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清朝皇宫的礼节习俗,则有着浓厚的满族风格。又因满清统治者受到汉文化的感染,所以,进入宫廷的满族民俗礼仪披上了华美的外衣,被赋予了浓厚的封建贵族的色彩。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1)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早在舜、禹时代,肃慎人就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

由于,满人世居东北,且北方的气候四季分明,所以,每逢入冬,满族人民则会停止狩猎捕鱼,闲在家中休息,直到第二年开春才重新投入到生产当中。因此,满族人非常重视春节,正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

因为,满汉旧俗不同,所以,满族年节也有其特殊的风情。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2)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上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

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他们往往会在腊月便开始操劳,用黏米蒸熟做成年糕、粘火烧等点心,再拿一条木棍,将年糕粘在房梁上储备起来。年糕蒸熟后,满族家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第一笼年糕供在祖宗的牌位前,点上三支松香,全家人祭拜祖先,追思故人,随后大快朵颐的享受美味。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3)

腊月十五后,家家户户都要忙着杀年猪,杀好的年猪照例要先用来供奉祖先。满族人在杀年猪时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在宰杀肥猪之前,先将白酒灌进猪的耳朵里,如果,肥猪的耳朵抖动,那么,就代表祖宗已经同意了,这才能动手宰猪。倘若肥猪的耳朵一动不动,就得跪地祈求祖先,直到猪的耳朵开始抖动才能继续宰杀。

杀猪的时候不能用右手持刀,杀好的猪肉上不得有半点杂毛,猪肉处理好后,要先摆在祖宗的牌位前供奉后才可食用。在吃第一顿猪肉时,全家人都会围坐在炉火旁,聚在一起享用。腊月三十这天,满族人还会准备一个正方形的锡斗,里面装满猪的杂碎内脏,用一根长杆撑起,搭在屋檐,让往来的喜鹊乌鸦享用。

当天晚上,他们还要点燃挂在门口的灯笼,直到元宵佳节灯笼都会长明不熄。每逢除夕,除丰盛的年夜饭外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讨个彩头。满清历法中把春节叫做“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与现代人过得元旦不同,一个是农历新年一个是公历新年。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4)

满清皇室沿袭了满族民间的习俗,每进入腊月便会开始着手准备元旦,整个皇宫笼罩在热闹的气氛中,有了一些“年味”。

在《建州纪程图记》中,则记载了努尔哈赤过元旦的情景:这天上午,努尔哈赤召集亲属、手下以及贵宾们来到客厅中,大家都穿着新衣服,围在努尔哈赤身边。元旦宴会开始前,努尔哈赤要先发表一番慷慨陈词,然后,大家举酒祝贺。酒过三巡后,便有宾客站起身来翩翩起舞替大家助兴,努尔哈赤也拿起琵琶,一边弹奏一边跳舞,众人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

从这我们就能看出,在满人未入关前,过春节时往往上下同乐,无长幼上下之分,其乐融融。

皇太极登基后,皇室过春节时已不复当年盛景,众人仍像平时一样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丝毫不敢僭越,不再像努尔哈赤时期一般奔放。除夕一早,文武大臣们在日出前就已来到了大政殿外的广场上,等皇太极起床后便跟着皇帝一起到东门外的萨满庙里进行祭祀活动。祭典结束后,皇太极还得返回清宁宫进行另一项祭神活动。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5)

其实,在当时每家每户都有萨满教的神位,春节这天皇太极进行的第一场祭祀可以视为“国家祭祀”,而回到清宁宫进行的另一场祭祀则是“家庭祭祀”。祭拜的对象通常是萨满教中的部落神以及祖先。家祭结束后,皇太极会回到大政殿上落座,接受群臣三拜九叩。

文武百官的站位与平时别无二致,各大王爷、贝勒站在第一排,他们都是皇亲国戚,地位尊崇。站在第二排的是八旗旗主,按照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的次序分别向皇帝行礼,每个旗主身后还站着隶属于本旗的官员。

当时的满族贵族只需向皇帝行礼便可,但是,蒙古贵族、汉族官员则需在向皇太极行礼的基础上准备一份厚礼,从金银珠宝到绸缎马具应有尽有,这些礼物被摆在旗亭里。众贵族大臣向皇太极行礼后,皇太极会检视这些礼物,随后,命人将礼物收入国库。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6)

每年春节,皇太极还会给官员准备回礼,这些回礼同样也会被放在旗亭中。每逢元旦,大政殿外的广场上就像宝库一样,琳琅满目的珍宝摆了满地,十分奢华。新春朝拜后,皇太极回到内宫稍做休息,贵族们则站在大政殿外等待。

等皇太极再出现在大家面前,便会宣布宴会开始,皇帝和各亲王在大政殿中饮宴,其他官员则坐在殿外的旗亭里。在整场宴会中,只有皇太极是坐在龙椅上的,其他官员都要按照满族习俗自备毛毡坐在地上。

