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宋史荟”微信公众号。

《宋史研究论丛》第31辑

《宋史研究论丛》第31辑近日将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目录及摘要以供读者参考,一切内容以成书为准,详细内容请查阅原书。

宋朝的文学和名人故事(宋史研究论丛第31辑目录及摘要202212-40)(1)

宋朝的文学和名人故事(宋史研究论丛第31辑目录及摘要202212-40)(2)

宋朝的文学和名人故事(宋史研究论丛第31辑目录及摘要202212-40)(3)

宋朝的文学和名人故事(宋史研究论丛第31辑目录及摘要202212-40)(4)

宋朝的文学和名人故事(宋史研究论丛第31辑目录及摘要202212-40)(5)

宋朝的文学和名人故事(宋史研究论丛第31辑目录及摘要202212-40)(6)

宋朝的文学和名人故事(宋史研究论丛第31辑目录及摘要202212-40)(7)

· 宋代政治史研究 ·

唐宋时期起居注的变迁——以皇权渗透为研究视角 / 郑鹏

摘 要:在皇权渗透下,唐宋时期的起居注发生了一系列重要衍变。首先,唐初史官构建的“君不观史”传统被打破,宋初形成进御制度,起居注成为皇帝的审查对象。其次,先秦至唐代的史官大多以“君举必书”为最高原则,宋初由于“君不观史”传统的破坏及政府对国史的政治高压,“国恶不书”成为起居官书写的潜在规则。最后,在皇权压制下,起居官侍立地点距离皇帝越来越远,直至无法观察、 记录皇帝言行。唐宋时期的起居注虽然在制度建设上已臻完善,造册数量也达到巅峰,但如果从皇权渗透的角度重审,可以发现起居注在繁华表象的背后,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几近沦为一项政治任务。

宋太祖霸府僚佐与宋初的政治格局 / 闻轩轩

摘 要:从文献记载来看,宋太祖霸府僚佐分为方镇使府文职僚佐、武职军将和禁军帐下亲卫三部分,他们在宋太祖代周建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桥兵变后,宋太祖的霸府僚佐依其出身情况的差别,沿着不同的迁转轨迹任职。其中,禁军帐下亲卫在北宋建立后继续留在禁军系统,并逐渐升任禁军殿前司的中高级指挥阶层;而其使府文职僚佐和武职军将则在赵普拜相后主导了宋廷中枢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和准中枢机构三司,由此使宋太祖朝政治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侧近政治色彩。

北宋重要经筵官对皇帝的影响 / 魏彦红 王文书

摘 要:经筵在北宋制度化,北宋皇帝非常重视利用经筵提升自己的经史修养及治国能力。重要的经筵官对北宋皇帝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孙奭不仅对真宗的言行尤其是其治国意识与方略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时为太子的仁宗和执政时的仁宗的影响更大。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蕴含的各种理念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英宗;他利用经筵阐述其反变法思想以影响神宗皇帝;以其政治和学术影响力促成“元祐更化”,对哲宗产生影响。王安石在经筵上向神宗阐述变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不断 鼓舞神宗变法的斗志。程颐重视利用经筵以辅养哲宗圣德,其严厉态度、道德灌输、以身作则对于身心成长期的哲宗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程颐使经筵理论系统化,促进了经筵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南宋理学在经筵中的主导地 位奠定了基础。范祖禹强调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引导少年哲宗健康成长,勤于督学,重帝师之选;对“乳母事件”的过多干涉影响了哲宗的心态,为绍圣悲剧埋下了伏笔;范祖禹《帝学》对完善经筵内容做出了贡献并鼓励了皇帝学习的积极性。

北宋后期都、副总管边防统兵权力的演变—以政局变迁和边防危机为视角 / 王战扬

摘 要:宋神宗改革时期,武将副总管在文臣经略安抚使不在帅府的危急时刻可以全权节制兵马,与以往相比其统兵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元祐时期,调整了将兵法,并罢免了一批变法派安置的统兵官,但是随着边防危机的加剧,朝廷下诏都、副总管共同商议军政,无疑扩大了武将副总管的军事决策和统兵权力。绍述时 期恢复将兵法,调整元祐时期的人事部署,武将副总管的权力进一步上升,可直接节制诸将。宋徽宗时期置四辅郡以后,武将副总管的统兵权力呈逐步加强的趋势。金兵攻陷太原以后,文臣经略安抚使统兵体制崩溃,钦宗建置四道都总管,仍由文臣任之,且其设置范围也逐步扩大,但与北宋前期武将都部署的统兵体制大为不同。北宋后期宋廷重振武功的诸多举措,并未能挽救其王朝的灭亡。

