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1)

《茶馆》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2)

1956年,我国推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文艺界繁荣发展。

老舍赶上了时代的顺风车,一写就写出了我国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茶馆》。

《茶馆》有多火?全球多地上演,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经久不衰。

它以北京为背景,讲述了裕泰茶馆在戊戌变法、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惨淡经营,从侧面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底层人民艰难的生活。

全剧的文字并不多,分三幕,写了五十年、七十多个人物。

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3)

话剧《茶馆》剧照

有茶馆老板、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太监、洋人教士、农民、特务、打手、警察、流氓……

人物性格鲜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文字的精练程度简直惊人!

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写《茶馆》呢?

1958年5月,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解释道: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我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便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的确,老舍笔下的芸芸众生,总是无限接近于市井百姓、底层小人物的真实人生。和鲁迅激进的抨击文风相比,老舍更擅长用细腻的手法来描摹,展现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

《茶馆》所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众生百态,轮番登场,道不尽几代人的绝望苍凉。

正出于这样的情怀和成就,老舍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4)

老舍,1899年出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取“庆贺春来”之意。

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5)

老舍

他的父亲是满族的护军,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不幸殉国,留下年仅一岁半的老舍。

老舍跟母亲过着清贫的日子,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直到9岁,在宗月大师的资助下,进了私塾读书。

他在不该承受的年纪,吃尽了生活的百般苦。

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有时中午回到家,掀开锅盖,却没饭吃,他立刻盖上锅盖,一言不发,扭头就走回三里外的学堂继续读书了。

他奋发图强,成绩出众,常常读书到深夜,凭本事考上了不收学费的北京师范学校,并在19岁被任命为一所小学的校长,月薪40块。

老舍很孝顺,拿到工资那一刻,他飞快往家跑,哽咽着对母亲说道:“儿子挣钱了,您可以歇歇了。”

因为在岗位上干得好,老舍的工资慢慢涨到了每月近两百块大洋!

这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十五个铜子就能下顿馆子,有酒有菜。而一块大洋,足足能兑换120个铜子!

老舍,再也不用过那种挨饿受冻的苦日子了。

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6)

25岁时,老舍被邀请远赴英国教学,合同一签就是5年,他对书籍如饥似渴,抽时间读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

每月的工资除了寄回国赡养母亲,剩下的几乎全用来买书了。对老舍来说,口腹之欲没什么吸引力,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满足。

5年后,他足足带了几大箱书回国,又教了几年书后,走上了全职作家的道路。

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7)

其实早在伦敦期间,为了排遣内心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老舍便开始写东西了。

多年来,他不断积累,不断成长,先后写下了《老张的哲学》《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

他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对北京底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十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他说:“我刚一懂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一个写家不该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而把别人踩在脚底下。”

他叫自己 “写家”,而不是作家,他没把自己看得多么高高在上,而是认为写下看到的、经历到的,作品才会有生命。

的确,根植于现实的沃土,老舍的文字才得以如此真实,如此一针见血!

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8)

老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心系家国忧患的老舍变得沉默寡言。

他经常看报、打听消息、反复吟诗。一句“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足可见他内心的冲击。

老舍决定为国家出一份力,便告别妻儿,一个人前往武汉参加抗战。

这一走,就是六年。

抗战结束后,美国邀请老舍和曹禺去美国讲学,回国后,老舍积极投身创作,写下了长篇小说《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给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9)

《茶馆》里有几个重要的人物:

王利发王掌柜贯穿全剧,在普遍保守的旧社会里,主动求新求变,想尽了办法,却依旧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这种悲剧,也是旧中国小人物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清醒善良,见不得民生疾苦,却无力改变社会现实,最终只能绝望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

秦二爷代表戊戌变法后出现的新生民族资本家群体,惨淡经营数十年,却最终死心,悟出一个荒唐的道理:“有钱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老舍和茶馆(茶馆①他在67岁投湖)(10)

话剧《茶馆》剧照

这些性格鲜明、命运各异的人物,在老舍笔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老舍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替的年代,控诉旧社会的忧患与苦难,也歌颂新社会的光明与希望,这些思想反映在他的文字中。

老舍曾说:“一个人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1966年的一个秋日,遭受到不公平迫害的老舍,独自一人走到母亲坟前,坐了一整天,而后走向太平湖,自沉于此。

12年后的1978年,他得到平反,被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至今,老舍所创作的作品,依然在世界各大角落里上演着、流传着。

老舍曾写过一段话:“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

他说,待他死后,愿有人赠他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如今,在老舍的墓碑上,便刻着这句话。

他的确尽责,却并非小卒,他是投入新时代最热情、创作成绩最突出的一位作家,创作水准之高,足令经典永流传。

未来几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的笔触,一起走进这部历经60余年仍长盛不衰的“话剧瑰宝”——《茶馆》。

茶馆的三幕剧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呢?

出现了哪些人物?各自又有怎样不同的命运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