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就是快,前天才下的单,今天就快递到了。

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得买一箱贵州习酒,外出露营用。以一杯美酒,祝万家团圆,也祝自己幸福快乐。

还买了几斤百香果,中秋祭月用。这种水果北方没有,稀罕!更稀罕的是,它独特而浓郁的芳香气味,隔着纸箱子都能闻得到。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1)

以一杯美酒,祝万家团圆

网购除了能买到稀罕东西,还能收到不少纸箱子。踩扁了,放在楼道里,攒多了,卖给收破烂的。

快递用的纸箱子,在我的家乡山西平定,人们叫它“纸壳壳”。其实,“壳”是指物体的外皮,并非指这种器物,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榼”。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2)

快递用的纸箱子

“榼”字比较生僻,怕是没几个人认得。但在山西沁水和山东即墨,这个“榼”字却极其常见,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榼”字怎么读

榼,普通话读作kē(音同“科”),但是在晋方言中,“榼”字重叠起来读,即“榼榼”,这两字的发音就不太一样了。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3)

榼,普通话读作kē(音同“科”)

前面的“榼”,读kep,这个-p,是一个塞音韵尾,属不送气音,发时无需出声,只要将舌头放在准确的位置上,并协助喉咙把尾音e“吃掉”就可以了。这种急促且短、一发即收的发音方式,就是传统音韵学中常说的“入声”。

后面的“榼”,入声舒化,也就是说-p尾消失了,尾音相应拉长,同时发生了音变现象,读成ka(音同“咔”)。

“榼”字在山西平定方言中,一般不单用,经常连起来用,重叠读作“榼榼”。这种现象,在方言学上,叫“小称”。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4)

山西民居

关于小称的基本内涵,各家说法不一。大体上来说,普遍认为,“小称”的基本功能或初始功能就是指“小”,即形体小,数量少,性状程度低,动作时间短、幅度小、力度轻,以及语气的强度较弱等等,同时在指“小”的过程中,自然衍生出表示喜爱、亲昵、戏谑等相关语用情感。

山西方言表示小称的基本方式有很多,主要有重叠、前缀“圪”、儿缀等等。

比如,小孩子,山西人叫“孩孩”;小山梁,叫“圪梁梁”;小鸟,叫“雀儿”。这个“雀”,不读què,而是读qiǎo(音同“巧”)。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5)

山西民居

晋语经常用叠词来作小称,同一个名词,单用和叠用有着明确的大小关系,以及显赫的表义功能。

比如“房、房子”,就是指常规的房屋:平房、楼房、排房等;“房房”,一般是指不用来住人的小型建筑,如储藏室、天台房等等。

又如“腿”,如果单用,就是指人或动物用来支持身体和行走的部分,即下肢。如果叠用,意思就变了,不是指真的腿,而是指器物下部像腿一样起支撑作用的部分,比如桌椅板凳的腿,山西人一般说“腿腿”。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6)

山西民居

“榼榼”,在山西平定方言中,就是一个“小称”,是指“榼”这种器物的形体比较小,同时词义也有所扩大,泛指一切类似“榼”的各种物品。

那么“榼”这种物品到底是什么呢?

“榼”是什么意思

榼,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酒器也”,是说“榼”为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榼”字最早见诸文献,似为《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是说晋厉公派遣使者拿着“榼”这种酒器奉酒,到了楚国令尹子重那里。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7)

东汉三羊铜酒樽

魏晋文人刘伶在《酒德颂》中也说,有一位大人先生,一辈子只以喝酒为要事,“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停下来就拿起酒杯,行走时就带上酒壶,嗜酒如命。

卮(zhī,音同“知”)、觚(gū,音同“姑”),榼、壶,都是指古代的盛酒器,或饮酒器,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盛酒器叫“酒壶”“酒瓶”。

瓶与壶,人们比较清楚,那么这个“榼”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考之典籍,唐人的饮酒诗中多用“榼”字。如白居易很多诗中都提到榼,比如《葺池上旧亭》:“软火深土炉,香醪小瓷榼。”另一首《招东邻》也有“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的诗句。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8)

春秋环纹带盖青铜壶

据此可知,唐人饮酒用的“榼”为瓷器、能盛“二升酒”,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2公升,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其实也不算大,唐代的酒度数很低,十来度左右,不怎么醉人,不用抿着喝,仰脖大口灌,一榼酒几口就喝没了。

