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314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今天是腊八节,各位读者喝腊八粥了吗?老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天一过,过年的气氛就逐渐浓厚起来了。

值此深冬时节,我们来赏“梅”,聊聊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此曲与东晋的将军桓伊关系密切。我们曾聊到过,桓伊与书法家王徽之有一段音乐交往,桓伊给王徽之吹奏的便是《梅花三弄》(具体的故事见琴人王徽之)。本篇我们先说说桓伊其人。

桓伊是谯国(今属安徽)人,出身于大家族桓氏。他的本职是军人,在军队中参谋军事,很有军事才能。后来升至大司马将军,担任淮南地区的地方官。在淝水之战中,桓伊与谢玄等人打配合,取得胜利,因为战功获得提拔,掌握江州的军政大权。(克复神州 | 谢玄(下))

根据史籍记载,桓伊性格谦和,即便因战功而升为高官,也一直保持这样的性格,因此他没有在政途上受到大的挫折,最后死在岗位上。

桓伊除了军事上战功赫赫,他作为地方官,在政治治理上也很得当。他为人宽和,所以治理地方,也以宽和、抚恤为主。减少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行政人员,从而减少财政支出,以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并救济穷困的百姓,改善百姓生活。

梅花三弄撩心弦(桓伊与梅花三弄)(1)

明·仇英-松溪横笛图(局部)

《晋书》里桓伊的传记记载,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他的音乐素养是东晋第一的。他有一支笛子,是东汉大琴家、文学家蔡邕(yōng)的笛子,叫“柯亭笛”,此笛桓伊很喜欢,常常吹奏它。

东晋干宝所写的神怪故事集《搜神记》记录了“柯亭笛”的来历。蔡邕有次到会稽的柯亭,发现架着屋顶的材料是竹子做的,蔡邕仰头观察认为是好竹子,取来做笛,声音嘹亮。另一个说法是蔡邕取会稽的高迁亭,取那里的竹子做笛子。

作为东晋音乐第一人,桓伊还擅长弹筝、唱歌,《晋书》记载有桓伊“高歌进谏”的故事。桓伊和谢安是音乐上的知音,《世说新语》记载说,桓伊每当听到好的歌声,便赞叹不已,谢安评价桓伊是“一往有深情”。这样的知音,使得桓伊还利用音乐替谢安打抱不平。

我们之前讲谢玄的时候,提到过谢氏家族势力大张,让皇帝心生警惕,对谢安多了戒备。在一次宴会上,皇帝招呼桓伊一起吃吃喝喝。席间,皇帝让桓伊吹一曲笛曲。桓伊顺从地吹了一支笛曲。

然后桓伊放下笛子,跟皇帝说:“我的筝虽然弹得不如笛子吹得好,但也足够作为歌唱的伴奏了。请让我弹筝唱一曲,再找个人来吹笛伴奏。”皇帝欣赏桓伊的音乐,于是让宫廷奏乐者来吹笛。

桓伊又说:“宫廷乐人跟我配合不好,让我的仆人来和我配合。”皇帝觉得桓伊耿直,于是同意他的请求。奴仆为桓伊吹笛伴奏,桓伊唱了一首《怨诗》。

这曲《怨诗》的“怨”,不是女子对于爱情的哀怨,而是写当臣子的哀怨。诗里用西周初年的周公旦的故事举例子,说周公兢兢业业辅助周王,结果被周王怀疑要谋反。大臣们认真工作,却被皇帝猜忌,真是不容易。《晋书》说桓伊这歌唱得“声节慷慨”,将军的歌声,应当如此。

梅花三弄撩心弦(桓伊与梅花三弄)(2)

雪中腊梅(老汪摄)

桓伊所唱的内容,其实是替受到皇帝猜忌的谢安打抱不平。谢安听了这歌,哭了,从座位上起来,拉着桓伊的胡须说,“您真是不凡之人”。

老汪也不太明白为啥要拉着别人胡须表示感谢……但能确定谢安说桓伊“不凡”,是赞扬桓伊不畏皇帝的权威,歌里支持了谢安,也讽刺了皇帝。皇帝也听懂了歌词,当时就感到挺惭愧。

唐代以前,“笛”可以包括今天横吹和竖吹的笛箫,本篇放一曲今人演奏的笛配筝的《梅花三弄》,下篇放箫配筝的《梅花三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