起初的满族皇室在饮食上并没太多讲究,王公贵族们围坐在大政殿中,官员们围坐在旗亭里,每一群人当中都会支起一口铁锅,锅中炖着肉食。根据史料中的记载:皇太极春节宴会中的食物主要是炖野猪、炖鹿肉,非常豪放,大家坐在一起吃得大汗淋漓,好不痛快。

在《满文老档》里有记载:天聪六年,大政殿宴席中总共吃掉了100只大鹅,100坛酒。到了崇德年间,清宫的饮食标准有所提高,当年的春节宴会中共准备了8头野猪、22只鹿、70只狍子、20瓶酸奶酒、80瓶普通酒、24桶茶... ...算起来也吃掉了一百只牲口、一百瓶酒。

但是,种类和质量上已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7)

当时的皇宫中并没有御用的表演艺术家,演出的节目均为赴宴的官员准备或民间艺人自荐进宫表演。清宫中的元旦演出五花八门,从有乐器伴奏的歌舞表演到摔跤杂耍一应俱全。史籍记载,崇德年间曾有高丽人来到皇宫为大家表演节目,在木桩上翻起跟头,赢得一片叫好声。

此外,还有骑木马、唱歌、跳舞、弹三弦、吹箫拉胡琴、扮鬼脸、踢缸、走独绳、吞刀、跳高、扮动物、唱戏、踩独轮,各式各样的表演五花八门。因为,这种演出邀请的都是民间艺人,专业性参差不齐,尽管种类齐全,但是,艺术水平着实不敢恭维。

按照满族传统,当时的艺人只要敢上台表演,就有人拍手叫好,不论演技高低,只要能够烘托皇宫气氛便是好节目。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扮鬼脸这个节目,这是满族民间的传统游戏,艺人带着面具装成猛兽或恶鬼,与扮演猎人的角色互相打斗,非常具有观赏性。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8)

直到百年后嘉庆、道光时期,这项节目仍被保留了下来,不过,名称已被改为“庆隆舞”,猎人的角色也变成了八旗战士。乾隆还为这个节目写了十几首歌词,借此,歌颂祖先们开疆扩土的功绩。

除夕这天老百姓通常在子时吃饺子,皇帝则不然。清朝皇帝子时要在寝宫中祭拜各路正神,直到丑时三刻仪式结束后才会开始吃饺子。

每年腊月二十六,皇宫中的每个宫殿门口都会张贴门神,直到第二年过了正月才会摘下来。挂门神是传统的汉族民俗,早在黄帝时期有两个上古战神,名为神荼、郁垒,这两名战神是亲兄弟,专门负责镇压鬼怪,只要遇见害人的恶鬼便会出手降服,逮住恶鬼将它们喂老虎。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9)

战国时期,家家户户都会用桃木雕刻神荼、郁垒的造像,并将这些木像吊在门边,防止邪祟。唐太宗时期,某次,皇帝梦见有恶鬼侵扰,一连几日都是如此,吓得唐太宗不敢睡觉,为了震慑恶鬼,太宗命秦叔宝、尉迟敬德二人扮做门神,站在寝宫门外,果然这晚一夜无梦。

之后,唐太宗命人画了两副二人的画像,将这两幅画挂在寝宫门口,此后,再没梦到过恶鬼侵扰。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争相效仿,将这两尊门神画像挂在门口辟邪。满族人挂在门口的门神像颇为讲究,并不是直接张贴在大门上,而是将画装裱在铜制画框里,用黄色的绸子镶边。

皇宫大部分地方的门神画都是内务府负责张挂的,内宫则由门神库的太监专门张挂。满清皇宫中自然不会挂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满人张挂的门神主要有四种:分别为金武门神、五谷丰登文门神、福寿双全仙子门神、童子门神,根据门神的不同,寓意也就各不相同。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10)

随着时间推移,门神的种类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出现了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史籍记载:乾隆八年,高宗东巡归来后,在沈阳故宫中张贴了这种门神。从这可以看出,门神在清朝皇宫中至少使用了二百多年,已融入满族文化。

对联则是民间春节习俗中的“重头戏”,汉族同胞都会使用红纸写春联,而满人则会用白纸写春联,与汉族百姓大相径庭。满人入关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逐渐觉得白色并不吉利,在保证满族传统习俗的同时,在白纸春联旁镶上蓝色或红色的边。

关于满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所以满族春节也有其特殊风情)(11)

宫廷的春联有固定格式,做工精良考究,经久耐用,一副春联每年都可以悬挂,春节过后将春联收入库房中,第二年再取出张挂即可。

参考资料:

【《满族文化》、《建州纪程图记》、《满文老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