从南宋初期检详任官看枢属向宰属的融合趋势 / 于士倬

摘 要:南宋初期,枢密院即重新设置检详为属官,后该职稳定设立,与编修等官共掌枢密院机密文字。检详与中书门下检正、都省郎官,在设置不久后,其人事关系和事权职能就出现了衔接和交叉的现象,成为相权集中背景下宰属、枢属体系融合的一个标志。以高宗、孝宗两朝检详任职作为考察对象,揆之史料,可以认为,至孝宗后期,宰属与枢属在人事机制上的互通融合已经基本完成。

举官自代与南宋士人关系—以周必大的七次举官自代为中心 / 陈 曦 吴 昊

摘 要:宋代的举官自代是一项沿袭唐制而来的特殊荐举制度。宋初,举官自代呈现出“咸平四年之制”和“特诏举自代”两种形态,其后多以前者为主。南宋周必大于乾道七年(1171 年)至淳熙六年(1179 年)七次举官自代,七封举状揭示了在同宗、同乡、同年、同僚、学术同好、政治“同盟”等关系之外,被举者的家学家风、道德品行和为官政绩等因素也融入士人交谊中,成为荐举理由。由于被举人很少凭借举官自代迁官,该制度的功利性远较其他能带来改官的荐举制度为弱。通过考察这一功利性淡薄的制度,一种既包容甚至跨越学术与政治分歧,又掺杂着 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等因素的多面向南宋士人关系得以展现。

论南宋孝宗朝内禅书写与话语空间 / 张 婧

摘 要:内禅是南宋孝宗朝的主流政治话题,文人士大夫围绕内禅展开言说和书写,建构起该时期的内禅理论,并将孝宗朝内禅确立为实现该理论的理想典型。在内禅理论的基础上,出于不同的功能需求,文学创作中的内禅话语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样貌,体现出功用性考量对于政治话语运用的影响。内禅话语建构与运用中的群体书写、“故事”回溯及道德维护现象,体现出时局导向与话语空间的复杂关系。

成本管控与宋代行政官员的贪腐问题 / 王晓龙 黄昌付

摘 要:宋代统治者采取“重文抑武”的统治策略,倡导机构之间互相制衡, 导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人员数量急剧膨胀。同时,给予官员较为优厚的俸禄待遇和公务经费,导致国家行政经费支出浩大。此外,由于更加庞大的军费支出,整体财政逐渐入不敷出。为了扭转困难局面,宋代统治者试图通过省并州县和行政机构数量、裁汰冗官、压缩额外支出、缩减官员俸禄实际收入等举措来控制行政成本。但是宋代各级官员俸禄待遇差别过大,加之基层官员俸禄被克扣、发放不时,特别是官场自上而下追求奢侈享乐之风的盛行,导致官吏贪赃腐败日益严重,各项成本管控举措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惩贪不严成为宋廷优待士大夫付出的巨大代价。

· 宋代经济与社会史研究 ·

北宋治河物料筹集政策研究 / 王琳珂

摘 要:北宋治理黄河物料筹集政策的变化,以央地关系、官民关系与人地关 系的调整为核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宋太祖、太宗朝物料筹集政策较为单一,以改进官民关系为主,表现为督民树艺与官买修河竹;自宋真宗朝政策呈现多元化趋势,继续对央地关系与官民关系加以修正,形成以三门白波发运司搬运与沿河地 区采斫为主的物料筹集制度,出现“秋税折纳”“募民纳”“进纳”等政策;宋神宗朝以来治河物料筹集政策出现转变,表现形式为都水监出钱、转运司定额认购,该模式合理地解决了以前政策中出现的诸多矛盾。

宋金时期河北地区的物资转输—以行政区划为视角 / 张 勇 卢子蒙

摘 要:以物资转输为线索,结合行政区划,形成物资转输地理。北宋时期河 北地区各州军依据在物资转输过程中运路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四个物资转输区域,从京师运出的粮食物资经过安利区和大名府区送抵沿边区和真定区。河北被金占领后成为物资输出地区,依据运路不同形成了遂州区、御河区、滹沱河区和漳河区这四个物资转输区域,四大区域物资转输路径虽不一致,但目的地却是相同的, 分别转输通州,以供给中都。河北地区物资转输地理的变化受当时战争、区位的变动诸因素影响。

