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磨蹭到极致的孩子,绝大多数家长都无法以平常心对待,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十二岁孩子磨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十二岁孩子磨蹭(10岁女儿严重磨蹭)

十二岁孩子磨蹭

面对一个磨蹭到极致的孩子,绝大多数家长都无法以平常心对待。

于是,催他,催他,催他,成了很多家长暴躁的常态。

随着孩子长大,家长越唠叨催促,孩子越厌烦、越是故意和家长对着来。

到最后,不仅孩子没变好,亲子关系还恶化了。

《拖延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段话:

“拖延常常是一个人的独立宣言,一个人试图通过拖延来告诉人们,我是一个拥有自主权的人,我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

今天这位妈妈,就有过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因为催娃,她不仅把自己催进了医院,还在无意中把催促、怒吼和嫌弃,变成了刺向孩子的尖刀。

01

女儿今年5年级,从上学开始,就有一个让我深恶痛绝的坏习惯:磨蹭。

做什么事,都需要我跟在后边催,

催起床,催洗漱,催吃饭,催洗手......

写作业速度慢的让人咬牙切齿,几个字写了擦,擦了写,一张卷子墨迹两个小时不在话下;

期末考试,她连题都没做完。

更让我崩溃的是,把你气得要死,她却一脸无辜。

几乎每天早上,我的怒吼声都会响彻整个楼层。

“跟你说了多少遍,快点,快点,快点,就是不听!眼看着就要迟到了你不知道啊!”

“一根面条你要嚼多少下?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直到最后拖着她上了车,送到学校,一早上的鸡飞狗跳才算告一段落。

可到了晚上,又是新一轮的磨蹭。

这几年,我简直快被她逼吐血了。

为了让孩子不要那么磨蹭,我催过、骂过无数次,可女儿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一个周末,我催女儿赶紧写作业,可她只顾着玩游戏,嘴上答应着,却迟迟不肯开始。

我又像往常一样,边催促,边发火。

可没想到刚生气吼了一嗓子,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疼痛。

不得已去了医院才知道,原来是肋骨骨折了!

女儿被她爸狠狠地教育了一顿,哭得稀里哗啦。

可我知道,她是不会改变的。

在家休养的日子,看着依然故我的女儿,我感到很绝望:

一个为了治孩子磨蹭,硬生生把自己肋骨“催断”了的妈妈,有多可悲?

02

接下来还有初中、高中等着我,先不说我会不会被气出脑梗,关键这么下去,女儿的学习不彻底完了吗?

我开始四处搜索孩子拖延、磨蹭、不爱学的知识,开始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习中,听了我细数女儿的那些“罪状”,老师告诉我:“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狠狠地催他。”

磨蹭,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几乎是每个小孩,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小毛病”。

但是家长越着急,越催促,孩子的问题就越严重。

相反,如果家长不频繁催促,孩子反而会提高行动力。

我感到错愕:“我追在屁股后头催,她都做得这么慢,要是不催,她什么都做不了,不是更麻烦了吗?”

老师说,这恰恰暴露了大多数家长“催孩子”的真实心理。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不会做一件事,也不是不愿意独立完成,

但家长们往往连机会都不给,一看孩子磨蹭,拖沓,就马上“催促 责怪”,硬生生把他们想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的念头给熄灭了。

“快点快点,没有我你作业都写不完。”

“赶快啊,要迟到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墨迹!”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当孩子总是被否定、不被信任他能做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陷入自我认定当中:

“反正我也快不起来,那我就这样吧。”

很显然,这与家长催促的初衷背道而驰。

老师告诉我,“催孩子”还有一个隐性伤害:情绪失控。

每当催孩子快点时,家长的心情往往是急躁、不耐烦、充满愤怒的。

这种暴躁的负面情绪,一方面会让家长口不择言,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

另一方面,也会把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加重他们的拖拉。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经常被吼叫的孩子,大脑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降低控制情绪的能力,甚至提高患抑郁症、焦虑症的概率。

孩子在被父母催促和训斥时,哪怕外表慢吞吞,但内心已经伤痕累累。

听了老师的分析,我对“催孩子”的可怕程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换位思考一下,在这些密集催促的言语中,大人尚且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孩子又会遭受怎样的伤害?

“那面对孩子磨蹭,我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吗?”

