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7月7日这天,天刚蒙蒙亮,273名贡士就已经恭恭敬敬的站在了乾清门外候着。

这天,是甲辰恩科殿试金榜宣榜的日子。

时辰一到,站在高阶之上的读卷大臣,就要开始大声宣读皇帝诏书和登第及第进士名次。

所有人都心潮澎湃,等待着读卷大臣第一个宣出的名字,那会是这一科的状元。

状元刘春霖的事迹(末代状元刘春霖)(1)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宣读正式开始,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

......

悬念揭晓,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的状元郎是,刘春霖!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考宣榜。

而这一科的状元郎刘春霖也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第一人中的最后一人”

也因此,刘春霖与“末代状元”的名号紧紧相连。

状元刘春霖的事迹(末代状元刘春霖)(2)

刘春霖

“第一人中的最后一人”

刘春霖,字润琴,别号石云,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人。

刘春霖是典型的寒门贵子,他祖上几辈都以务农为生,家境十分贫寒。

到了刘春霖父亲这一辈,因家中实在困难,刘春霖的父亲只得到保定的府衙当差,而母亲则在知府的家中做仆人。

清朝有规定,衙门里的普通当差的后代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出于孩子的前程考虑,刘春霖和他的哥哥从小便被寄养在伯伯家。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下,尽管家中条件以及求学条件十分困难,刘春霖和其哥哥刘春堂还是被顺利送去了学堂。

刘春霖和其哥哥从小就表现的聪敏好学,读书、做功课从没有偷过一丁点儿懒。刘春霖为激励自己曾自刻了一枚印章,上面的字样是“平生志不在温饱”

而他本是也是块读书的好料,读起书来总是能够无师自通,记忆力也超群,过目成诵不是问题。

刘春霖还早早的展露出来自己的书法天赋,十多岁时他的字就已经能在集市上换银两了。后来他的小楷更是被世人冠以“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的名誉,书法界中更是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一说。

状元刘春霖的事迹(末代状元刘春霖)(3)

1885年(光绪十一年)己酉科中,刘春霖考中拔贡生,哥哥刘春堂考中秀才。

这之后,兄弟二人一起进入到保定的莲池书院进行学习。在这里,哥弟俩进行了十余年的苦读。由于二人既有天分,又踏实肯学,深得一众师生的喜欢,就连莲池书院的院长吴汝纶也对他们颇为赏识。

1901年,庚子、辛丑并科,刘春霖和刘春堂都考中了举人。

两年后,两人又一同参加了会试,在这一科中,哥哥刘春堂考中贡士,并经过殿试成为了进士,而刘春霖则遗憾落榜。

会试本是三年一次,也就是本来刘春霖应再等上三年才能再次参加科考,但次年适逢慈禧太后70寿辰,因此设考恩科,而这次刘春霖一举夺魁,考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

状元刘春霖的事迹(末代状元刘春霖)(4)

金榜题名是那时候所有读书人的终极追求,很多人甚至寒窗苦读几十年都没能考取任何功名,不然,许多人不会被人喊一辈子的穷酸秀才,范进也不会几十岁了只考中个举人就高兴的失心疯。刘春霖高中状元,时年仅33岁,那绝对是是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了。

这一天,刘春霖和一甲另外两人,披红绸、戴金花、骑马夸街,好不风光。

但生不逢时,刘春霖可以说并没有吃上状元的“红利”。

因为,就在他高中的第二年,清朝廷就废除了科举制,甚至,没几年,大清也亡了。

也因此,刘春霖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即“第一人中的最后一人”。

状元及第疑有运气加持

从刘春霖求学以及科考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的能力绝对超乎常人,但他获得这个状元的背后却一直有着别的说法。

有传闻,这个“状元”本不是刘春霖的,得此状元完全是因为他“命好”。

按照当时殿试惯例,在宣读最后名次之前,要“面呈钦定”,也就是再拿给皇帝再次确认。而当时虽然光绪为帝,但真正的权利却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也因此,在面呈光绪之前,得要先拿给慈禧太后过目。

据说,在拿给慈禧的时候,第一名的是后来的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的试卷,无论是从字迹亦是文章上来看,都是无可挑剔的,属上乘中的上乘。

然而,看到他的名字却令慈禧太后有些不悦。

首先,“珍”这个字,慈禧就十分不喜。

因为让她想起了她最是看不惯的珍妃。要说这珍妃,一直是慈禧的心头恨,她恨她不守墨规,恨光绪对她的宠溺,恨到要在逃难前,特意命人将其投井溺死。

而“朱汝珍”谐音正好是“诛汝珍”,慈禧自然不乐意。

其次,对于朱汝珍的籍贯,慈禧也有些不悦。

朱汝珍来自广东,而当时与她对抗的“激进分子”,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大多都是广东籍,因此在她的心中,广东这个地方属于地域“黑名单”。

因此,慈禧皱着眉头摇了摇头拿开了朱汝珍的试卷。

第二张试卷便是刘春霖的。慈禧看了一眼之后,颇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状元刘春霖的事迹(末代状元刘春霖)(5)

刘春霖状元卷(局部)

不仅字写的十分漂亮,名字也深得慈禧的心。

春霖,春霖,春天的甘霖,名字不可谓不吉祥。要说这一年还正逢大旱,各地都在等一场酣畅的大雨。

另外,刘春霖的籍贯是肃宁,这更是深得慈禧太后的心意。

肃宁,肃宁,肃静安宁,当下正值烽火连天的乱世,所盼的可不正是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吗?

