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4日,立春,交兔。

立春初一,何为岁首?

生肖交叠,何时为始?

四柱天干地支对应数字(天干地支四柱八字)(1)

换岁的时间点,自古即有争论

按照中国传统的甲子六十年轮回纪年方式,每一年都对应一个天干地支,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一众人在兰亭搞雅集,就是东晋穆帝时期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著名的东汉末年三张起义,喊出的口号是“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配合甲乙丙丁,就有了六十种变化,形成了复杂的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由此或可知,生肖的划分,其界线似乎以天干地支的交叠为准比较合适,癸丑、甲子都是这样,即甲子为鼠年,生肖即为鼠;癸丑为牛年,则生肖为牛,一毫也不乱。

实际上,中国曾经使用的历法,有颛顼历、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合称古代“六历”,是汉代明确为夏历后,其他历法不再使用。在目前传统历法中,岁首存在两种划界方式,或按立春为界,或按农历正月初一。

其一是以正月初一日为界限。岁首,作为新年的第一天,实际上也并非一成不变,即使在三代纪年,也都不一样。夏代以正月为岁首,与现今相同,所以如今的农历(阴历)也称“夏历”;商代的岁首则在腊月,祭祀先祖的活动称为“腊祭”;周代的岁首在冬月,即十一月,而秦代更早,在十月。依次相差了一个月时间。

至西汉武帝时代,刘彻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下诏,在全国统一推行太初历,规定以夏历为基准,正月初一日为岁首日。自汉代以下几千年延续不变,即使有朝代对夏历进行过修订,但是岁首日始终不改。

民国以降,新思潮涌动,取消了封建王朝纪年,没有了改元换代,以西元历代替夏历,全国实行公历纪年,但是对于农耕为主的中国,老百姓更适应夏历和二十四节气,因此形成了农历阴历,两套历法在民间并行不悖到今天。所以,正月初一换岁没有什么争议。

四柱天干地支对应数字(天干地支四柱八字)(2)

其二是以立春日为节点。古代以时辰八字记载一个人的生日,比如红楼梦里,贾府大姑娘元妃的八字,就是甲申、丙寅、乙卯、辛巳,四组文字代表了年月日时,又称四柱。四柱的表示全部采用干支,一共八个字,民间所谓“八字”,元妃的生辰可以扩展为,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

比如立春日在2023年2月4日22点58分,这是公历(西元历)标准纪年,换算为夏历是癸卯年正月十四日亥时,时辰八字则是癸卯年、甲寅月、癸巳日、癸亥时。时辰八字和二十四节气,都是传统的太阳历,而传统的夏历,则是太阳历(干支)和太阴历(初一十五)的结合纪年,所以,两者在晋年的确定上就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以上两种争论,按照传统则使用“初一岁首”比较习惯,爆竹声中一岁除,也都是在除夕的时候交叠。至今在老百姓口中,使用的还是源自夏代的历法,比如说今天是正月十四日,明天是元宵节,正月十五。没有人说,今天是癸卯年、甲寅月、癸卯日,说了也没人知道什么含义,还得去查黄历。而官方则直接与国际接轨,使用公历纪年表述,比如明天晚上聚餐,一般说法是2月15日晚上七点某地见,又不会说称正月十五日酉时见面,更没有人把八字四柱作为日常纪年计时方式。

四柱天干地支对应数字(天干地支四柱八字)(3)

生肖团队的最终确定,经历漫长筛选过程

换岁的时间点,其实就是十二地支轮换的时间节点,而生肖动物,不过是附属于十二地支的代表性产物。关于十二地支及其与生肖动物的关联,在古籍中有所记载。

《睡虎地秦简·日书》被认为是生肖在文字记载中的起始,但是在秦简中虽然有完整的十二地支,但只有十一个生肖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免、虫、鹿、马、环、水、老羊、豕。这其中虫是蛇,环即猿猴,水指雉鸡,豕意为家猪。另外多了一个鹿,缺了一条龙,与现今戌字相对应的是“老羊”,而不是狗。

将睡虎地秦简的生肖,与后期出土的海昏《易》简、放马滩秦简、孔家坡汉简对比,可以略窥生肖团队的变化历程,鼠、牛、虎、兔、鸡、猪等动物,在秦代就基本确定为生肖成员,而龙、蛇、马、羊等出现在应该是汉代初期确定的,猴、狗则是最后加入团队的两个动物。

其实在2015年发现的海昏《易》简中,除了竹简上的生肖动物外,还出现了被称为“三十六禽”的动物,比如“豹、鱼、豺、狼、蛟、雁”,还有“螬、鹄、麇、雀”等动物,可以想见,古人在确定十二生肖的最终版本之前,曾经对当时的各类动物进行了反复筛选,可以明确的是,这些动物在古代竹简中的作用,主要还是与风水、占卜、祭祀等等相关。

与现今十二生肖吻合的动物组合,则最早出现在东汉学者王充的《论衡》一书中,其中“物势篇”对十二地支进行了解释,并依次配合了相应的动物,赋予五行属性,提到“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为十一种生肖,缺少了“龙”在《言毒篇》中,“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

据推测,王充书中记述的十二生肖,确定依据是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时间。相比较“八字四柱”出现的宋代,则十二地支的文化基因,早了一千多年。所以,在八字纪年之前,最主流得到依然是干支为基础的夏历。

四柱天干地支对应数字(天干地支四柱八字)(4)

历法的兼收并蓄,是文化传承认可的结果

中国老百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和认可,是任何外来文化冲击和政治环境禁锢所改变不了的,而中国思维的变通和灵活适应,又让它始终生生不息。比如在辛亥革命之后,官方强迫大家使用西元纪年,以公历年一月一日为“元旦”日,但是老百姓并不会因此放弃传统文化,以“元旦”为一月一日,那么农历正月初一则称“春节”,而立春日也在传统节气中被保留使用,三者互不相扰,各尽其用,政府强制令也不能禁绝风俗习惯,至于八字时辰之流,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除了考古使用,只有地摊算命先生中传播了。

事实上,立春岁首说,在两汉时期就有谶纬术数家们提出,一直争论到唐宋朝堂,被古代科学家沈括收录至《梦溪笔谈》给予理论支持。对于立春为岁首的提法,更多感兴趣的是那些崇信风水、测算的术士们,当然这些人,实际上多半都没有什么学问常识,甚至都没有读完幼小初,自学了一点“子平、八字、紫微、斗数”之流,就要出门闯荡江湖,鼓吹所谓“传统文化”。让他解释岁首,可能连太阳历和阴阳历也分不清楚。

比较尴尬的一个问题,即便在《渊海子平·行大运论》中,也认可在中表示正月初一才换年,在关于“神仙难断夜子时”中写道,“如正月初一子时生,上四刻仍作上年十二月。夜子时生下四刻方作正月初一子时推正”。所以,民间换年都在初一,除夕更始很正常。1911年到1912年,之所以转换历法纪年,是出于时代变更的需要,在中国后续的历法中,都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干支纪日这三个要素同时存在,三者相互补充,却从来没有谁主谁从,谁能替代谁的说法。

公历、夏历、农历,你说哪个比较合理?

存在即合理。

四柱天干地支对应数字(天干地支四柱八字)(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