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君的吴王夫差,果敢而志向坚定。父亲在檇李(今浙江嘉兴南)之战大败于越国后,夫差为此发奋图强三年,最终在夫椒(今浙江绍兴北)之战中战胜了越军,迫使越王勾践俯首称臣。此后,夫差又定下了称霸东周的目标,将征战的目光转向了北方。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1)

在东周诸侯普遍庸庸碌碌、得过且过的时代大背景下,夫差称霸东周的雄心足以愧煞他们。

夫差不但有大志,还有大略。

为称霸东周,夫差作出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壮举:先开凿邗沟(今江苏扬州西北至淮安之间入淮的运河),连通了淮河与长江水道;后来又将邗沟加长,向西连通了济水(古代河名,源出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今很大部分成为黄河水道),向东连通了沂水(源出今山东沂源县,向南流入苏北)。在将长江、淮河、济水、沂水互相连通后,吴国军队基本已可沿着水道,攻击到任何一个中原诸侯国!

可偏偏如此雄才大略的夫差,却在执政二十三年后,惨败于旧日手下败将越王勾践:不但吴国被灭,夫差自己也自尽而亡!

回首夫差的一生,为何他会遭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

人们通常都认为,夫差为人固执而听不进劝谏,频繁发动战争,让国家疲敝衰弱,士卒都不堪忍受。夫差继位的头十一年,竟然对外发动了六场战争,平均两年不到就要对外作战一次,极大地消耗了吴国国力,最终被越国趁隙而入,偷袭成功。因此,夫差之败,在于太好战。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2)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比春秋历史上的其他几位霸主,夫差发动的战争数量并不算多,频次也不算特别高。为何其他霸主都没有因好战而亡,偏偏夫差是因好战而亡呢?


东周第一任霸主齐桓公,即位后头两年三次与鲁国作战,结果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和乘丘(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两次战败;为挽回两败于鲁国的耻辱,齐桓公又率兵伐谭(今山东济南市东南),灭了谭国;两年后,又派兵灭了遂国(今山东宁阳西);公元前680年,因为宋人背盟,齐桓公率诸侯伐宋;公元前679年齐桓公正式称霸后,为彻底臣服诸侯,又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发动了四场战争;公元前668年后,齐桓公基本保持着每两、三年必有一战的频度,不断对外发动战争;甚至在齐桓公去世那年,还灭了英氏国(今安徽金寨东南)!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3)

东周第二任霸主晋文公,回国后第二年就助周襄王平姬带之乱;同年秋又助秦攻打鄀国(今河南淅川西南);三年后,因为与楚国争霸,晋国先后攻打曹国和卫国,紧接着又与楚军大战于城濮(今山东范县南),一战而称霸东周;同年冬,晋文公又率诸侯讨伐不参加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之盟的许国;城濮之战后次年,晋国两次进攻郑国,以报复郑人当年的无礼!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4)

东周第三任霸主楚庄王,在即位之初就遭遇了太师和太傅之乱;公元前611年楚国突然遭受大面积饥荒,西南边境上的庸国、戎人、百濮纷纷发起叛乱,楚庄王不得不亲率大军平叛;公元前608年后,楚庄王开始北上参与争霸,率兵入侵陈国、宋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又率兵伐陆浑戎;同年夏,又派兵伐郑;公元前605年,楚国爆发若敖氏之乱;同年冬,楚庄王再次率兵伐郑;此后,在人生余下的十四年当中,楚庄王仅有四年未发起对外战争!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5)

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一生都是戎马中渡过;晋文公在位仅九年,虽然发起战争数量少,但其对外战争频度却不逊色于任何一位霸主;楚庄王则更加好战,在围攻宋国时甚至打到连楚军都差点弹尽粮绝的地步!


《管子·参患》:“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如果这句话是真理,那么以齐、晋、楚三国发起战争的频度而言,无论是哪位霸主,其下场都应该与夫差一样。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6)

然而纵观历史,却唯独吴国在夫差称霸之后不久就迅速被越人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夫差好战亡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比他更好战,却因称霸而誉满天下?

关键在于,夫差称霸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人称霸的基础有云泥之别。

齐桓公回国后重用管仲为相,大力改革,推行了“三国五鄙”、“士、农、工、商分类聚居”、“官山海”、“相地而衰症”、“轻过而移诸甲兵”等等多项制度性改革措施。这些改革举措,长远看对齐国未来发展好坏不均,但在短期内却让齐国综合国力得到飞速提升。公元前674年~公元前669年间,齐国有整整六年时间没有对外发起战争,显然是为了深化改革、积蓄力量而有意为之。正是管仲改革为齐国打下了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齐国才能傲视群雄,齐桓公也能稳坐霸主之位长达三十七年!