就这样,慈禧将朱汝珍和刘春霖两人的试卷换了位置,刘春霖因此成了状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说法,但无论怎样,刘春霖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的事实不容质疑。

个人命运存在于时代洪流之中

生逢乱世,刘春霖即便中了状元,也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他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救国,他觉得自己能做的是抓教育。

为此,中了状元之后,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命人在家修建状元府,而是在村子中修建了一所学堂,并亲自为其题名“铸才炉”。修建学堂的一切费用,都由他一人所出。

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他明白要想改变一个朝代,要先改变这代人的思想,而想要改变人的思想,就要让人接受教育。

那么在科举正式废除之前,刘春霖堂堂状元所任何职呢?

实际上,算是没有任职。只是授给了他一个翰林修撰,继而便将他派往日本的政法大学留学了。与其同行的还有谭延闿、沈钧儒、商衍鎏、王揖唐等同科进士们。

状元刘春霖的事迹(末代状元刘春霖)(6)

在日本政法大学,刘春霖接受了君主立宪思想,因此等到他1907年学成归国以后,他对于国内的立宪运动十分上心。

1909年,刘春霖被选为顺直咨议局议员。也就是地方议员。一年后,正式担任咨政院议员。相当于中央议员。

刘春霖国学学的扎实,再加上去日本留过学,接受过许多先进的思想和理论知识,因此,总能在议会上提出新颖的议点,引的满堂欢呼。

但说到底,咨政院也只是一个受制于皇权的御用机构,没有任何实权,因此虽然刘春霖在其中十分尽责,但终究还是徒劳无功。

1912年,武昌一声炮响,清王朝最终走向了必然的灭亡。

清朝的覆灭使得刘春霖陷入了一阵迷茫,无论如何,他状元郎的身份是皇家给的,而他要做的则是为皇家效力,为皇帝分忧,而如今皇帝没了,甚至连朝代也没了,他究竟该何去何从?

没了信念的刘春霖决定隐居。

他躲在自己在北京的寓所中,每天品茶读书,写字下棋,远离朝政。

然而,一身才能的他注定要有所为,不管这种作为是否“光彩”。

于是,1914年到1924年,他“复出”并先后做了袁世凯、黎元洪以及冯国璋和曹锟的总统府内史。

虽然刘春霖在风云多变的时代潮流中,确实曾丢失了最初少年得志时的意气和最初坚定要改革的梦想,但期间他一直在尽力地为后代的教育做着努力,兴建学堂、捐书、赈灾等功德无量的事情。

“宁作华丐,不当汉奸!”

而相较于在文学以及在政治上亦或者是在教育上的贡献,刘春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不屈的品格。

当日本人的铁蹄踏破了祖国的山河土地之后,为了便于他们的统治,建立起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之后,溥仪曾多次派人前去请刘春霖担任伪满洲国的重要官员,但都被他回绝了。

刘春霖是这样告诉来人的:

“我因一时之错,参加了张勋复辟,深感自疚。现在又要我在日本扶植下的宣统皇帝前任职,我是不去参加的,不能一错再错。”

之后无论何人前来劝诫,他都是这样一个态度。

不仅不到伪满洲国任任何职,与日伪份子沾上关系的他都不愿意掺和。

前面我有提到,刘春霖的书法一绝,这一点不仅国人知晓,就连日寇也有耳闻。

状元刘春霖的事迹(末代状元刘春霖)(7)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人的商铺开到了北京城中,有一家自行车行的日本人老板想要借刘春霖的名头为车行宣传,便找到刘春霖为车行题匾。

虽然刘春霖的字在市场上卖的十分好,但平时找上门来的朋友求一幅字,他还是提笔就来的,但面对这个自行车车行老板,刘春霖立即拒绝了。

车行老板不死心,次日又来拜访刘春霖,这次他带来了四根金条,表示只求四个字。

但面对这样的条件,刘春霖只留下了一句话:“别说一个字一根金条,就是一个字一座金山我也不会写。”

这就是刘春霖的风骨。

1940年,刘春霖的同窗刘揖唐又找到他想要让其与自己一起在日本人手下任职,结果他刚一到刘春霖就猜到了他的来意,刘春霖直接当着他的面,将一杯水泼到了地上,并厉声道:“我是决不会依附外国侵略者的,请免开尊口。”

刘揖唐吃了闭门羹之后又气又恼,第二天便派人“抄”了刘春霖的家,将其家中洗劫一空。已是古稀之年的刘春霖也被他赶出了家门。

即便流落街头,刘春霖依然没有屈服,他气愤地说:“宁做乞丐,不当汉奸!”

但经过这一次,刘春霖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不久之后,便病逝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