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是东北军五虎上将最差的一个?别逗了,郭松龄应该是和冯玉祥一个层次的,只不过他失败了而已,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郭松龄失败的教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郭松龄失败的教训(郭松龄人品能力究竟怎么样)

郭松龄失败的教训

郭松龄是东北军五虎上将最差的一个?别逗了,郭松龄应该是和冯玉祥一个层次的,只不过他失败了而已。

郭松龄、冯玉祥甚至包括吴佩孚,这都是从北洋旧军阀中脱颖而出的新势力,这些人,如果有正确的选择,如果能与时俱进,最差能当一方诸侯,好一点的能入主中央,影响整个中国的局势。

世人对郭松龄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郭松龄反奉失败这一件事上。这种评价,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忠孝仁义叙事规范,其实郭松龄反奉背后,还有深刻的民族大义。

与民族大义相比,张作霖对郭松龄的栽培恩情,只不过是小义。

好比是说,张学良劫持蒋介石逼他抗日,是不讲兄弟情义,是不讲君臣忠诚的行为吗?恰恰相反,张学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坚决反对日寇,是大大的民族英雄。

所以,从人品上去贬低郭松龄,认为他是东北军五虎上将最差的,其实是不合适的。

那么,从能力上看,郭松龄真的比五虎上将其他几个人差吗?

一点都不!

东北军的五虎上将分别是郭松龄、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姜登选。这五个人,主要是张作霖掌握东北之后才归顺的,相对与奉系军阀来说,都是少壮派新势力。这几个人中,韩麟春有智谋,而不拘小节;李景林多才艺而好大话;张宗昌粗鲁放纵无规矩准则;郭松龄机敏狡诈而城府颇深。论人品,大家都喜欢豪爽轻财,和蔼可亲的姜登选。

五虎将中,郭松龄与万人迷姜登选一向关系不好,而姜登选和韩麟春关系较好。李景林和张宗昌各有打算,只有郭松龄最为特立独行,十分厉害。

郭松龄和姜登选交恶,主要是因为直奉战争中姜登选所部陈琛旅不听调遣,差点被郭松龄就地正法。后来郭松龄反奉,曾劝姜登选弃暗投明,姜登选不仅不同意,反而大骂郭松龄叛上谋友之罪,被郭松龄处死放于荒野。没想到郭松龄竟然没被枪死,反而在棺材中闷死了。

五虎上将虽然同属于少壮派,却分为了士官派和陆大派。士官派是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为主体,以杨雨霆为首脑,包含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等人。而陆大派则是以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为主,以郭松龄为首,甚至包含了奉天省长王永江。

士官派作为东北军中的亲日派力量,主张依靠日本支持入主中原,谋求更大发展。而陆大派派政治主张则是“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在当时东北的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的主张明显更加务实,更加符合东北的实际情况。

因为张作霖的信任和支持,士官派在奉系军阀越来越吃香,尤其是杨雨霆当上参谋总长后,总是限制郭松龄张学良所部的经费预算和装备供给。所以,杨雨霆一直都是张学良和郭松龄共同的敌人。更为过分的是,郭松龄战功卓著,原本有资格执掌安徽,没想到杨雨霆不仅自己占了江苏,还把安徽给了自己亲信姜登选。结果,杨雨霆和姜登选很快把江苏和安徽全丢了。郭松龄骂道,杨雨霆这些草包,不仅丢了两个省,还白白断送了3个师。大概那时候,郭松龄就起了反奉的心。

真正让郭松龄反奉的一个契机,则是张作霖打算落实10年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郭松龄听说这件事后。他说,“国家殆危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个人权力,出卖国家。他的这种干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张作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于是,郭松龄和冯玉祥李景林三人联合,双方议定由冯玉祥据西北,直隶、热河归李景林,郭管辖东三省。

可是,毕竟当时日本没有大举入侵中国,郭松龄没有反日的旗号,无法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最终被张学良一句“吃老张的饭,不能打老张家的人”所瓦解。

郭松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道德上也无法过于谴责,至于说最后反奉战争失败,主要原因有三个:

1, 郭松龄坚决回绝了日本人的合作要求,日本人转而支持张作霖。战争的天平一下子就倾斜了。

2, 冯玉祥在获得苏联支持的情况下,还挖了郭松龄墙角,郭松龄后方不稳,自然难以前进。

3, 郭松龄没有获得苏联和国民军的支持,孤军奋战,就连李景林都背叛了他。

所以,郭松龄的失败,绝非个人能力不足,而是对内对外的政治整合不足,更没有明确对苏联和共产党的政策。郭松龄这个人,军事上有才能,但政治上没有远见,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郭松龄在五虎上将中论能力能排第几?当然必须排第一!姜登选和韩麟春是杨雨霆的人,郭松龄自成体系,这俩肯定比不过。至于狗肉将军张宗昌,也是中看不中用的货。李景林更不用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