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窗】如今,每到节假日礼拜天,山东商河县孙集镇袁窦村的“秧歌古村”人气爆棚,婚礼预订排成长龙,有时一天接待近百桌婚宴……村民每日到园区上班忙得不亦乐乎,负责人李传英经常几天几夜不能合眼,这样的场景在袁窦村村民看来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袁窦村原来是一个省级贫困村,至今村里流传的两首三句半中,前半段就是写的当时的处境:“此地当初荒草滩,处处荒凉垃圾湾,北风一刮沙满天,荒无人烟……”而今袁窦村的变化巨大,“如今鼓乡声振天,袁窦人民舞蹁跹,中华盛世新纪元,欢乐人间。这一切源于李传英的一个决定,返乡创业回报父老,要给父老乡亲一份稳定收入。(李继三 杨璐)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变形计)(1)

返乡创业回报父老,村民在家门口有了稳定工作

李传英是土生土长的袁窦村人。今年53岁的他和蔼直爽没有架子,穿着粗衣布鞋,扛起锄头就干,依然保留着村里人最朴实的样子。但当聊起创业,他又仿佛换了个人,目光炯炯,侃侃而谈,举手投足间彰显着睿智。

这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1983年,16岁的李传英在商河县第六棉厂得到了第一份工作,由于表现出色被提升成办公室主任。然而1989年,棉厂倒闭,22岁的他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下岗。后来李传英又经过两次创业但都以失败告终。

李传英没有被打倒,2005年,他接手商河大酒店,面对人才匮乏、投资短缺、没有管理经验等困难,不惜停业为员工作系统培训。为真正搞活旅游、餐饮业,扩大经营范围,实现一条龙发展模式,2012年,成立了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变形计)(2)

这一次,李传英把企业开回了自己的家乡袁窦村。“原来村里有一片垃圾沟,不少村民的房屋就建在沟边上,一年到头闻着异味,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李传英说,从那时候开始他决心改变村里的面貌。马路不通他修路,排水不畅就更换了全村的地下管网。2013年初李传英投资近百万修建了袁窦村现有宽敞结实的颐和路,新的地下管线工程也于今年全部完工,这片处在洼地里的村庄彻底告别了逢雨必淹的历史。“这个过程虽然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幸福。自从村里方便了,年年都出大学生。”

李传英一手创建的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也与袁窦村一起齐头并进,通过“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助推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给当地农民群众寻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被评为济南市农业龙头企业。如今,袁窦村的土地全部实现流转,村民不再种地,而是在家门口的企业里“朝九晚五”地上起了班。

振兴非遗建成秧歌古村,商河鼓子秧歌登上世界舞台

在袁窦村,比土地更难割舍的是秧歌。“别看他们现在拿着锄头除草务农,提起伞来就了不起。”李传英说。商河鼓子秧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袁窦村是起源地之一。过去,要说袁窦村村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会走就会扭”毫不夸张,然而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一文化瑰宝也面临传承困境。

2016年李传英开始在家乡打造“秧歌古村”。“秧歌古村”总投资1270万元,占地248亩,有专门的表演分区,包括表演“求年于滳”的祭祀区、表演“沙场点兵”的军阵表演区、表演“欢庆丰收”的庆丰收大型舞蹈展示区。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秧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李传英在“秧歌古村”设置了秧歌公益培训学校,和村里老人打成一片,说服他们教授手艺,还拜访曾在1955年进京演出过鼓子秧歌的老师傅,到其他发源地去请老师,安排济南舞蹈学院的老师进行编舞……秧歌古村的秧歌不负众望一路发扬光大,跳到了首都北京,频频参加世界文化交流会。著名歌唱家蔡国庆评价说,“听到鼓子秧歌这个名字就让人很振奋,一定要让它在亿万中国人心里扎下根。

现在,秧歌古村也成了村里老人大聚会的场所。年过古稀的王玉明、袁立富几乎天天都泡在这里。“我们都是从骨子里喜欢秧歌,以前没地方交流、传承,现在有了,终于可以把此前可能成绝版的传统民俗传承下去。”王玉明说,秧歌古村让他们日子过得更充实,老有所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变形计)(3)

在李传英的苦心经营下,秧歌古村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2017年秧歌古村获评山东省研学教育基地,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3A景区。同时,得益于成熟的产业模式,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选拔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秧歌古村8项考核项目成绩优秀脱颖而出,李传英成功当选并名列山东省首位。如今,秧歌古村已发展成民俗展示、观光休闲、教育学习、果蔬采摘等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人文庄园。

向研学培训基地进军,未来计划打造民宿一条街

正当秧歌古村发展得越来越红火时,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旅游及餐饮行业遭遇“当头棒喝”。秧歌古村也不例外,李传英在原本最忙碌的日子给员工放了假。令他自己都没想到是,在这个行业的“寒冬”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秧歌古村进军“培训基地”的敲门砖。

目前秧歌古村拥有90余个民宿住宿床位,500余个餐位,双休日上午都有鼓子秧歌民俗演出,具备承接大型旅游团队的接待能力。“当时有一个司法培训学校找到我们,希望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既满足防疫要求又相对宽敞安静的上课环境。”看到秧歌古村地广人稀,还有专门的六畜兴旺区、丰衣足食区提供无公害的肉菜蛋,学校负责人与李传英一拍即合。“他们整整在这里待了7个月,给我们带来了十几万的收入,挽回了一部分损失。”李传英笑着说,临走时学校还在秧歌古村挂了个“法学教育基地”的牌匾,“他们说下期开班,还来这里上课。”

不久之前,“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也落户秧歌古村。据了解,该项目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从业者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交流讨论先进的农业园区管理经验。此外,园区内还兴建了多项大型户外拓展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学条件。研学和培训将成为秧歌古村另一项主攻发展方向。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变形计)(4)

在外人眼中,李传英爱钻研也倔强,认定要做的事谁也拦不住。作为人大代表,他多次带着振兴传承鼓子秧歌的建议上会。记者注意到,今年9月1日商河县政府答复了他的建议,商河制定鼓子秧歌“1223”体系化立体保护传承模式并规划设计了高标准的鼓子秧歌博物馆和鼓子秧歌演艺广场。

而在李传英办公室的白板上,涂涂画画写满了他对秧歌古村未来的打算。“我想把古村一侧的门打开,连通村民的农家院,打造民宿一条街,让来到秧歌古村的游客可以挨家挨户地去体验做酱菜、磨豆汁、织布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如今,这些未完成的梦正在等待着李传英一个一个去实现。

特色文化古村落(秧歌古村变形计)(5)

壹点号山东之窗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