在晋文公回国之前,前两任国君已在晋国进行了两次制度性变革。晋献公将公族势力血腥清除干净,并强势地建立了“无蓄公子”制度,杜绝了公族势力对国君执政的掣肘。同时,晋献公大量启用了异族、异姓人才,使得晋国人才辈出。晋惠公虽然言而无信、任人唯亲,但在韩原之败后,他却毅然启用吕诒甥推行了“作爰田”、“作州兵”两大改革,让晋国国力大大增强。晋文公回国刚五年,就能一举而战胜强楚称霸,正是因为有了晋献公、晋惠公两次制度性改革打下的雄厚基础。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7)

早在楚武王时期,楚国就改革分封制,创立了县制。其后历任楚王不断灭国为县,让楚国实力不断累积。所以,到了楚灵王时期,就可以相当自豪地对下臣炫耀:“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楚庄王称霸的背后,是数十个旧日诸侯国在支撑,所以他才能频繁地发起争霸之战!

齐、晋、楚三国都经历了制度性改革的沉淀,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能够成功称霸,正是改革厚积而薄发的结果。

可是,吴国有经历过制度性变革吗?


吴国建国很早,但进入春秋后却鲜少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公元前601年,楚穆王将群舒国(散布于今舒城、庐江、巢县一带的偃姓小国)中的舒蓼国灭了后,与吴国、越国结盟而还。

这是进入春秋来,吴国第一次出现在《左传》记载中。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8)

公元前584年,前楚人巫臣因为携带夏姬私逃晋国,为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所忌恨。两人便联手将巫臣之族给灭了,私分其家产。为报复楚国,巫臣愤而携带三十乘兵车来到吴国,向吴人传授中原先进的战车战法及射御之术。这是吴人第一次接触到中原先进军事技术,也因为如此,吴国军事实力陡然间得到了一次飞速。

此后,在晋国怂恿下吴国频繁入侵楚国,让楚人腹背受敌,很快就失去了楚庄王创下的霸业。

虽然吴国在军事上能与强大楚国形成对抗,但长期都是作为晋国牵制楚国的棋子,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公元前546年,晋、楚达成弭兵协议,东周两个“超级大国”从此停战。

此后吴国失去了晋国支持,不得不独自面对来自楚国的巨压。可无论是在楚灵王还是楚平王时期,在与楚国的多次对抗中吴国都占据上风。似乎一夜之间,吴国就成了东周强国!

可另一场战事,却证明吴国并非如人们所想象中强大。

公元前521年,宋国发生华、向之乱,大司马华费遂之子华登率吴军前往支援兄弟华䝙(yú)。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能频繁击败楚军的吴军,却在齐、宋联军攻击之下大败,连主将都成了俘虏!幸亏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国军队,才替吴军挽回了些许颜面。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9)

同样的吴军,在华登指挥下能打胜战;在吴国主将指挥下却打了败战,这说明吴军士卒的战斗力不是问题,失败的原因在于主将。如果直接启用华登作主将,吴军还会战败吗?

这次战事,足以证明吴国在人才选用制度上存在着短板。


其实,不光是人才制度,吴国在其它方面的制度性改革也鲜有耳闻。

吴王阖闾在位期间,吴国基本只进行了两场战争:其一,伐楚;其二,伐越。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10)

公元前511年起,吴王阖闾筹划伐楚;公元前506年冬吴国对楚国发动全面战争,公元前504年对楚作战基本结束。其后八年时间,吴国都没有对外发动过战争。直到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才率兵伐越,以惩罚越人在伐楚之战的关键时刻进攻吴国。可吴军却在欈李之战中遭遇惨败,阖闾也因战中受重伤、不治身亡!

几乎就在同时,楚国也恢复了元气。公元前496年2月,楚国出兵,灭了顿国;公元前495年,楚国又灭了胡国;公元前494年,楚人围攻蔡国,逼着蔡人迁到了州来(今安徽凤台)。

伐楚之战,楚国遭受的损失,绝对要比吴国高上数倍。可两个国家却几乎同时得到恢复,而且楚国对外屡战屡胜、吴国却遭遇一场惨败,足见楚国综合国力确实要强过吴国。楚国在综合国力上的这种优势,就是制度性改革所带来。

吴国缺乏制度性改革的沉淀,所以阖闾只能依靠长时间休战以获得国力的恢复。为什么阖闾伐楚之后需要八年才敢讨伐越国,其原因就在于此。吴国的战争实力,基本符合管仲之说:“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夫差没有进行制度性变革,却要强行称霸、频繁发起对外战争,其后果只能是拖垮吴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夫差称霸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称霸的关键性不同就在于此:没有制度性变革作支撑。所以夫差才好战而亡,齐桓、晋文、楚庄却因好战而称霸!

更何况,即便是齐、晋、楚三国在长期争霸战争过后,也都会陷入低谷:齐桓公一去世,齐国霸业就迅速衰退,而且在春秋再也没有称霸过;晋文公、晋襄公去世后,晋国霸业就走向下坡路,邲之战后霸主地位彻底失去;楚庄王一去世,楚国霸业也难以为继了,鄢陵之战后霸业已失;……。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夫差好战而亡齐桓)(11)

即便是享受了制度性变革的红利,齐、晋、楚三国也难以承受持续性的称霸之战,何况是没有经历任何变革的吴国呢?

但无论如何,在列强此起彼伏的东周,唯有制度性变革才是戈诸侯国走向强大的唯一道路——这就是后续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的根本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