宋代水利工程碑记述论 / 王 俊

摘 要:宋代水利工程碑记是宋代水利石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见存的碑记有 131 篇,是研究宋代水利事业的宝贵资料。碑记与水利工程 活动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协同性,在时间维度上,集中于北宋中期与南宋中期,尤以仁宗、神宗、孝宗、宁宗四朝最多;在空间维度上,两浙路是水利工程碑记的主要分布区域,远超其他地区。碑记内容丰富且详细,普遍以程式化书写形式对水利建 设情况具载始终。碑记撰者大多限于具有科第功名的各级官员,以地方官员居多,不乏文学名家和理学大家,其作记方式一般为自我作记、为家乡记、为友人记。水利工程碑记所包含的史料信息不仅可以弥补史书之不足,更对宋代水利史、宋代士人为政理念研究有着多维重要价值。

覆师之痛—论疾病对北宋熙宁战争的影响

/ 赵瑶杰

摘 要:熙宁末年,在北宋与交趾的交战中,宋军病亡者高达十余万,是战斗 性减员的十几倍,患病人数之多、病亡状况之惨烈,实为罕见。本文针对相关研究 的不足,将战争置于社会历史变迁的情境中,以疾病为切入点,探寻宋军患病的具 体诱因;同时,从军队战斗力、战争进程、北宋与交趾疆界的划分及北宋政府对交 趾态度等方面考察疾病造成的影响,以期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此次战争,或许可为 当前边疆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 宋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 ·

宋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兼论契丹与宋对等外交的开展 / 杨永亮 于 海

摘 要: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在长期与中原社会的接触中,逐渐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比如他们需要金属、绢布和茶叶,于是在经济生活上他们不得不与中原社会发生联系,为了获取必要的物资,南下劫掠就成为游牧民族一项重要的军事经济活动。在与中原社会的这种军事经济活动中,他们加深了对中原文明的理解,也逐 渐学会了对中原文明进行评价,还进一步反思中原文明的优缺点,凡此种种都显示了近世游牧民族意识的觉醒

军事对抗与信息沟通——禹藏族与宋夏兰州争夺战的展开 / 岳凯峰

摘 要:禹藏族世居的西市城地理位置优越,农牧业发达,商业繁荣,禹藏族借此得以兴起,成为兰州吐蕃大族。唃厮啰长子瞎毡迁居龛谷后,与宋往来密切, 受到侵逼的禹藏族转而求助西夏,借西夏势力与瞎毡斗争,并在瞎毡死后,侵吞龛谷、兰州等地,统领西夏保泰军,使兰州成为西夏南侵的桥头堡。西夏梁氏专政后,禹藏族失宠,开始与宋联系,传递情报,并在李宪伐夏时消极抵抗,使西夏丧失兰州要地。宋复兰州后,禹藏族多数归附,保障西市旧地,成为宋朝浅攻西夏、保障兰州的重要蕃兵力量。

南山东传—辽宋与高丽在佛教律学上的交流 / 国 威

摘 要:南山律学自创立之初,便已流入新罗。至高丽时期,义天凭借海东沟通辽宋的地缘条件及自己的特殊地位,倾力搜罗诸宗章疏,使高丽一跃成为当时南 山文献的重镇和枢纽,为长期断绝的辽宋律学界重新搭建了互通的桥梁。但海东地区一直没有培育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律学僧团,这一不足使南山律学后继乏人,不仅导致南山宗未能在此扎根发展,此前积聚的文献亦很快散佚。不过,海东地区仍然保留了部分珍贵的资料,考察南山宗乃至东亚的佛教律学,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辽金时期松嫩流域使用篦纹陶族群研究 / 孟庆旭

摘 要:本文对松花江流域的辽金时期陶器遗存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并按四个区域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在呼伦贝尔地区的篦纹陶器遗存可以区分为蒙兀室韦遗 存与契丹—辽遗存两类。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篦纹陶器遗存可以区分为以龙江县鲁河墓葬为代表的契丹—辽遗存、以富拉尔基墓葬为代表的突厥遗存等。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篦纹陶器遗存与渤海遗存有关。三江平原及周边地区的篦纹陶器遗存可能与女真、五国部有关。通过篦纹陶器的分布,可以看出契丹—辽的扩张方向与影响力。

