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任蕙兰春日阳光明媚,天朗气清,困在办公室的人们,虽然时时有一颗郊游踏青的心,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谈何容易,倒不如在办公桌上摆一盆植物,让春天的气息,萌化你的心,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兰香满室佳人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兰香满室佳人醉(兰馨斗室春意浓)

兰香满室佳人醉

记者一任蕙兰

春日阳光明媚,天朗气清,困在办公室的人们,虽然时时有一颗郊游踏青的心,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谈何容易,倒不如在办公桌上摆一盆植物,让春天的气息,萌化你的心。

萌妹子爱“多肉”

这里说的多肉,不是荧屏上的“小鲜肉”,是一种植物。当然,不管是小鲜肉还是多肉,都是萌妹子的爱。

花月夜、新玉缀、白雪姬、黑法师、八千代、碧光环……光听这些娇滴滴的名字,已经可以想见多肉的美貌了。虽然很多“肉迷”可能并不清楚每个名字分别对应哪一种肉肉,但这并不妨碍她们欣赏这些“治愈系”萌物。

又到了多肉植物的生长繁殖旺季,让我们先来科普一下这些已经火了几年的小东西——

它们有着名副其实的外貌,个子小小的,叶子或根茎肉乎乎的,就像普通植物的Q版形象。多肉到底是不是植物?依照17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的解释,多肉植物即是多水叶的植物。换言之,多肉植物仍具有标准植物形态,只是叶子或者根茎“肉质化”而已。

为什么多肉的茎叶这么圆润肥厚?这和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多肉植物一般生长于缺水地带,比如沙漠干旱地区、高山顶部降雨稀少的区域、风强干燥而土壤水分稀少的岩砾区域,还有因冻结产生生理干燥的区域。多肉的叶片和根茎中的海绵组织膨大,能贮藏大量水分,因此能忍耐干旱,在这样的环境下存活下来。也就是说,多肉的茎叶就和骆驼的驼峰功能差不多。

虽然多肉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但其实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因为从广义上来说,仙人掌也是多肉植物。多肉植物是个很大的门类,约含50科,334属,有近万种。

世界上对于多肉植物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前400年——英国皇家植物园图书馆收藏的希腊博物学家梯欧夫拉苏斯的专著,曾如此描述多肉植物:“枝叶折伤处流出大量乳液,此乳液与人类及其他动物之乳汁相似。”

而中国对多肉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1000年前后,宋代范成大所著《桂海草木志》一书中,曾提及“龙骨木”——就是多肉的别名。明朝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对多肉植物也有所涉及。多肉植物不仅能入药,还能用来酿酒,龙舌兰就是多肉植物中的一科。

多肉植物能红极一时,“霸屏”朋友圈,一是因为貌美,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好养活。不然,像昙花那样,再娇艳,忙碌的现代人也没几个愿意伺候的。打理多肉植物简单得很,一个白色小陶罐,一点营养土,加上几颗充满文艺气息的碎石,就可以把一株多肉养得清新可人了。

一些文艺小店,还推出了许多加入景观设计的多肉造型,比如把几种不同的多肉组合在一起,疏密有致,高低协调;或是把多肉植物和一些景观摆件组合起来,在花卉下面加一些苔藓、编藤以及“萌”态十足的小道具后,多肉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除了技术门槛低以外,入门级的多肉植物价格实惠,也是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买上一株普通的花月夜或新玉缀,价格只要个位数。当然,如果追求品种“血统”,价格也会随之上涨:一株品相不错的恩西诺可以卖七八十元;韩国进口的海琳娜卖到三四百元;一盆有十几个“头”的群生“姬玉露”,市场价近千元;一盆带粉色“锦”(一种变异)的“姬玉露”,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虽然多肉普遍好养,给点阳光就灿烂,无需过多照料,但如果要把稀缺品种养得水灵,也要花一些功夫。除了用多菌灵、高锰酸钾消毒片,以及各种除线虫的基础药之外,专业植友还会购买日本进口的赤玉土、鹿沼土代替普通的营养土,薄施肥料,并用专门的药物促根发根,再用矮壮素控制多肉的长相……

