,就是这里说的那种最愚笨的人,大家都认为他是傻子,所以一直也娶不上媳妇。但人家从小到现在,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都四十多岁了,还和十岁时候是一个样子,这个小涛为人很善良,只要在大街上看到老弱病残,他都会主动上前去帮忙,他见到摔倒的老人肯定会扶起来,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敲诈勒索,根本不会去想什么后果。末学的老母亲,每次去村子中央的大水坑里挑水,只要小涛看到,都会身先士卒的帮母亲打水、把两桶水提到大坑岸上。村里还有一对夫妇,一个瞎子,一个瘸子,生活比较困难,家里很脏很乱,一般人根本不想靠近,但这个小涛,只要没事的时候,就跑人家去,帮瞎子忙里忙外,干这干那的,跟在自己家干活似的。村里都觉得这个小涛傻,但末学觉得他不是傻,是菩萨再来。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解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4)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呢,其实是在夸赞这两种人,只有这两种人,才最接近于“道”,接近于我们的本性、自性。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儒家讲的“中人”,这个可不是什么社会地位等级,而是中等根性的意思。我们这些人的特点呢,说句实话,就是俗话说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这是真话,大家别介意,末学也属于这种人。越是有点知识、文化吧,就越难相信别人,越难接受别人,习气一大堆,好高骛远,遇事爱较真,爱耍小聪明。要是听别人讲经或者讲点道理,非得死气白咧的彻底捯饬明白了,这才会相信,才会接受。所以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上智”和“下愚”这两种人容易教化,我们中间的这些人,才是最难教的,最让人头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