在古代文献中,经常会看到“壶榼”“瓶榼”这样的记载。如《淮南子·氾论训》:“溜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溜水,就是指屋檐滴下来的水。是说屋漏之水足以灌满一个水壶,但一个小酒杯如果有漏洞,江河之水也难以填满。

又,明无名氏《四贤记·分歧》:“叫左右,与我带取壶榼快赶上。”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9)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各类茶具

唐代郑棨在《开天传信记》中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一日清晨,有数十朋友来拜访玄真观道士叶法善,大家兴致高昂,都犯了酒瘾。忽然有一人擅自闯入,自称“曲秀才”,高谈阔论一番,又如风般旋转而起,众人很是惊讶。法善道士认为他是妖怪,等到他再次到来时,用小剑秘密击中他,并随手坠弃在阶梯中,曲秀才便“化为瓶榼,醲酝盈瓶”,变成了装满美酒的酒瓶。

由此可见,榼其实就是酒瓶、酒壶。也就是说,瓶和壶用于盛酒时,便被称为“榼”。

后来,“榼”的词义又有所扩大,不仅指盛酒器,也泛指盒一类可以盛放物品的器物。

“榼”又表哪些意思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词语在具体场合的各种灵活运用,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具体的意义。这些具体义的长期高频使用,会使其逐渐的定型化,从而产生新义,是为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10)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龟茶榼龟榼

比如“江”,原来只指长江,后来就成为一切江水的通称了;“河”原来也只指黄河,后来就是一切河水的通称了。像这种演变,就叫做词义扩大。

又如“瓦”,原来为“土器已烧之称”,也就是指所有烧成的土器,而现在只指屋上的瓦。这种现象,就叫词义缩小。

“榼”也是这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就是词义所有扩大。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11)

古代盛酒器: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

在最初,榼就是指盛酒器,像酒瓶、酒壶、酒樽什么的,都叫“榼”。到了后来,盛放刀剑的匣子,盛放馈送酒食的容器,盛放果品、脂粉的盒子,都可以称之为榼。

比如,唐代孔颖达为《礼记·少仪》中“加夫襓与剑焉”这句话作疏时,引熊氏曰:“依《广雅》:‘夫襓,木剑衣。’谓以木为剑衣者,若今刀榼。”襓,读作ráo(音同“饶”),就是剑鞘,唐朝时称之为“刀榼”。

又,明高启《江村乐》诗之二:“一犬行随饷榼,群蛾飞绕缲车。”这里的“饷榼”,就是指盛放馈送酒食的容器。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12)

古代盛酒器:东汉青瓷瓿 浙江上虞白家镇出土

明朝凌濛初编著的话本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亦载:“只见门外一个老姥走将进来,手中拿著一个小榼儿。”这个“小榼儿”,据下文,里面装的“乃是南充黄柑,顺庆紫梨,各十来枚”。

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小人》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康熙间有术人携一榼,榼藏小人长尺许。投一钱,则启榼令出,唱曲而退。”是说清朝康熙年间,有个艺人,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藏着个小人,这个小人高有一尺左右。有人向盒子中投了钱,艺人就打开盒子让小人出来唱曲。唱完以后,小人就退回到盒子里去。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13)

山东即墨葛村榼子

直到今天,“榼”这个字在一些地方仍广为流传和使用。比如,山东即墨很多地方,有用模子制作时节食品的习俗。春节“炸花”,清明“面燕”,七夕“巧果”,仲秋“面月”,婚礼、寿诞、上梁、添喜、百岁、都要用到这种用模子做成的面食和糕饼,人们将这种制作面食的用具称为“榼子”。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14)

山东即墨“榼子”

另外,在山西沁水县城东32公里、端氏镇南5公里沁河西岸,有一座早在明清时期就非常出名的文化胜地,叫榼山,就是其因山形似古时盛酒具“榼”而得名。

我的家乡山西平定,地处太行山深处,相对闭塞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对古音起到了一定的凝固作用,保留了众多的古声、古字。

框子的读音普通话(快递用的纸盒子)(15)

用“榼子”做出的面食

在乡人口里,大凡盒子一类的容器,不管是木质的、纸质的、金属的,都称之为“榼榼”,甚至就连鞋子,也叫“鞋榼榼”。(张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