不少发烧友为了求购新奇品种,不惜花费重金。一些国外品种因为繁殖困难、生长缓慢等原因价格居高不下,有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携带入境。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今年2月以来,在深圳各口岸截获的“肉肉”价值就已超过10万元。其中在福田口岸入境旅客携带物中检出的50株多肉植物里,就包括黑皮月界、黑鬼殿、卡拉菲厚敦菊等多个珍稀品种。

据统计,2015年,我国仅多肉自身产值就达到了20亿。不过,据媒体报道,上海市花卉协会透露,多肉植物的高利润时代即将过去,今春沪上“肉肉”价格普跌。从2012年到2015年,国内多肉植物爱好者的数量以每年300%的速度在增长,多肉的价格也因此很坚挺。但今年春天,多肉普货的批发价下跌了40%—50%,不少欧货小苗的批发价也跌到了一棵10元以内——去年初每棵六七十元的“雨燕座”,现在10元就能拿下;5头以上群生的“女雏”,一年多前卖到百元以上,现在约30元;做拼盆常用的“黄丽”,以前3到5元,现在降到2元以内了。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多数多肉植物的繁殖难度不大,像景天科的很多品种可以无性繁殖,半年左右即可上市;另一方面,市场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原有的多肉生产户大量扩繁,不少多肉爱好者也进入了该领域的生产,缓解了供不应求局面的同时,也压低了市场价格。

当然,对于伺花弄草怡情养性的人们来讲,把一株普通多肉打理得娇艳有姿,远比重金求到一株珍贵多肉更有成就感。

文艺青年玩花道

一个容器、两三枯枝、几朵花团锦簇,这几样随意的东西,在插花人的巧手摆弄下,不仅奉献出清新馨香,还带上几许诗意。

插花,日渐在都市白领中流行起来。在百度搜索“插花教程”,跳出37000多条视频,线下的插花培训班更是如火如荼。在文青聚集地豆瓣,到同城活动的页面搜“插花”,一下子就有几十个相关的活动。

将花、枝、叶以合适的造型插在花器中,带给人美的享受,以前这叫插花,现在流行叫花道。和道有关,精神境界就更上一层,变成非常有艺术感的一件事。

花道的叫法来源于日本,和茶道、舞道一样,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传统文化。随着日本禅意文化在都市年轻人中大行其道,不晒几张磨抹茶粉的照片,背景没有一盆插花、一支线香,似乎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艺青年。

在日本,花道是衡量淑女的标准之一。在东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中,女主角雪穗不惜杀死自己的生母,把自己成功过继到养母家中,就因为养母是有名的茶道、花道老师。雪穗跟着养母改掉了关西口音,培养了各种高雅爱好,如愿以偿被调教成世人眼里的淑女,获得了嫁入豪门的资本。

一些80后对日本花道的最初印象,是从一部90年代起热播的日本推理剧《古畑任三郎》开始的——剧中,山口智子扮演的前卫花道家,在台上和花共舞,光彩夺目。在她手上,花不仅仅是道具,而是有生命活力的舞伴。

很多文艺女青年通过日本影视剧、小说、诗歌等接触到花道,被这一来自邻国的神秘艺术俘获,然而一翻典籍,却发现:中国才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中国插花始于先秦,插花的雏形,是在寺庙中作为祭坛的佛前供花,到唐朝时在宫廷中盛行起来。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在民间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宋朝文人的日常风雅,留下了许多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到了明朝,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还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

公元607 年(隋大业三年),一个叫作小野妹子的外交官,被日本摄政的圣德太子当作遣隋使派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小野在潜心研究佛学的同时,也被佛教供花艺术所吸引,把它带回了日本。他住在六角堂池坊,由他推广的中国佛前供花就发展成了日本“池坊流”花道,这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花道流派。

