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1)

随着疫情的反复,国内各种不满的声音似乎又多起来:

为什么两年抗疫的成功经验积累下来,疫情依然能给咱们生活、生产带来巨大不便呢?

为什么经济受疫情、战争冲击最小的国家之一,股市表现却格外糟心呢?

为什么房地产这次又要重演纠枉过正呢?

为什么外资早就开始在低位抄底中概互联,内资机构还一直贱卖这些核心资产呢?(这些专业人士不可能没学过经济史、不知道日韩核心资产被美国廉价掠夺的故事)

为什么大洋对岸的打工人在家里躺了一两年,收入还能跟上GDP呢?咱们这边坚决不发钱、全体卷了两年,最后只卷出个进退两难呢?

某头部B2C做了试点研究,有数据支撑证明,建议财政支出拨一部分用于发消费券,这比减税降费、降低贷款成本更有实效。为什么最后这好事居然只能发生在HK呢?

看看美国的经济数据,无论GDP、失业率、PMI什么的都恢复得很漂亮。这个采取了最“失败”的防疫措施的国家,两年下来几乎完美渡劫,就差把通胀压住了。

再看看一个多月前发起战争的俄罗斯,那个全球“谴责”、认为在制裁下经济“死定”的国家,仅仅做了一个强硬操作(用卢布绑定黄金和油气),汇率就已经收复到接近战前水平。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2)

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深思,这些对比也着实让人感到一丝沮丧。

上一期留言区的一些小伙伴总结得很好:大A面临的是内忧、外患,随便一个压在头顶上,大A都没有出头日。如果在外患缓和的阶段,内忧还在“闹脾气”,那真是家门不幸。

内忧方面,或多或少都是敏感话题,就不展开了,相信能好起来的。咱们聊聊外患的发酵空间吧。

今年最大的一个外患,莫过于美国加息。美联储态度强硬,加息路线板上钉钉,这些都是市场能看到的,这些预期也已经反应在股市里。所以有价值的是另一面的信息,也即美国加息的困局

1、通胀的本质

最近看了一个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报告会,甚有收获。但也发现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现象,就是大部分经济学家(包括他们)真的没有预期到美国的无底线QE会引发大通胀。

不过这其实也是正常现象,那些野生的网红经济学家不说,就算正统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学术上钻研很深,却因为脱离了足够的正常生活,反而丢掉了一些最简单朴素的逻辑。

通胀的本质很简单:供不应求

展开不外乎两种情况:生产(供给)下降、消费者能接受更高的价格。

(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预期通胀。即大家都觉得通胀会延续,于是抢着提前囤物资,结果加速了通胀。这跟股市加速上涨阶段的心理因素类似)

疫情加重了海运成本,这还是其次。给全体美国人发钱的后果,就算不看数据也能想象,以美国人“向往自由”的调性,还主动去工作的人肯定明显减少。于是生产(供给)必然下降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3)

疫情爆发前,美国的平均时薪水平是2.5~3%的增速,刚好跑赢GDP一点点。疫情后这个水平直接上一个台阶,提高到5%左右,今年还逼近6%。收入提速了,消费者自然能接受更高的价格

两种情况兼具,不通胀就有鬼了。

当然,前面两年认为通胀不会发生的,有两个“高端”的理由:一个是美国能把通胀输出,让全球一起来买单;另一个是资本市场的储水池能吸收大部分的流动性,也就是多印的钱基本都归了富人,而富人不会因为财富增加而明显增加基础消费。

对于前者,既然是“一起买单”,那自己也得掏钱啊,只是少掏一点罢了。前面两年讲通胀输出的时候我就做过一个粗糙的计算:如果不是全球买单,美国这多印了一倍的钱,CPI也该直接翻倍。

至于后者,会产生出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多印的钱都归了富人,普通人的财富没有增加,基础性消费也通胀不起来;那针对富人的高端消费,就会因为富人收入增加而涨价。所以,这波通胀税反而全部由富人来承担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资本市场蓄水池只能缓冲一下通胀到来的速度,并不能吸收通胀的幅度

2、加息的真正意图

既然通胀的本质是简单明确的,导致通胀的直接原因是印钱和发钱,那么反过来想,阻止通胀的方法也很简单直接:不再印钱、不再发钱

美国是最喜欢大开大合的国家,一方面这符合美国人追求刺激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凭借美元的全球影响力,在大开大合中吃过很多甜头。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美国采取了更极端的方法:反向印钱(加息、缩表)、反向发钱(加税)。

向东走不舒服的话,就恨不得一步跨到西天去。这也是长期以来两党制国家熏陶出的价值观。反向操作(反向印钱、反向发钱)固然让现在被通胀折磨的美国平民感到舒适(舒适过后,经济衰退带来新的折磨,那不是现在该烦恼的)。

然而,坐在白宫里的人很清楚,现在的美国无论加息、缩表、加税,都是以牺牲GDP和就业率作为结果。也知道最优解其实只需要不再印钱、不再发钱即可,时间可以把通胀摆平。但这种做法会让美国平民很不爽,会被认为是“不作为”、甚至被认为是纵容通胀。

自经济学诞生以来,美国已经有过好几次应对大通胀的经验,智慧和手段都比以前有进化。

为了平民怨,加息是一定要做的;为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加息幅度越小越好、加息周期越短越好。兼顾两者的更优解,就是用尽量小的实际加息,换取尽量多的加息效果(压通胀、平民怨)。

为什么美联储为加息反复渲染了半年,到3月份才总算开始加了一次?而且借着一次加息,就恨不得让市场以为他们今年要加满6次、而且合计会超过200个bp、而且很快会开始缩表?——说白了就是多动口少动手,就是为了用最小的代价,换取尽量多的效果。

这就跟拷问犯人的道理一样,如果一上来就直接用刑,反而落得个痛快,犯人要么知道自己能扛下来,要么破罐破摔,招供的概率就不高。有经验的逼供者都是先摆工具、讲故事,这样更容易把犯人吓破胆,结果都不需要动刑,就完成任务了。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4)

3月底刚公布的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最贴近个人消费情况的通胀指数)低于预期,这可是2月份的通胀情况,那时候还没开始加息。可见凭着加息前期的多次渲染,预期通胀已经初步控住了。

通胀的三个因素里面,加息不能增加物资的生产,也不能减少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发钱就已经实现了减少需求,加息并不能进一步减少需求,美国可不是一个喜欢储蓄的国家)。

实际上加息的真正动机只有一个:控住预期通胀。而现在已经有效果出来了。

3、美国失业率已降至3.6%

这里面有水分吗?

