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春三月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虽然希望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欧 亨利

欧亨利最经典的文章(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1)

拥有着欧 亨利式独特结尾的《最后一片叶子》着实让人出乎意料,其实又在情理之中。

人性总在最后一刻的危机之中才能体现出来。那个令人讨厌的老画家,在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之前居然顾及到一个年轻女孩的生命,为了帮助女孩重新获得对于生的渴望,不顾自己已经病入膏肓的身躯,爬上高墙,画出一片一样的树叶,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一个放弃求生欲念的年轻女孩,从而体现了人性善的一面。

所以有时候你看到的跟你遇到的并不能等同看待,看到的未必是事实,而你真正遇到的感受到的才是真真切切的真实存在。

生活中的美好也许随时都有,只是缺少发现,也许作者也正是基于此,才安排这样的小说构架跟思维,让我们看到和认识到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亮点。

欧 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巨匠,与契科夫,莫泊桑同称为美国小说三巨头。他的小说多以讽刺为主,因为身在其中,他把美国十八世纪的名利场看透,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巧取豪夺在作品中反应深刻,他的笔下善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分明,而往往在小说的结尾会给人留下一个良心发现的中间地带,给人提供一种重新做人的机会和可能性。《最后一片叶子》就具有这样的属性。

欧亨利最经典的文章(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2)

1.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透视人性美

十八世纪的美国作家形成了一种美国式的风格,作品大多是批判现实主义,有的笔锋辛辣,有的讽刺,有的幽默,反应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环境中的现实问题,欧亨利的作品则在拥有这些特点之外还有对于当时政治的期盼,所以他的作品都留有美国式的纯真。当然到最后也属于对政治期盼的失望一族。

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设置了四个人物,两个年轻的绘画女孩,一个年老穷困潦倒的画家,还有一位医生。

通过医生先后三次出场,贯穿全局,小说的走势也是按照医生的先后出场来安排情节的。

小说以逆向思维的形式首先给出结果,由于流感侵袭年轻的女孩琼姗病重,医生第一次来看说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存活,这十分之一的希望还得看她自己的意志力和求生的欲望。

欧亨利最经典的文章(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3)

同伴苏艾一直在鼓励她,给她打气,当她在望着窗外的常青藤叶子在秋风中纷纷落下的时候,数着越来越少的叶子,在叹息声中把自己的命运跟被风吹落的叶子绑在一起的时候,苏艾想到了能帮她转移思维和视线的办法,找到楼下的画家老贝尔曼,让他帮忙做模特。

这期间苏艾想到各种办法,想帮琼姗度过危机,打消她的消极念头均告失败。

当老贝尔曼知道琼姗的情况后,拖着重病的身躯爬上高墙画上那片希望的给人生命的叶子。

小说安排了这两个年轻女孩是志同道合的,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们之间除了有这种表现之外,通过苏艾为琼姗所做的事,更透出苏艾的善良,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为表达主题而安排的第一个人物特性。

而作为老画家贝尔曼,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爱吹嘘,爱喝小酒,专门靠给人家当模特赚点小酒的没有作为的画家。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接受了苏艾邀请,知道琼姗的情况后,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攀上高墙在风吹落最后一片落叶的时候,在墙上及时补上一片,这更深刻的反应了老贝尔曼人性的善。作者让本来是大家都讨厌的形象,最终通过带病画藤叶的事,更反衬出他的高贵品质和拯救年轻生命的善良本质。

欧亨利最经典的文章(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4)

虽然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有这样的美好,残酷的现实也许会让年轻的女孩生命陨落,但作者总想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们留下善良的种子,让人们获得希望。

任何作品都应该有一个标准,一个衡量真善美的标准,无论是抨击还是揭露,又或者是讽刺,其实都是为了把人们引向真善美,而生活中的真善美才是人们一直追求和向往的,作者也正是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把人们引向真善美的方向。

小说通过现实的表现手法,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有骨有肉并且很丰满,通过事件的发生,人物对事件的态度,反应人性的善良。

欧亨利最经典的文章(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5)