如今,日本花道已有3000多个流派,虽源于池坊,却各有特点,在最早的花道形式上有所传承又不断在创新,并且融入了日本精致、凝练、简洁的文化特征。日式插花,选材简洁,以花的盛开、待放、含苞代表过去、现在、将来。日本人认为,花与枝叶的自然循环生态,是宇宙永恒的缩影。

日式花道讲究禅意,而中式插花则追求文人意境。

插花艺术,一直是墨客醉心吟咏的题材之一——南北朝诗人庾信的《咏杏花》,“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金盘红杏的插花配色浓艳热烈。唐代刘禹锡有“翠黛叶生笼石翁,殷红子熟照铜瓶”,可见当时流行以铜瓶插花。南宋朱淑真的“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则更有女子旖旎之态。开创“诚斋体”的诗人杨万里,有一首《瓶中红白莲》,“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他的花艺品位可以算是“小清新”了。

传统的中式插花,自然而然带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风格,重意、重韵而不重形。袁宏道在《瓶史》中写道:“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文人山水画的“留白”。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写到插花的情形很多,第五十回,贾宝玉踏雪从栊翠庵折取一枝红梅,别具雅趣,“这枝梅花只有两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播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正是有袁宏道所说的折枝“天趣”。

菊花也经常被用于“清供”。《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探春的秋爽斋内,用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画面感简洁大气。同回书中,写到宝钗的插花品位,又是另一番情景:“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倒是很有日式插花的禅意了。当然,书里最出彩的还不是对插花的描写,而是史湘云的《供菊》诗,“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一派潇洒率性。

清嘉庆后百余年,插花因国势衰微逐渐萧条。直至近年,插花才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重回人们视野。2008年,传统插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亮相APEC峰会。此外,各种插花艺术展、插花赛事及插花培训学校,更让其深入百姓家。

永不过时的盆景

虽然多肉系和花道风行一时,但盆景依然在室内春色中保持着自己的地位。

盆景源于中国,一般分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盆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园林造景是以摹仿自然山水景色为主旨,而盆景又是一个缩小的园林。在方寸之间,植物、山石、土、水等材料经过艺术创作,于小小一盆里集中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传统的盆景就像一幅立体的山水画,或是一首无声的诗,意境深远,而反过来,它又常常成为诗词吟咏的主题——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咏太湖石》:“烟萃三秋色,波涛万苦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元代诗人丁鹤年有《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诗曰:“尺树盆池曲槛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小小盆景中看出了吞天食地的气势。

还有一些文人会把自己的创意运用于盆景设计。明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录,他和妻子芸娘以制作盆景作为家庭乐趣,以石为山,以苔藓为树,还用细针刺死昆虫,不破坏其形态,放在山石中,模仿猛兽。这样极致的创意,确实有些残忍。

到了清代,盆景艺术渐成体系,嘉庆年间玉溪苏灵著有《盆玩偶录》二卷,把树桩盆景做了分类,就有了“四大家”“七贤士”等等的榜单。

而现代盆景设计更多了一些新奇别致的创新,比如把日本枯山水加入盆景设计。枯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传入日本后,为适应日本地理条件限制而改造的缩微式园林景观,现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枯山水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用线条表示水纹,如一幅留白的山水画卷。现代人在盆景中运用枯山水元素,白沙、石子、绿植融合,就多了几分禅意。

微景观生态瓶,也是盆景的创新,近几年在城市里悄然流行——它以透明玻璃器皿为载体,通常选用一些蕨类植物与苔藓进行搭配,加上各种篱笆、砂石、可爱的卡通人物、动物,装进一个瓶子里,构成妙趣横生的场景,仿佛是一个简单纯净的童话世界。宫崎骏动画里的龙猫,就经常是微景观生态瓶的主角。

一些科技创新,也令盆景变得更有趣,比如磁悬浮植物盆栽——盆子在空中旋转,发出蓝光,环境干燥的时候,闪烁的蓝光会变成红色,提醒你它很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