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经典话剧(京味话剧北京邻居)(1)

人艺班底打造,著名人艺女导演唐烨执导的京味话剧《北京邻居》正在朝阳9剧场上演。该剧改编自老舍文学奖得主荆永鸣的小说《北京时间》,以一个到北京创业打拼的普通北漂者的视角,鲜活而写实的呈现出上世纪末90年代老北京街坊邻里的小日子。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来对往昔记忆的忧伤怀念,而曾经胡同里的家长里短人情悲喜,又满满是暖心感动。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京味话剧北京邻居)(2)

小院不大,各家也有各家的小日子。媳妇犟点,老爷们也能温言软语的哄着。赵公安下岗了,没事沏茶看报耗半天,闲言碎语混不吝挑刺闹事,不也在尖酸刻薄的媳妇面前低头认怂。独居的冯大妈靠着小卖部度日,挣点够买菜的毛票就能美滋滋地乐半天。老海在照顾病妻之余玩着鸽哨蹬着三轮做胡同游的生意,曾经的八旗子弟,现在胡同散民,小日子过得不也挺美?还有欢喜冤家小四和艳梅,年轻气盛的胡冬。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然而都在努力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一张张面孔,展现出最为真实的老胡同里的百姓。他们就是你身边的张哥李婶二大伯。鲜活,而亲切。

老北京的小日子在一天天的过着,但也随着大北京的发展,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拆迁了,腾退了,老街坊们四散生活了。赵公安说:“现在啊,要听姆们正宗北京话,您得到五环外边。”那一刻的赵公安虽然还是有对过去胡同生活的不舍,甚或失意,但在不能改变的大背景下,只能豁达的迎合这种转变。曾经的小院已经成为文物,自己想得难受的时候也要坐两个半小时的公共汽车,过来看看曾经居住的小屋。街坊邻居们都四散谋生,但曾经一起的记忆还在。老北京人的念旧和豁达,亦是如此鲜活。

《北京邻居》作为一部现实题材文学作品改编的话剧,在结构上采用的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在节奏上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而是将散落于日程生活中的宛若一颗颗珍珠般的闪亮瞬间串联,为我们呈现出整场的悲喜故事。生活细节面面俱到,人物面孔典型而有带入感,具体而又真实的呈现出胡同生活的温暖。话剧改编自老舍文学奖得主荆永鸣的小说《北京时间》,这部被称为“最具暖色的外地人在京奋斗史”,再现了老北京胡同里的传统文化与风土人情,以及在时代变革和城市变迁中,一些北京人所经历的无奈、阵痛及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作者荆永鸣提到,自己是打心眼儿里爱这座城市以及这里的人。也正是如此,在柴米油盐的胡同生活中,“老北京”们展现出他们的性格底色,比如讲礼数、通世故、自尊、热心、和善、安闲、优雅、安分、顺适等等,然而物换星移,人事兴衰,这些“老北京”早已不是现实北京的主宰者,而成了被狂飙突进的大时代甩在后面的小人物。

话剧《北京邻居》的导演唐烨女士,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编的唯一女性导演,在创作风格上追求“深刻不偏激、含蓄不煽情”,既能重视剧本的文学性,恪守人艺现实主义传统,还能在回归“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再造风骨,使创作者的集体情感通过舞台人物的精确演绎呈现给观众。《北京邻居》的风格就极具浓郁生活气息,其中的人物对话不仅贴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而且带有特别鲜明的胡同特色。许多词语的用法已经随着时代发展,渐渐远离现实生活,甚至彻底消失。例如:接壁儿(界并儿),劳驾,溜达,麻利儿,甭介,掉渣儿,虾米等。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京味话剧北京邻居)(3)

《北京邻居》前后筹划了近四年,该剧的台前幕后主创都是人艺班底。演员阵容中既有经过北京人艺“十年历炼”的闫巍、邹健、李劲峰、朱少鹏等人,也有同样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松天硕、张溪芸、柳文伊等优秀青年演员,更有张欣、郭政建、马小骥、张彭龄等“京腔儿京味儿”的老演员的倾情加盟。在整部戏中,张溪芸饰演的刘妻和小院原住民赵公安之间的唇枪舌剑,成为最大看点。作为北票创业者的不服输精神,骨子里散发出的犟,表现得淋漓尽致。松天硕把一个老北京胡同串子身上的混不吝、身为北京人的优越感表现的更是惟妙惟肖,人物性格和角色外形浑然天成,为该剧带来最多笑点。此外,隐忍内秀的刘作家、护闺女的老杨头、满嘴跑火车的小四,都在这部群戏中奉献了精彩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