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一下商朝和周朝的相似之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诡异的巧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历史上最神秘的巧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历史上最神秘的巧合(历史上有哪些诡异的巧合)

历史上最神秘的巧合

先谈一下商朝和周朝的相似之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诡异的巧合。

第一个是,他们的始祖都是帝喾的儿子。商朝的始祖叫契(这个字不念qi,此地念xie),周朝的始祖叫弃(这个念qi,号称后稷ji),弃是帝喾第一个配偶姜原的儿子,契是帝喾居次位的妃子简狄的儿子,都是黄帝的玄孙。

第二个是,他们俩都是舜所封。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赐姓子氏;弃因为搞农业搞的好,被封在邰,赐姓姬氏。契传到第十四代就是成汤,建立商朝;弃传到第十五代是姬昌(周文王),第十六代是姬发(周武王),建立周朝。

第三个是,成汤和姬昌都被囚禁过,而且都有惊无险,最终都脱离险境,而后发愤图强,灭掉了前朝。夏桀和商纣这哥俩儿也都曾经后悔过,可是他们都脱离不了历史的怪圈,不是不想杀,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就跟当年李世民想杀姓武的一个道理,杀不掉。

接着说一下秦朝和夏朝。秦朝的祖先是帝颛顼的后代孙,名叫女脩(xiu),生下儿子大业,娶少典部落女子女华,生伯翳,又叫大费,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氏;夏朝的开创者大禹是帝颛顼的孙子,他的父亲叫鲧(gun),他的儿子,注意了,也叫Qi启。

再说一下帝尧和帝舜。帝尧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的另一个儿子挚在位时没治理好,挚的弟弟尧才上位,也就是说尧、挚、弃、契都是帝喾的儿子。帝舜是帝颛顼的第七世孙。

黄帝与嫘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帝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帝喾是玄嚣的孙子,黄帝的曾孙。

他们在位的顺序是黄帝——颛顼——喾——挚——尧——舜——禹,然后是夏——商——周,也就是说上古时代的君主都被黄帝他们家族包圆了。

而且,更诡异的是黄帝以后的君主都是玄嚣和昌意这两个儿子的后代,轮流上位,殊不知黄帝共有25个儿子,没有其他儿子什么事儿,也没有炎帝的后代,这不能不说明黄帝与嫘祖基因的强大。

秦朝的始祖也是颛顼的后代,你为什么没有说秦朝?对了,这个是有争议的。历史上很多人都猜测秦始皇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吕不韦是吕尚姜太公(炎帝的后代)的后代,姜太公辅佐姬昌父子灭商建周,是不是天道轮回?

这里边,我发现,也有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禹是黄帝的第五代孙,舜是黄帝的第九代孙,之间相差了四代人,但是好像舜的岁数还要比禹的岁数要大,就算生儿子有早有晚,但是也不至于差这么多吧。当然,也有这个可能。

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呢!商朝统治554年,历经17世31王,也就是说从契到成汤再到纣王至少历经30世,而灭掉商纣王的周武王姬发是弃的第16世孙,同样是哥俩(契和弃是哥俩)为啥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真是不可深算,不知道哪位大神能帮我解解这道数学题。

很难说是不是当时的记录者和史学家们有意为之?还是本来就是这样?我们也姑且不论。因为太久远,没必要非要弄个所以然出来,就当是这样吧。

————主要参考书目《史记》。

下面说说老刘家。

刘邦,布衣出身,他的祖先是谁?大家都不是很清楚。不过班超曾经研究过,他在《后汉书》里对此进行了推测,得出的结论是,刘邦系尧帝的后代,这个就不深究了,都不可考。

刘邦是布衣出身,巧合的是,刘秀、刘备、刘裕、刘知远这几个开国皇帝的出身都不怎么好,都是从最底层小兵开始干起,然后一步一步登顶,属于艰苦创业型的选手,是屌丝逆袭成功的典型代表。老刘家为我们基层的老百姓树立了好榜样。

刘秀和刘备是刘邦的后代,刘裕是刘邦兄弟的后代,刘知远是冒牌货,其实他姓冒牌的冒,假拖姓刘,建立后汉,他可以不算。帝舜的出身也很低。

说到这里,我们就又发现了一个很诡异的巧合,凡是牛b的人物,他肯定有一个很牛b的先祖。就是说出身真的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祖上是谁?有句成语叫英雄不怕出身低应该就是这个意思。首先你得有英雄的基因,这个是很重要的,不管经历多少世,他的后代肯定有崛起的一天。以后的历史也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说说刘家、曹家、萧家、司马家相互的恩怨情仇。

