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虎虎生威赞语(虎年话虎虎君纵横典故)(1)

清 阿尔粺《松间卧虎图》局部图

老虎,百兽之君。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先民以老虎表达不同的心声,演绎为固定成语,其中既有先人对生命的慈爱与认知,先贤的威武和勇猛,也有处理兵事的机警。虎君演绎的正反两派,在历史上深入人心。

虎守杏林

中国古时“虎守杏林”有多个版本,有三国版,也有唐朝版,版本不同,故事的主人公也不同。我们要介绍的是三国版。

三国时期,有一位道医名为董奉,字君异。他居住在山里,时常为人治病,从不收取财物,只要求他们栽种五棵杏树。重病患者痊愈后,要栽种五棵杏树,痊愈的轻病者就栽一棵。如此数年,痊愈的病人种下了十万多棵杏树,树木葱郁,成为杏林。山中的飞禽走兽,也集体迁到杏林栖居。当杏果成熟后,董奉就在林中盖了一间草仓,里面放了一个箪瓢。他告诉众人,想要买杏,就放一箪谷到仓中,自行去摘一箪杏。

如果有人少放了谷米,而多拿了杏果,就会有三四只猛虎冲出杏林,追敢欺瞒者。拿杏者惊恐逃命,手中的杏子都掉在地上,等他跑到家里看,拿回来的杏子和自己带去的谷米一样多。有猛虎看守杏林,买杏的人自守其心,不敢再行欺骗。

董奉将所得到的谷粮,赈救贫穷百姓,或供给旅行的客人。董奉每年都派发出三千多斛谷米,但仍会剩下很多。这就是三国版“虎守杏林”的来历。因为这则历史典故,人们以“杏林”称颂中医。

为虎作伥

中国古人对生命的认知别开生面,能够看到人去世后的景象。先民对生命的探索,也溶到一些成语中,“为虎作伥”就是其中之一。

在宋朝官修著作《太平广记》、明朝医典《本草纲目》以及民间故事中,都有这样的说法“人死于虎,则为伥鬼,导虎而行”,那些被虎吃掉的人会成为伥鬼,也就是老虎的仆役。老虎出行前,先派出伥鬼前行诱人。于是文化演绎中出现了“为虎作伥”的成语,含义也演变为比喻给坏人作帮凶。

暴虎冯河

老虎是力量威猛的象征,其勇猛被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只有勇而无谋,鲁莽行事,孔子也不会与其为伍。

“暴虎冯河”出自《论语‧述而》。有一回,子路问孔子:“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会和谁一起共事呢?”孔子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暴虎,明知道与虎搏斗要靠武械,却为了展现自己的勇猛,而不使用任何武器,空手与猛虎搏斗。冯河,明知道渡河须要乘坐舟船,但为了展示自身的勇敢,而徒步过河,不乘舟船。“暴虎冯河”到死都不会后悔的人,孔子不会和这样的人一起共事。他要找的人,一定是能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

“暴虎冯虎”在先秦时代即已流行,比喻人们做事有勇无谋,明知道危险还要鲁莽去做。

虎豹守阍

老虎威猛,让其看守大门,凡人绝对不敢擅自造次。民间传说,天界有九扇大门,由神虎神豹看守。犹如屈原《楚辞‧招魂》所说:“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王逸《楚辞章句》:“言天门凡有九重,使神虎豹执其关闭,主啄啮天下欲上之人而杀之也。”达不到上天标准的人,妄想上天,神虎神豹会咬噬痴心妄想的人。

随着文化演变,虎豹守阍被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宋朝宋祁的《反骚》诗曰: “谓门有九关,虎豹代守阍。砥舌饥涎流,触之辄害人。”宋祁诗文以虎豹比喻残暴之人;守阍,看守大门,门禁森严。虎豹守阍,比喻朝廷中奸臣挡道,祸国殃民。

看过这些历史典故,“百兽之王”老虎在文化的舞台上,演绎了正反两面的文化意涵,其中有先民对生命的守护,对另外空间生命存在形式的探索,也蕴含着先贤的智慧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