由于加息(以及缩表)会损害GDP增长和就业率水平,为了让市场相信美联储有足够的加息空间,这两个经济指标就要足够强势。

GDP可以通过修改统计规则就推上去,这不算没说服力,但有点牵强。所以最大的加息底气在于已降至3.6%的失业率数据。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5)

3.6%的失业率,也就刚好是疫情爆发前的水平。但是这个数据有没有水分呢?

美国经济数据有水分,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发布数据的机构也不是白吃饭的,不会让市场简简单单就看出问题。那咱们就做个稍微复杂一点点的验证:

首先看一个比较反认知的数据: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6)

没错,疫情爆发之后,美国总人口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减少,甚至连以往每年年底大流感的冲击都不如。今年还突破了3.32亿人,又刷了美国总人口的新高。

美国劳工部每个月还会发布一个叫就业参与率的数据,反映的是适龄人口里面,劳动人口的占比(就业人口 有工作意愿的失业人口)。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7)

美国的就业参与率还是挺稳定的,疫情前长期保持在63%左右,疫情爆发的前两个月降到60%,看似断崖式,其实降幅很有限。然后反弹,最新数据是62.4%,跟疫情前相比差距更微小。

按照疫情的特点,在死亡病例里,老年人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也就是说,疫情后的适龄人口比例,是有增无减的。

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中间结论:疫情后美国总人口增加、适龄人口比例有增无减、就业参与率水平跟疫前水平差距甚微,所以劳动人口较疫情前是有增无减的

然后再看一组数据: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8)

无论是非农就业人数,还是全体就业人数,显然都还没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而且差距是肉眼可见的。

相比疫情前,作为分母的劳动人口增加,作为分子的就业人数减少,就业率只能是明显下降。换句话说,最新一期的失业率应该还是明显低于疫情前水平的

那为什么最新一期失业率3.6%已经完全回到疫情前水平呢?说明这条关系链上的几个数据,至少有一个在“说谎”。而最值得“说谎”的,显然就是失业率

所以结论是,为了让市场相信他们加息的底气,失业率数据里明显掺了水分,而且是不会被市场轻易看出来的水分。

4、国债收益率的“双倒挂”现象

最近被提及得比较多的一个是中美利率“倒挂”的事情。

有的说法是拿两国的政策利率对比,这是很业余的水平。且不说政策利率跟市场利率是两回事,国际资金即使因为息差而流动,也会选择国债或者货币基金,而非定存。所以“倒挂”现象,对比的是两国的国债收益率。

目前两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对比是这么个样子: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9)

被美债收益率追上,甚至反超(倒挂)是不容存在的吗?咱们看看美国的上一个加息周期: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10)

持续两年的加息周期里,在开始加息的阶段,以及加息的尾声阶段,美债收益率都追上来了,贴得很近。

再往前看,2008~2011年期间,还发生过多次的倒挂。

显然,美债收益率追上来,甚至倒挂,并不是天塌的事情。市场在担忧的,其实是怕我国为了不让出现倒挂,而被动加息。这也正是在上一个美国加息周期里发生过的事情。

要是真“倒挂”了,反而市场能释怀。现在这种被步步逼近,又不知道会不会被动加息的状态,市场心理是最压抑的。有些大V甚至已经压抑得失去理智,每天大喊着建议央妈加息。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我国现在真的就这么被动吗?并不是的。

因为在制造“倒挂”威胁我国的同时,美国也制造出威胁自己的另一个“倒挂”。

而且,威胁对手的“倒挂”还没完成,威胁自己的“倒挂”倒是已经成型了: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11)

10年期和2年期国债分别是长期和短期的代表。历年来,每逢这两种国债的收益率“倒挂”,不久之后,美国就会进入经济衰退周期。这里直接搬运一个东方金诚的图:

解决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进退两难)(12)

无论是未雨绸缪,阻止经济衰退;还是亡羊补牢,等衰退发生再去救经济;都要求货币政策宽松。所以别看现在美债收益率气势汹汹地逼上来,专家们一直谏言说留给我国宽松的空间已经不多,其实留给美国的空间更小。

打个简单的比方:长跑比赛中两位运动员领跑,各自锁定半块金牌。而且双方都已经很累,没有再爆发冲刺的力气了。这时候双方都会希望见到对方突然摔一跤,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代价是自己也得陪着摔一跤,那肯定都不干。毕竟聪明人都不愿意当鹬,也不愿意当蚌。

以上几点就是美国加息的困局,每一点都无法根治,只能靠煽动外部战争、联储多动口少动手,靠这些取巧方法争取时间。所以尽管年内至少加息200bp、缩表加速,这些好像已经板上钉钉,但咱们大可以给它打个折,那才是真实结果——要么幅度变小,要么节奏放慢,要么草草收尾。而且当这发生的时候,一定会“碰巧”出现一个突发的基本面,反正不会让市场认为那是美联储的本意。

今晚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