老师告诉我,行动力强的孩子不是催出来的,也不是吼出来的。

与其气急攻心的催促,不如记住这3个养育原则。

03

1、帮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很多时候,孩子的“磨蹭”,其实是成长上的“慢”。

他们的认知还不能明确理解,妈妈说的“20分钟后”具体有多久。

所以,很多孩子还没来得及对时间形成清晰的概念,就已经被家长贴上了“拖拉”的标签,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家长对于这个标签的不断强化,孩子果然就越来越磨蹭。

孩子是需要时间发育的,也需要时间学习。

尤其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带领他们拥有时间概念。

用闹钟、手表等工具把时间“视觉化”,让孩子建立起几小时、几分钟的概念。

2、给孩子布置简单、清楚的任务

因为孩子的理解力还没那么完善,当家长在焦虑的语气中,发出一连串的指令,

比如,“洗漱、吃饭、收拾书包、穿鞋、赶紧出门”时,

孩子的第一反应,做不到“我要快点”,而是我该先做哪个?

这样,当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就不用咬牙切齿地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不断重复“快点快点”,

而是用“还有十分钟就出发”,这样的表达更精准,也更理性。

当孩子学习拖拉、做事磨蹭的时候,明确告诉他们后果:

“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穿好衣服鞋子,你就不能出门玩了”。

日常多和孩子进行时间上的约定,并严格执行。

时间久了,孩子知道自己磨蹭会带来惩罚的后果,心里就会绷紧一根弦,主动提醒自己加快速度了。

3、适当让孩子体会一下磨蹭产生的自然后果

在生活中,往往是这样的场景:

孩子不紧不慢,大人急得冒烟。

这就等于,家长替孩子避免了磨蹭可能造成的惩罚,

更像是一个负责的监工,让孩子变得“有恃无恐”。

“反正有家长催,我怕什么。”

所以,与其每天都用催促来帮孩子逃避磨蹭的结果,不如让孩子自己体会下,磨蹭所产生的自然后果。

比如,让他上学迟到几次,当他在同学的注视下走入教室,体会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

加上被老师批评,自然就会明白,自己早上应该提高速度。

比如,晚上他磨蹭不写作业,要么就让他不管多晚,哪怕凌晨一二点也要写完,

要么就让他第二天带着没完成的作业去学校,几次下来,被批评、被惩罚,孩子自然也会得出要抓紧的结论。

带着新学到的教育理论,我开始重新审视女儿,这个在我心中磨蹭到极致的孩子。

我渐渐发现,女儿的磨蹭,其实更像是跟我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

她并不激烈反抗,只是通过消极应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种“你越催我,我越不想做”的心态形成了习惯,女儿也丧失了生活与学习的主动性。

最终,就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现在,我一改过去的催促,暴躁,而是静静地观察,等待,允许孩子慢下来,我给出了最大的包容和耐心。

也恰恰是这份从容等候的心境,方式方法的运用,我感受到了教育孩子的智慧。

女儿发现我不再说教催促后,一时间有些不太适应。

我给她买了一块电话手表,告诉她每天自己看时间,根据时间安排自己的事。

“妈妈会叫你起床,但不会催你出门上学,催你早点完成作业。”

果然,周一早上,女儿慢吞吞地洗漱、吃饭,而我就静静地等在旁边,不催,不问。

快8点了还没出门,女儿一看时间,急得快哭出来了,一边喊着要迟到了,一边手忙脚乱地穿鞋。

那天到学校门口时,操场空荡荡的,只有女儿焦急奔跑的小小身影。

但从那之后,女儿早上的磨蹭时间大大减少,因为她知道,她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我,也告别了数年的清晨高血压,可以用放松的心情来面对一天了。

一个好的改变,会诱发另一个好的改变,晚上写作业也是一样,

要么,就是咬牙做完,不能睡觉;

要么,就是作业没完成,第二天被老师当众批评。

当女儿亲自经历了几次磨蹭但没人催促,写作业到凌晨一点时,

她就明白,又困又累是自己造成的,哭也解决不了问题。

渐渐地,女儿磨蹭的毛病大为改善,大部分时间,她自己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需要我操心上火了。

我很庆幸,自己学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够放下焦虑,把主动权和掌控权交还给孩子,让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因此,也推荐家长们和我一起参加“唤醒孩子成长内驱力”父母课程,仅需9.9,一杯奶茶钱,点击下方卡片即可报名~

身为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持续成长,不催,不吼,不伤害。

我们一起加油,共勉~

欢迎大家关注我@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我将持续分享孩子的教育成长故事和干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