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三种类型(数学中的非逻辑思维)(1)

数学的命题,理论往往都表现出明确严格的逻辑结构与固定的逻辑模式,数学教学也往往追求这种数学逻辑思维的形式。但是,人们所看到的数学命题或数学理论只是它们形成后的最终表现形式,或称之为特定的数学表现形式。数学在其发生,发展的活动中,存在大量的非逻辑形式,这些不受特定模式限制的非逻辑思维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非逻辑思维是提出数学新思想,创造数学新理论的重要工具。同时非逻辑思维对于人们学习,掌握和运用数学也非常重要。

数学中的思维重要是抽象思维,即那种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思维。但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有着抽象思维不可取代的作用。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来思考问题的思维。它不是以概念为单元来进行思维,而是以直观形象来进行思维。这种形象的直观思维方式在数学中有两种重要的作用。

数学思维三种类型(数学中的非逻辑思维)(2)

第一,形象思维使人们对数学的概念或理论有一种直观形象的理解,从而有有助于学习和运用数学。

数学的概念,命题本来是抽象的,学习理解时就会有一定的障碍,而形象思维恰恰可以打破这种障碍。例如,学习几何学时,空间图形的直观形象就可以使人们很容易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重合,相交,平行,异面等位置关系。

在初等数学的学习中,借助图像来表示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本质上就是在利用形象思维来强化对数学的理解。

第二,形象思维可以获得抽象思维所不能取得的成果,形象思维可以帮助人们在数学思维时,有所突破,创新。

从思维的意义上来说,逻辑思维是一步一步有序前进的,是一种“线性”的思维。而形象思维则是运用图像,直观模型来研究问题。数学史上,许多大数学家都是形象思维的高手,他们把许多抽象,高深的数学问题转化为自己心中的心智图像,利用这种心智图像的形象思维来引导和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

数学思维三种类型(数学中的非逻辑思维)(3)

数学是一门可以用图形,图标,图像,符号等表示的语言,在初等数学的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图形表示有关数学问题,并尽可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联系现实世界,这能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具体,接地气,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