宋、金、蒙古政局变动下的华北武装团体政治抉择研究—以红袄军李全集团为例 / 曹文瀚

摘 要:金朝末年,华北政治秩序瓦解,民众为求自保,组成大大小小的武装 团体,这些武装团体的政治向背对当时宋、金、蒙三方逐鹿中原的结果有莫大的影 响力。红袄军是这些武装团体中最反复无常者,研究其政治抉择的因素,可以增进 我们对当时武装团体政治向背的认识。李全是红袄军第二代首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首领,历史上以反复无常著称。过往学界认为影响他政治抉择的因素包括民 族意识、武力、经济利益及尊敬。本文通过分析益都之战的过程及李全攻宋时期的 一些“忠于宋朝”的行为,指出他的政治抉择也与集团成员有密切的关系。他一方面必须顾虑集团成员的想法;另一方面必须做出种种“宣誓或行动”,使部下相信他的行动有正当性,以此让对他的政治抉择不满的成员仍能为他所用。

· 文献与考证 ·

北宋宋敏求诗文编年辑考 / 张 雯

摘 要:宋敏求为宋初名臣宋绶之子,与其父均久在禁垣,执掌诰命,以文翰显于时,但其诗文集多已亡佚。本文结合宋敏求生平经历,对其见诸文献所载的存 世及亡佚诗文进行编年辑考,补《全宋文》未收入宋敏求名下的佚文十篇,补文献有载宋敏求仅存诗题十四首,并对《全宋文》《全宋诗》等文献中误收为宋敏求的诗文进行考证。在辑考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可见久掌诰命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宋敏求 一生的文学创作轨迹。

两宋时期三国史研究中的经世致用理念 / 缪喜平

摘 要:两宋史家的经世致用理念在三国史研究中有突出表现,具体表现在“兴衰之鉴”、“正闰之辨”与“边防之策”三个层面。立足于“兴衰之鉴”的三国史研究,主要通过三国史书编纂与史事评论的方式,总结蕴含于其中的君臣之道、礼乐教化、刑罚律令等与国家治乱兴衰的关系,达到以史资治的目的。以“正闰之辨”为目的三国史研究,聚焦于魏、蜀正统问题的争论和诠释,为两宋政权的合法性建设提供依据。在“边防之策”目的下,宋人借由分析三国战事的战略得失、攻防要领、地理形势等,以期为现实边防守御提供借鉴。三国史学中的经世致用理念,成为观察两宋史学时代特征的重要视角。

追复元祐党与南宋官方历史书写—以张商英为中心的考察 / 胡 斌

摘 要:活跃于北宋哲、徽两朝的张商英既是绍圣新党,又因反对蔡京而名列 《元祐党籍碑》。南宋官方史书对其评价不一:成书于绍兴末的《徽宗实录》附传盛 赞其大观入相反对蔡京的功绩,成书于孝宗朝的《四朝国史》本传则着重批评其绍圣中攻击元祐旧臣的政治污点。张商英官方形象的变化,体现了钦宗朝以来不同政治语境影响下,朝廷追复元祐党之动力与侧重的差异。从钦宗朝至两宋之交,朝廷追复元祐党是为了塑造反对蔡京的政治话语,故此时张商英得赠美官美谥。当南宋政权稳定之后,元祐旧臣子弟入朝,元祐学术成为风尚,张商英攻击元祐旧臣的事 迹开始受到士林、朝廷与史官的关注。

人神互动—张商英与李长者信仰 / 庞鸿志

摘 要:由五代进入北宋后,李长者信仰受地方淫祀的影响而一度衰落。北宋后期,张商英重修方山昭化院后,李长者信仰得以恢复。张商英是推动李长者信仰发展的关键人物。张商英在野时,排除淫祀,重修寺院。受此影响,远离北宋都城开封的寿阳、盂县两地的李长者信仰也由衰落走向复兴;张商英入朝后,将李长者信仰带入朝堂,李长者获得宋徽宗赐号,得到朝廷的承认,被纳入官方信仰的范畴。李长者信仰在北宋晚期与官僚士大夫的互动中成为士大夫文化中的一部分。

