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6年,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废晋静公,并瓜分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这件事史称“三家分晋”,它被看作是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

晋国原本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诸侯国间外交关系的变动。而今晋国的分裂导致其整体实力一分为三,如此情况下,它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大不如前。

晋国的内乱,改变了诸侯国之间实力的对比,也使得战国初期的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化。

至此,周天子分封的上百个诸侯国,仅余二十多个,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国力最强,号称“战国七雄”。

诸侯们都试图让自己兼并对方成为天下共主,为了扩大国家实力,他们之间时而竞争,时而合作。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1)

【春秋诸侯国简图】

但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中脱颖而出的诸侯国,它们都有着雄厚的实力,并不是谁想灭掉,便能轻易灭掉。

既然无法直接通过外部战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各诸侯国便需要从内部着手,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借助改革的手段,先想办法富国强兵,再一步步征服六国

诸侯国的变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魏国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废除贵族世袭制,推行依法治国

战国七雄之中,迫于生存压力,首先开始变法的国家是魏国。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魏国当时的地缘环境相当糟糕,东边是大国齐国,西边是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南边是一直有意逐鹿中原的强国楚国,而北边则是同样分裂自晋国的赵国

魏国位于中原的腹地,被诸多强国环伺的它,要想扩张土地搞发展,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腹背受敌的局面。可若是安于现状,显然也不可能,战国时期,七雄吞并了绝大多数小诸侯国,它们彼此间领地已经相互接壤,此时要想进一步占有资源发展国力,唯有从对方手中夺取才行。

对于此时的魏国而言,它要想保证自己不先被灭掉,便要从内部调整,先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尽可能每一份都用到刀刃上。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2)

【魏国形势图】

于是乎,魏文侯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为了使魏国强盛起来,便任命李悝为国相,开展起了变法工作。

李悝收集诸国的刑典,他在“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部适用于魏国国情的法典——《法经》。

李悝将变法的重心,主要放在了政治和经济领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有四条: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提倡唯才是举;

②提倡依法治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③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④鼓励百姓从事农耕工作,并对其中增产的进行奖赏,减产的进行惩罚。粮食丰收的年份国家要平价储备粮食,遭遇灾荒时再平价卖出,好稳定粮食价格。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3)

【李悝】

李悝的变法,为魏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正是在乐羊、吴起等人的帮助下,魏国向西占据了秦国河西之地,向北吞并了中山国,魏国也因此得以称雄于诸侯之间。

●楚国变法(公元前382年),吴起劝楚王“明法审令”(依法治国)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登基的时候,楚国和韩国、魏国边境接壤这件事,反倒成了一件让楚国困扰的事情。当时魏国经过李悝变法,本身便已经跻身一线强国,加上其采取了联合赵韩三晋攻楚的策略,正面战场上几乎打得楚国毫无还手之力。

《史记·楚世家》: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楚,至乘丘而还……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

楚悼王在这种情况下,只得采取以守代攻,通过贿赂秦国,来换取和秦国结盟一起对抗三晋的机会。

恰在此时,吴起这位曾帮助魏国拿下秦国河西之地,而名震天下的名士,却因为魏国新任国相公叔的排挤,被迫逃到了楚国。

楚悼王听闻吴起来了,大喜,他当即任命吴起做了楚国国相,请求他着手楚国的改革工作。

当时楚国的领地大小、资源储量、人口基数在七国中都算是数一数二的强国,楚国之所以在面对三晋的战争中处于弱势,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中央到地方,楚国绝大多数的官职都掌握在楚王同姓宗室手中

楚国职官选择不以才能为标准,一味强调“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宗室无才无德也可居高位,底层有志之士却报国无门的现象发生。

吴起的改革很有特色,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调整政治制度,整合资源,达到令楚国强国的目的。

这套措施包含五个方面:

☞整顿法纪,使法规明确,令出必行,官员要依法办事;

☞整肃官场,裁减掉多余的官职;

☞削减疏远公族的俸禄,用来抚养士兵;

☞加强边防军事力量建设;

☞抓捕为各国奔走游说的间谍。

——《史记·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4)

【吴起】

从史料中记载的条例来看,吴起的改革重心放在了改革政治体制和加强军事建设两个方面,这两项措施都可以扭转楚国和三晋作战不利的局面。

《史记·吴起列传》: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

但吴起削减宗室俸禄、裁减多余职务的做法也动摇了楚国内部宗室的利益,这样做的后果,招致了楚国公室的抵触,支持吴起改革的楚悼王去世后,吴起也被公族们联合杀死

●齐国变法(公元前355年),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继位,这位新君“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他将朝政都交给了卿大夫处理。

三晋也趁着齐国国君去世,新君还未熟悉朝政的时机,出兵伐齐。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

