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在周威烈王二十四年记载: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翻译过来就是:盗贼杀死了楚国国君楚声王,楚国人民拥立他的儿子继位,是为楚悼王。很难想像,堂堂一个国君竟然会让盗贼杀死!但是想到晋国的一代雄主晋景公竟然是掉在粪坑里淹死的,似乎楚声王被盗贼杀死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晋景公的死毕竟还是属于意外,而楚国国君的安保力量就算再弱,也不至于被盗贼杀死吧,难道楚国的治安情况已经坏到国君都没有安全保障的程度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楚声王的被盗所杀情况根本就不是个例。《史记·晋世家》也记载了国君被盗贼杀了的事: 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春秋·哀公四年》也记载:"王二月庚戌,盗杀蔡侯申。"千万不要以为案例多了,这件事就正常了,正好相反,不同的国君都能被"盗"杀死,恰恰说明所谓的"盗杀"很有问题。

楚怀王死在哪里了(楚声王是怎么死的)(1)

《史记》

关于盗贼问题,《战国策·韩策二》记载: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左传·昭公二十年传》记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这说明楚国和郑国都是盗贼猖狂的地区。按理说,盗贼最猖狂的地区就应该是打击最严重的地方。可是吊诡的是,最早重点打击"盗贼"的国家却是盗贼问题并不严重的魏国。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里记载:"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行于盗贼。"这里的"悝"就指大名鼎鼎的李悝,他又名李克,是战国时著名的改革家,在魏文侯时期,正是李悝主持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盛的国家。而且李悝还汇编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李悝说:"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也就是说魏国要把打击"盗贼"工作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

楚怀王死在哪里了(楚声王是怎么死的)(2)

《春秋左传》

可是放眼先秦时期,没有任何一个改革家、政治家,把缉拿"盗贼"工作定为国策,当时所有国家的核心政策都是围绕如何富国强兵展开,关于社会治安问题似乎还排不上主要议程。即便是楚国、晋国、蔡国的国君被杀,也依然没有哪位政治家把打击盗贼定位国策。而且当时乃至后世,都最为著名的盗贼盗跖,活动范围在鲁国,根本就不在魏国。所以我觉得"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这句话应该有别的意思。

既然把盗贼问题上升到"王者之政",就要从"王者"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君主"莫急于此"的肯定不是盗贼问题,而是富国强兵,要想富国强兵就要改革变法。变法最难的不是制定相关政策,而是如何有效的执行下去。商鞅变法为什么最彻底最成功,不是他制定政策比李悝高明,而是秦国人能够将变法内容贯彻执行。那为什么秦国人那么有执行力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国的国君大权独揽,大大提升了执行效率。所以任何变法的第一步都是加强中央集权,打散一切阻挡改革的旧势力或旧贵族。

楚怀王死在哪里了(楚声王是怎么死的)(3)

《庄子》

由此,我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里的盗贼,并非盗跖意义上的盗贼,而是《庄子·胠箧》里说的:"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那种盗贼,李悝的意思是,最当务之急的还是加强中央集权,铲除那种能"窃国"的盗贼。这么理解,就明白李悝为什么把打击“盗贼”工作提升到国家政治高度了。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楚声王被盗所杀的事情,就会明白,所谓的“盗杀”,不过就是贵族为了掩埋弑君罪名的手段而已。盗杀楚声王的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盗贼,而是想"窃国者为诸侯"的楚国贵族,也只有贵族才有能力杀掉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