2.从故事情节上深挖主题,寻求人性的善

故事从开端到结尾,经历发生发展高潮的过程之后,在一个你意想不到的结局到来的时候戛然而止。

在人们的印象中,令人讨厌的给人带来坏印象的人其实都是不被人重视的,而在作者这里,那个令人讨厌的老画家却颠覆了人们常规的判断,他在苏艾求他做模特的时候骂骂咧咧,让人觉得他不可能帮忙,骂过之后居然反转答应帮忙,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听过苏艾的叙述之后他的眼角挂着的泪痕,其实他是一个嘴冷心热的人。在那个雨夜,他拖着有病的身躯攀上高墙去画那一片最后的藤叶,他用生命诠释了善良的人性。

欧亨利最经典的文章(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6)

当琼珊知道自己的病情时,对生命不抱任何希望

被医生判定只剩十分之一希望的琼姗,一动不动的躺在床上数着窗外常春藤的叶子,叶子越数越少,她对苏艾说,当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就到头了。

苏艾想过各种办法想让琼姗燃烧对生命的渴望,她尽自己最大努力开导琼姗,跟她开玩笑,她让楼下的老画家做她的模特,然而她的办法没能让琼姗觉醒,当她强烈要求苏艾打开窗帘数到最后一片的时候,她盯着那一片倔强的叶子,忽然心情开朗起来。

小说写到这到这里,有了发展和转折,作者想尽力表现的主题凸现出来,通过一片狂风怎么也吹不散的常春藤叶子,傲然挺立,倔强的生存,使主人公忽然顿悟,这种借物喻情的写法让人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由死到生的反生命进程。

亚里士多德: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琼姗通过对一片叶子的联想最终觉醒,决定不再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选择积极的面对,这就是这片树叶发挥的真正意义。

欧亨利最经典的文章(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7)

当医生第二次来看琼姗的时候,对苏艾说她的生命已经有五分之一的希望,继续调养吧。同时又告诉苏艾楼下的老画家贝尔曼因流感已经病入膏肓,他要把他送到医院里好让他舒服一些。

接下来苏艾对琼姗按照医嘱继续呵护她,照顾她。

第二天,当医生又一次来看琼姗的时候,对苏艾说只要加上营养就行了,不用再管其他的了。

这里作者没有明确说明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琼姗的生命,而是用苏艾的语言告诉琼姗老贝尔曼的死亡原因,这样写更能让小说的高潮部分跟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有着感同身受的效果。

欧亨利最经典的文章(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8)

3.通过作品的影响力反映作者的主张,因此又具有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作者写于1862年的美国,而那个时候的美国,正处在南北战争时期,奴隶制宣布结束,美国进入工业化革命时期,人民的贫富差距太大,所以处在这个时期的美国作家都是以批判现实的作品来展示社会现状。

欧 亨利的作品都是反映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他的一生写了三百多短篇小说,是一个十足的高产作家。

比如他的《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幽默家的自白》等构思巧妙,结尾出人意料,却又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而他的这些作品也正是通过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反应了贫穷与残酷给人们带来的摧毁和无奈。

《警察与赞美诗》中主人公为了过一个暖和的冬天想尽一切办法想让警察把他带进监狱,结果事与愿违,而当他下决心好好生活的时候,警察却要以三个月的刑期将他关进监狱。这就是欧 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又觉得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而《麦琪的礼物》是通过男女主人公在圣诞节时相互想着给对方买礼物,因为没钱,用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换来礼物的故事,看着让人心酸,同时作者又通过写这个故事想反应一种最暖心的爱情,一种在贫穷的生活中还能保持的真爱。这就是作者给人们留下的一种希望和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

欧亨利最经典的文章(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9)

结语:欧 亨利的小说语言朴实,让人易懂,构思巧妙,结果出人意料,让人看起来又在情理之中,称为式欧 亨利式结尾。

这篇《最后一片叶子》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它反应了人性善良的一面,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颠覆了人们最初的想象,结尾有满足了人们对于人性向善的心理需求,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父是完全有道理的,直到现今仍然可以作为经典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