此时,齐国也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淳于髡不忍齐国衰亡,便挺身而出,朝见齐威王:“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出了淳于髡的弦外之音,是暗指自己不思朝政,荒废政务,他答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的言下之意,是指自己这不是在玩物丧志,而是要厚积薄发,打算一鸣惊人。

随后,齐威王召集来“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让邹忌领着他们展开了改革大业。

邹忌的改革方向,放在了人才的选拔和监督上,并且他还强调君王要重视臣民的劝谏。

故而邹忌颁布的政策也主要体现在人才的任用和劝谏君王两个方面:

选才要注重品行,要让有真才实学的君子担任职务;

要制定专门的法律,用来监督、考核官吏的政绩;

选拔人才要公正,不要任人唯亲;

要控制官吏的数量,节省国家的开支;

君王要注重采纳臣民的建议,广开言路,做到兼听则明。

齐威王采纳邹忌的建议后,便下令昭告天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一·邹忌修八尺有余》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5)

【邹忌】

邹忌的改革,为齐国带来了繁荣的新气象,但由于他本人忌惮田忌的才能,便使计逼迫其离开齐国一事,又为这次改革添上了污点。

●韩国变法(公元前351年),申不害强调“术法并行”

战国七雄中,齐国、韩国和秦国的变法时间基本接近,这个时间段诸侯间的攻伐更加频繁,像中山、郑国这样的小国又相继被吞并。

韩昭侯在任命申不害变法前,韩国正面临着秦、魏、楚三国的威胁。

申不害认为治理国家,光是法治还是不行,真正危害国家的其实是乱臣,所以要“术法并行”。

申不害吸收了道家思想,他强调君王要“无为”,即将权柄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从事具体的工作,只是通过“术”安排臣子们去做。

申不害强调君主治国,要隐于幕后,一边将立法、任免、赏罚等大权牢牢握住,一边不让大臣们琢磨到自己的真实意图,做到不听谗言、不让大臣独断专行,这样就可以让小人无所遁形,分辨出哪些是忠臣、哪些是奸臣

《申子·大体》:今夫弑君而取国者,非必逾城郭之险而犯门闾之闭也,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有其民而取其国矣。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6)

【申不害剧照】

在法家代表中,申不害算是独辟蹊径,他强调君王治下要重视治臣的“术”和治众生的“法”。申不害的这种变法方式是由于韩国权臣势力过大,仗着领地威胁国君的情况很普遍,才专门设计出的一套整肃朝政,加强君主集权的手段。

这种方式在提高综合国力上,并无多大效果,更多的作用体现在限制大臣,加强君主权力方面。故而,如果君王本身能力出众,那么这套治国理念可以帮助韩国屹立于七雄之列,而当君王缺少管理才能时,申不害的理念对韩国的帮助则微乎其微。

●赵国变法(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国东边有齐国、复国后的中山国,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娄烦、秦国和韩国,南边还有想兼并它的魏国,它的生存压力相当大。

《资治通鉴·卷三》:吾国东有……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在赵武灵王刚登基之时,秦、魏、楚、齐、燕便以吊唁先王为名,五国屯兵赵国边境,意图谋赵,15岁的赵武灵王凭借着重金拉拢韩、宋、中山、娄烦、越国牵制五国联军,才解了赵国之围

苦难是一位王者最好的老师,赵武灵王深知赵国的处境并不好,所以,他想通过学习胡人的骑射之术,达到强兵兴国的目的。

《资治通鉴·卷三》: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7)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燕国变法(公元前311-前279年),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任官以功不以亲,以能不以爱 ”

燕王哙时期,发生了子之之乱,燕国本就弱小的国力在这场内乱中再一次受到了削弱。

燕昭王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从韩国回到燕国继任了国君之位。

燕昭王深感齐国给燕国造成的巨大危害,他决心励精图治,等燕国国力强盛后一定要讨伐齐国。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战国策·燕策一》:“于是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为何诸侯国中,唯有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令其逐渐崛起,以致于最终统一了六国

秦孝公即位之初,魏国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进而遏制住了秦国逐鹿中原的资格。

在当时,“诸侯卑秦”,以为夷狄,秦国连诸侯盟会都不能参加,赵韩两国还趁着秦孝公刚刚继位,派出联军攻秦,想捞取一些好处。

秦国此时外患不断,一不小心便有亡国的威胁,秦孝公于此时,颁布了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後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当秦孝公的求贤令在六国传颂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来了。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8)

【商鞅和秦孝公剧照】

秦国面临的窘境和六国又有不同,它不是哪方面不得行,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秦国的情况都不容乐观

秦人好斗,秦国被人称为“虎狼之国”,这种好斗帮助秦人在对外战争中打出赫赫威名的同时,对于社会治安同样是个巨大的威胁。

商鞅进行改革时,最先便是针对社会治安、军功、耕作、移风易俗、行政制度几个方面:

1、设立连坐法,要求大家看到罪犯必须告发,不然一家有罪,十家连坐;

2、建立军功爵制,鼓励士兵立功,但凡有功者,皆按爵奖赏;

3、禁止私斗;

4、鼓励农作、开垦荒地,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者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

5、强调重农抑商的思想;

6、推行郡县制;

7、统一度量衡;

8、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

从内容上来讲,商鞅变法的确比其它六国的改革更加全面,但这些制度又高明在什么地方呢

▶政治上

商鞅在吸收李悝变法经验的基础上,又根据秦国的国情,将军功爵制、连坐法和郡县制结合起来,定制出了一套涉及社会管理、贵族爵位、行政区划的治国方案。

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依靠血缘世袭爵位的特权,它使得奴隶也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套制度的优势便在于它给了底层人民以希望。

通过这套制度,让平民或者奴隶也有机会通过建功立业,成为秦国的贵族阶层,正是靠着军功爵制的存在,秦军士兵在战场上往往浴血奋战、势不可挡。

郡县制的出台,使得中央的法令可以直接传达到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效的提高了行政效率。由君王任命大臣管理地方,可以避免宗室对官职的垄断,减少公室仗着封邑威胁政府的情况发生。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9)

【商鞅变法】

正是在军功爵制的激励下,自商鞅推行变法到秦始皇登基,秦国与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共作战65次,其中获全胜58次。(数据出自粟劲《秦律通论》)

▶经济上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首次出现了“统一”、“重农”的概念,在战国中后期,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原本周朝时期推行的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失去河西之地后,加上连年征战,秦国再受限于旧的生产关系,秦国百姓陷入了耕地少、人民穷的困局

商鞅为了促使百姓能够积极耕作,富民富国,他不光许下了耕作增产、开垦荒地有奖的承诺,还答应百姓们表现好的可以免除赋税。

战国时期绝大多数平民都靠着耕作为生,这就是他们生存的基础,以前耕作,自己受益少不说,还要面临各种高昂的赋税。如今,商鞅承认百姓对土地的私有权,还拿出奖励奖赏他们工作,两相对比,百姓们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反观六国,统治者对于底层农民阶层的重视度并不高。

▶文化上

商鞅移风易俗后的秦国面貌焕然一新,一改六国曾经以为的野蛮落后局面,荀子曾这样评价秦国:入境, 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 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荀子·强国》

商鞅的变法效果显著,改变了秦国私斗严重的局面,他纠正秦国的陋习,改善秦人的精神面貌,对于推动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做出了杰出贡献。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内容(战国时其它六国的改革失误在何处)(10)

【秦始皇剧照】

脑洞君说

变法图强并非易事,每个国家、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如果照本宣科,只会导致政令不合国情,难以产生效果。比如楚国变法,是为了应对三晋的军事威胁,它需要增强的是军事力量,在此时将申不害“术法并行”的变法策略应用到楚国后,这套方法对于改变楚国正面战场局势不利的状况一点作用也没有。

李悝变法涉及的面很广,他的策略也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借鉴,但可惜魏国宗室权力根深蒂固,李悝的变法并没有真正改变魏国贵族把持朝政的政治局面,以致于后来诸如白起、商鞅、张仪这样的顶尖人才都被魏国权臣排挤出国。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侧重点在于加强军事建设和打破楚国宗室垄断官职的局面,但他动摇了贵族的利益,受到了贵族的打杀,变法也随着他的死亡最终以失败收场。

申不害帮助韩王加强君主集权的做法,受限于君王的能力,这种变法并没有真正起到让韩国在战国七雄的斗争中走向强盛的目的。

邹忌和燕昭王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们的变法为人才提供了一展所学的机会,齐国和燕国的做法短时间内解决了“人才”稀缺的问题,放到长远来看邹忌打压田忌、燕惠王逼走乐毅的时候,又表明他们的变法浮于表面,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确实在军事领域提高了赵国的实力,但七雄争霸并不单单只考验军事实力。

故而,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的变法各有侧重,它们所针对的都是各国当前的问题所在

在战国七雄的变法中,李悝和商鞅都意识到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和依靠血缘继承爵位的“世卿世禄制”,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于是,政治上他们在贵族爵位上向平民敞开了大门,经济上他们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且鼓励民众从事农耕

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李悝的变法没有彻底贯彻落实,唯有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及之后历代秦王的严格执行,加上商鞅实施变法的时候有前人的经验参考,因此,商鞅变法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超过了其它六国的改革。

正是由于秦国君王的大力推广和商鞅变法本身内容足够全面,所以,商鞅变法才能在其它六国也变法的情况下,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史记》

【2】《资治通鉴》

【3】《战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