“护驾功臣”与“油浇石佛”—墓志内外所见南宋南渡士人宋煇“历史形象”析论 / 肖红兵

摘 要:宋煇墓志书写中的先世简略地补充了“春明宋氏”先祖中宋锽和宋恂 两世人物信息,为研究宋绶和宋敏求家世提供了足资参考的新材料。墓志极为生动 地书写了宋煇晚岁南渡以后仕履变迁过程和吏治细节,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 “再现”了高宗君臣艰险南渡的“历史场景”,也间接地揭示了南宋初期地方士人“忠君体国”的为官心态和吏治能力。墓志“选用”正史的记载着意从国家层面“塑造”宋煇“护驾功臣”的历史面向,而庄绰《鸡肋编》则是拈取“轶闻旧事”从民间层面“书写”宋煇为政苛急而引发士民怨怒的“油浇石佛”的历史面向。作为南渡名门后裔,年已五十的宋煇秉持着“忠君体国”的士人情怀,在召募海舡、督征漕粮和治理临安事务上“奋不顾身”地尽力尽责,展现出了传统士人应有的吏治能力和为君为国的士人精神,只是宋煇在处理政事的过程中未能免俗地表现出了一种“为政苛急”的特殊心态。

新见古籍纸背南宋仓库文书的性质及意义 / 付春梅 杜立晖

摘 要: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汉籍《白氏六帖事类集》纸背南宋仓库文书,共二 十余件,该批文书是非常稀见的南宋嘉定年间仓库日状。该批文书为认识宋代仓库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说明宋代仓库日状的管理中存在收支钱物时留存好“历”、根据留存之“历”撰写日状、向所在州府呈报日状、州府审核等多项运作程序。另外,该批文书还展现出了南宋“钱会中半”货币制度的实际施行情况。以上反映出,该批文书对于宋代财政史、经济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补史和证史价值及意义。

《全宋文》补目十三篇——兼述宋代四明李氏家族的兴替 / 王建勇

摘 要:从清道光间李慧等修《三江李氏宗谱》,可以辑录《全宋文》未收墓志、行状、记、序等十三篇。撰写者既有《全宋文》已收名士重臣如王伯庠、宣 缯、张虑、袁甫、郑清之、袁商、王应麟等,也涉及漏收作者如张嗣良、张仲房、袁徽等。这些佚文不仅可资补正相关著述的阙略、错谬之处,而且有助于探索当时士人的婚宦、交游情况,更能借以观察宋代科举制度下四明奉化李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以为宋代家族研究增添一则典型个案。

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 / 刘永强

摘 要:宋代南丰曾氏家族自五代入宋,坚守“带经而耕”的家法,在儒学的蕴藉下,形成了以尊崇儒学、重视教育、博学能文为显著特征的家学风格。通过科 举入仕,曾氏子弟逐步走上政治舞台和文化舞台。至北宋中后期,曾巩、曾布、曾肇三兄弟分别进入全国文坛与政治中心,曾氏家族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名门望族之一。北宋后期以后,曾氏家族虽因各种原因稍显沉寂,但其子弟以克继父祖家声为务,依然在宋朝的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察南丰曾氏家族的家学与教育,对于探究宋代士人家族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典型意义。

点校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时间讹误订补 / 陈豫韬

摘 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是记载南宋高宗朝历史的编年 体史书。此书文献价值极高,长期以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及使用。近年来,此书 的整理工作成绩斐然,先后由中华书局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胡坤、辛更儒两种点校本,使此书不仅更便于普及,也为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条件。然而,由于此书卷帙浩繁及本身系《永乐大典》辑本这一特点,其中仍存在相当数量的讹误未经发现,笔者在研究此书的过程中,就发现各类讹误凡数百例,其中尤以日、月、年等时间的讹误为甚。

早期的丰台—元代远风台考 / 李永强

摘 要:本文在梳理相关元人诗文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历史文献,对元代燕京城 南郊的远风台进行考证,认为元代远风台位于今北京丰台黄土岗,远风台的得名与 陶渊明“平畴交远风”的诗句及顺永定河道北上的风相关。以黄土岗为中心的地区是今丰台发端的原点,属辽金元时期燕京城的南郊,承担着燕京城墓葬区、园林区、园圃区的功能。最后,本文认为金初时渤海人将牡丹从辽阳引入燕京,以及牡丹在燕京的栽培与播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金代渤海人与女真人等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元代丰台养花的兴盛与丰台的自然环境及元代中叶偏暖的气候关系尤为密切。