刘邦、曹参、萧何三人是老乡,曹参和萧何是县里的领导,刘邦相当于现在一个乡的派出所所长,起事造反的时候,曹参和萧何他俩耍了个心眼,怕失败后会株连九族,就推举刘邦做了老大,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还真就不是一般人,天生就是当老大的命,带领大家越做越大,没几年的功夫,就完成了统一霸业。

司马卬本是赵国将军,巨鹿之战随项羽入关,被封为殷王,十八路诸侯之一。后来,刘邦进攻楚地,司马卬兵败被俘,投降了刘邦。但是很快,在彭城之战中他就被楚军所杀,挂了。

建立大汉后,刘邦很自然的当了皇帝,萧何、曹参先后当的丞相,萧规曹随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后来,曹参的后代曹操取代了刘家的天下,司马卬的后代司马懿家族取代了曹家的天下,西晋和东晋又都是被刘家人干掉了,刘渊灭的西晋,他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代,刘邦把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了他,他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巧合的是取代东晋的刘裕(刘邦兄弟的后代)又被萧何的后代萧道成灭掉。

我想他们可能都不是故意为之,天道轮回,苍天饶过谁又护佑谁?

下面,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想或者假设一下?

萧何和曹参本来是刘邦的上司,可是他们却举荐了刘邦做老大,虽有私心却智慧满满,正是他们这种小心谨慎、老谋深算才使得他们俩在以后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终,这个很不容易,更何况他们俩遇到的是两个猛人 狠人——刘邦和吕雉这夫妻俩,可见难度系数那是非常高。

这哥俩确实为刘家的天下,不论是打天下的时候还是坐天下的时候,他们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刘邦心里也很清楚,否则论功行赏时也不会把萧何排第一曹参排第二,建国后还让他俩先后做丞相,跟其他的功臣相比,老刘家对他们两人还是真心不错的。

如果要是问萧何和曹参他们俩,你们对当初作出的决定后不后悔?想不想当皇上?这个不好妄自揣测。他们俩都是文人,贵身,缺乏魄力,用现在的话就是缺乏担当精神,我想老天这样安排,应该是最妥善最完美的,各负其职,各得其所。

当刘家做了400多年的天下后,刘家的人是不是有点不好意思了?还是心生歉意?这个不好说。反正是他们家的天下让曹家和萧家先后取代,这次是反过来,是曹规萧随了。而刘家专灭司马家,倒是没有对他们两个家族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这个是不是也挺诡异的。

隋文帝杨坚自称是弘农杨氏的后代(这个好像有点争议),弘农杨氏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敞开创的,也属于司马家族一系两支。

下面我们谈论谈论李家和朱家的千年恩怨。

李渊父子开创了大唐帝国,李唐的天下被朱温(这个名字要重点记一下呦,有用)所取代,建立了后梁。朱温又被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所取代,建立了后唐。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后来又被李闯王灭掉,建立了大顺政权。到了现代吗,自己可以去联想,往上看。

还有一个也挺有意思。据说朱元璋是南宋灭亡时,陆秀夫带着十万军民跳海后,有一个姓陈的老头抱着个孩子被冲上了岸边,没有死,后来那个孩子(应该是个女孩)有个后代,名字就叫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他就是专门为灭亡蒙古而生的,诛元。建立明朝,历经十六帝,重八就是二八,二八一十六。

下面说一个很奇特的汉字“周”。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凡是出现“周”字,好,O了,分裂的局面即将结束,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基本成形,就差破壳而出了,统一的国家很快形成。西周是一个分封制的奴隶制国家,随着分封诸侯的崛起必然会进入动乱时代。东周看似是一个整体,其实周天子的意义就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我感觉有点儿像现在的美国联邦制,各州的权利很大,虽然稳定性差点儿,但是想要打破原有的基础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春秋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合,这个时期算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分(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期),因为“周”的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出现,秦汉帝国由此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第二个大动乱时期,由于北“周”的出现,接着就是隋唐盛世。五代十国是第三个大动乱时期,后“周”的出现,又让祖国重新统一。至于近代,在此不做评论,不过你可以去想象,一句话,得“周”者得天下。

