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跟着贾母去东边宁府赏梅花,倦怠欲困睡,秦可卿引宝玉到上房内间休息。刚踏进门槛,“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惹得宝玉扭头就走。书中没有交待画的作者,但是,有人通过毛奇龄词《虞美人·为刘比部题天禄阁燃藜图》断言,“燃藜图”为毛奇龄的朋友刘比部所画,且“就是《红楼梦》提到的这幅燃藜图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刘比部即为宝应人刘中柱也。

清人画伯夷饿死首阳山 刘比部画燃藜图(1)

“燃藜图”画的是西汉时期刘向苦读的故事,说刘向校书天禄阁,蜡烛耗尽而不歇,有黄衣神仙太乙之精,执杖藜至,吹杖头出火光为其照明。故,富贵人家多喜欢在居室内悬挂这种劝人读书的“燃藜图”,如今人喜欢悬挂“厚德载物”“宁静致远”类似。

清人画伯夷饿死首阳山 刘比部画燃藜图(2)

我们暂且不去考证曹雪芹安排这一段故事情节的目的所在,隐喻何为,单就这幅“燃藜图”的作者如果真是宝应人刘中柱,倒不失为一新的发现。

毛奇龄(1623—1716年),字大可,号秋晴。萧山城厢镇人(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后寻假辞归,专心著述。

刘中柱(1641—1708年),字砥澜,号雨峰。宝应人。由廪贡生官临淮县(今属安徽省凤阳县)教谕,迁国子监学正,历擢兵部主事、户部郎中,出任真定知府。

毛奇龄与刘中柱同朝为官,常有诗词唱和。刘宝楠《清芬集》录有《送毛大可检讨假归》诗,正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刘中柱在毛奇龄因双膝伤病,乞假归隐杭州的时候所写,诗云:“玉河桥畔柳疎疎,最是离情不自如。同调十年怀旧雨,归装一束只残书。灯红酒绿围炉后,花落莺啼拨棹初。回首上林人衮衮,马头尘起拂金鱼。”

当然,毛奇龄也有写给刘中柱的诗,《寄酬刘中柱原韵》就是其中一首,诗曰:“不作平原客,长思邺下才。拟观沧海去,还向白田来。酒旆摇红露,衣车蔽绿苔。秋风归棹近,就汝一登台。”

然而,刘中柱“工诗、古文辞”,并未有书画见长,官阶中也从未有过刑部比部任职经历。那么,画“燃藜图”的刘比部又会是谁呢?

其实,毛奇龄还为刘比部的另一幅画——“天台采药图”题过诗,即《虞美人 其六 题天台采药图,为淮安刘六皆比部》。

还有,康熙九年,汪懋麟为刘六皆的“抱琴采兰图”题过一首《减字木兰花·题刘六皆抱琴采兰图》。另,苏州老名士尤侗,为刘六皆的“桃源图”也题过一首《浪淘沙 其五 题刘六皆桃源图》。

汪懋麟(1639年—1688年),字季甪,号蛟门,又号十二砚斋主人,晚号觉堂。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尤侗(1618年-1704年),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人(今江苏省苏州市)。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被康熙誉为“老名士”。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

以上可见,会画画的刘比部,不是宝应人刘中柱,而是淮安人刘六皆。

刘谦吉(1623—1709年),字訒庵,一字六皆,号雪作老人。山阳人(今属江苏淮安)。康熙三年进士,初官中书,为抚远大将军幕下,后入补刑部主事,出任思南府知府(今贵州省同仁市安化县),举山东提学佥事,期满后告老还乡,在淮安城外河下镇筑“一篑园”。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南巡至淮安山阳,八十一岁的刘谦吉于淮上迎銮,康熙书“雪作须眉”四字赐之,遂号“雪作老人”。

毛奇龄与刘中柱、刘谦吉的友谊起始于康熙十七年(1678)博学鸿词科后,时入选者皆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等人与刘中柱、刘谦吉亦成文友。

康熙二十四年,两江总督于成龙与兵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为河道事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乔莱率淮、扬两属官于京师者十一人,列名呈奏《束水注海四不可议》,其中就有编修李铠(公凯,山阳)、给事刘国黼(后庵,宝应)、员外刘谦吉(六皆,山阳)、学正刘中柱(雨峰,宝应)等人。刘六皆、刘雨峰皆位列其中。

比部,明清时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历史上刘姓比部者不乏其人,故,梅尧臣《送刘比部》、王世贞《送刘比部恤刑云贵》、卢龙云《送刘比部入贺千秋便道归霸州兼寄怀诸旧游》、欧大任《留别刘比部仲恭二首》等,康熙朝之前各种有关“刘比部”的诗,当另有所指,与淮安刘六皆比部无关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