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这个词,在人的一生中是要遇到很多次的,每一次的选择都要影响后面的路途如何去行走,所以在选择上必须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这样才能抉择出正确的方向,韩信是汉初比较夺目的将军,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从他开始选择项羽到赐封王位,他也做过很多次的选择,然而他的生命又是短暂的,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和错误的选择,而被吕雉在长乐宫夺去了闪耀的生命。他为何不听蒯通之言“鼎足而三”呢?

韩信攻下齐国72城的原因(韩信攻下齐国72城)(1)

韩信

一、追随刘邦,封爵王位

庞大的秦帝国在民生凋零、农民起义中轰然倒塌,秦朝的灭亡,使得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之争”。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为刘邦的大汉王朝攻下了齐国72城,面对自己的功绩他强迫刘邦封自己为楚王,而成为刘、项之外的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韩信攻下齐国72城的原因(韩信攻下齐国72城)(2)

韩信

二、忠言逆耳,错失良机

对韩信来说,这个时候是千载难逢的造反时机,因为当时的形势,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敢得罪韩信。韩信有个谋士叫蒯通,齐国的72座城池全部打下来很多是出自蒯通的主意。蒯通一共劝说过三次韩信,告诉他世上没有永恒的友谊,越王勾践和范蠡、文种的关系那么好,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你韩信如今和汉王的关系能够超越他们的关系吗?这种关系靠得住吗?你应该三分天下而王之。

韩信攻下齐国72城的原因(韩信攻下齐国72城)(3)

韩信

三、被困于情,顾念过往

中国古代的文化有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了吃的东西便等于给我生命,正如“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韩信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呢?坐了人家的车子,那便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便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做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吃了人家的东西,便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韩信确实是说到做到,对待漂母便可以看出了。

韩信攻下齐国72城的原因(韩信攻下齐国72城)(4)

韩信

四、忠言逆耳,心存感激

忠言逆耳,这几乎是中国历史人物的通病。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韩信为什么会不听 蒯通之言呢?其实韩信是早年挨过饿、受过冻,是曾经没饭吃没衣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的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的,自然便不会听信蒯通之言。

韩信攻下齐国72城的原因(韩信攻下齐国72城)(5)

韩信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面对蒯通的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他的优柔寡断是他丧失了良机,他在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心耿耿,却在不能谋反的时候涉嫌谋反,都是选择出现了问题,“选择大于努力”,韩信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有选择机会的时候,如果自己不选择正确的道路,那么便会有别人替你选择,而替你选择的人未必是高尚的动机。正如吕雉便帮韩信做了选择,将韩信的生命抹灭在长乐宫。

各位看官,大家如有异议,请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