中间还出现了两个“周”,一个是武周——武则天建立;另一个也是吴周——吴三桂建立。你说她们两个非要起个“周”,它是专门为别人作嫁衣裳的,注定是分裂不了的。历史就是这么任性,没有办法。

2021年9月15日更新一次。

很想说说两宋之间那些不可思议的巧合吧。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赵光义,另一个叫赵廷美。他还有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匡胤被斧声烛影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做了皇帝。赵光义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他的弟弟和两个侄子不明不白的没了,不用猜你都知道是谁干的?从他开始北宋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孙后代。

赵光义做了皇帝后,南唐后主李煜被虏到北方,他不但霸占李煜的老婆,而且极尽侮辱之能事,悲愤交加的一代开山词人写下千古绝唱《虞美人》,后被赵光义毒杀。

1127年,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虏往北方。制造此次事件的主人公是金太宗,一个和赵匡胤长的非常像的人。另一个艺术巨匠宋徽宗赵佶可能也是李煜的轮回转世,都回来祸祸他们来了。来吧,互相伤害,相互侮辱,又来一次。

漏网之鱼赵构,在南京称帝,定都杭州,史称南宋。但是这位先生有次正在办坏事,突然有战时来报,吓出了毛病,从此再没生出儿子(原来有一个夭折了),没办法,他传位给了赵德芳的后代赵眘(shen),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

南宋的第五个皇帝宋理宗是赵德昭的九世孙。至此,赵匡胤那两个冤死的儿子的后代都做了一遍皇帝,算是有了一个交代或者说补偿。

宋恭帝赵㬎(xian)四岁继位,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继位不到两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宋朝是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也算是因果报应。

这次的皇帝和王公大臣又被俘虏押解北上,这一幕同“靖康之耻”何其相似,只不过是金人换成了蒙古人,赵光义的子孙换成了赵匡胤的子孙,真是报应不爽。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陆秀夫、张世杰等又在福建立九岁益王赵昰为端宗,两年后的1278年端宗死后,又立八岁卫王赵昺为帝。翌年,广东厓山,陆秀夫背着赵昺跳海,宋朝彻底灭亡。

被虏到北方的赵㬎,从小在蒙古长大,1289年忽必烈让他去西藏当了僧人,还成为了高僧,为佛教做了不少贡献。1323年,宋恭帝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因为思念故国,犯傻学起了南唐后主李煜,写了一首诗被元朝皇帝发现,大怒,结局和李煜一样,赐死,年53岁。历史就是这么的任性。

总结一下:

第一个关键词:平分秋色!宋朝共历320年,18帝,北宋和南宋各九个皇帝。北宋,除赵匡胤外,从第二代开始成为了赵光义的子孙,传九帝七代。南宋,除赵构外,从第二代开始又成了赵匡胤的子孙,同样是传九帝七代。这哥俩不但是亲哥俩,而且还是同一个属相。历史是不是很公平,就像是早已经安排好了一样,惊掉了我的下巴。

第二个关键词:有始有终!创业时期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兄弟仨一起同甘,是第一代。灭亡时期赵㬎、赵昰、赵昺兄弟仨一起共苦,是最后一代。宋朝始于赵匡胤,终于赵匡胤子孙;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的孤儿寡母,失天下也是因为孤儿寡母,巧合的是都叫恭帝,都是七岁。北宋的开创者是赵匡胤,失于赵光义子孙;南宋开创者是赵光义子孙,终于赵匡胤的子孙。南唐后主被赵光义所灭,徽钦二帝被金所灭;后周被赵匡胤所灭,他的子孙被元所灭。

第三个关键词:北虏南逃。被俘虏的皇帝一路向北,包括李煜,徽钦二帝,赵㬎等。逃跑的皇帝一路向南,包括赵构,赵昰,赵昺。在中国的历史上北方打仗一直都很厉害,经济吗还是南方厉害。这种历史现象很多,是不是也很独特。

第四个关键词:有来有往!李煜被赵光义羞辱,赵佶和赵桓被金国羞辱,赵㬎被蒙古人羞辱。李煜因为写了一首词被宋所杀,赵㬎因为写一首诗被元所杀。前人有多风光,后人就有多悲惨。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

其实以上所有我说的这些,它们之间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中国人也特别喜欢联想。如果想要把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关联在一起,其实很容易,纯为消遣,不必当真,只是巧合,纯属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