朱元育对宋代先后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王 楠

摘 要:在漫长的儒道发展进程中,始终贯彻着先后天思想。历代学者尤其是宋代以来儒道两家对于先后天问题都做过不同层面的阐发,其中宋儒对于先后天思 想的认识主要是从体用的角度展开,宋代道教几乎皆以先后天论丹道,且论述较为零散、不系统。朱元育作为清初道教界探讨先后天问题的重要代表,承继并进一步发展了宋代儒道两家对先后天问题的解释。在宇宙论层面,他以先后天四象论述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在性命论层面,他以先后天四象诠释父母未生以前和父母既生以后的阶段;在内丹论层面,他以先后天四象诠释人的先后天状态。由此,朱氏丰富和完善了道教哲学由人道向天道契合与回归的理论路径,回应了清代道教生命哲学所关注的贯通天人之道的时代课题。

· 辽金元史研究 ·

辽代捺钵的物资供应 / 张 敏

摘 要:辽代捺钵时随行人员众多,要维持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的行动,物资供应极其重要。捺钵本身能提供一定的畜牧业产品等物资,契丹部族提供畜牧业产品及捺钵地市场交易所需的物品等,斡鲁朵、投下州、地方上为捺钵提供粮食、果蔬、木炭等物资,除此之外,还有属国、属部及相邻政权进奉的物资,在这些物资的供给下,辽代捺钵才能年复一年维持正常运转。

辽圣宗云中知遇张俭考论 / 冯 科

摘 要:辽圣宗游猎云中,知遇张俭。这不仅是“一代之宝”—张俭扶摇直上的开始,也奠定了在韩德让之后圣宗、兴宗两朝汉官地位继续稳固的格局。张俭以“名符帝梦”为圣宗所知遇,反映了君臣知遇的梦兆模式在圣宗朝选贤任能和推行变革中的作用。这一现象的背后当有着较为复杂的历史内涵,既包含有圣宗对韩德让权力过大、地位过高的排斥心理,也是圣宗在为汉化改革的有序推行而储备人才,同时又有汉文化对圣宗乃至契丹社会的影响等因素。

辽宁阜蒙县金代千人邑碑考—兼论辽金时期的民间佛教信仰 / 胡 娟 齐 伟

摘 要:阜蒙县金代千人邑碑是目前阜新地区发现的第三方辽金时期有关千人邑性质的石碑。作为民间佛教组织,千人邑专心佛事布施,邑众通过修寺造塔、造经、捐给道粮、造像等形式广泛布施,量力而行,各司其职,以期国泰民安、物阜民丰,个人达到积累功德、攘灾祈福之目的。辽宁地区发现的几方千人邑碑为研究辽金时期民间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证。

殿前都点检司与金代政局 / 张宝珅

摘 要:在事关金朝政局走向的事件中,多见殿前都点检司有所作为。初置之殿前都点检司佐助熙宗铲除异己,后又参与弑熙宗。海陵王亦在包括殿前都点检司人员在内的叛乱中殒命。在卫绍王被弑时,殿前都点检司同样以自身作为影响时局发展。宣宗通过殿前都点检司之内的近侍铲除权臣。哀宗在掌握殿前都点 检司后顺利即位,国亡前夕,又依靠殿前都点检司诛灭蒲察官奴。殿前都点检司之所以在政局中的作用堪比“双刃剑”,盖因其主导的禁卫制度并不完善,皇帝对其人员的管理模式又充满私属化与“人治”色彩。基于此,政局动乱之时的禁卫制度运行常有变数。这种私属化禁卫制度符合女真民族特质,对后世产生了较深影响。

“仕进门户”—金代承荫人的几个主要入仕途径 / 于 洁

摘 要:较之于前代,金代承荫人的入仕与出职模式,更多取决于其所进入的“仕进门户”。本文将金代承荫人的三个主要入仕途径:中央部门吏员、诸局承应人、地方监当官予以初步地梳理,发现每个职务系统(仕进门户)对于进出其间的高、中低阶承荫人从选充到出职都做了详尽而不同的规定,这既是金代荫补制度运行的重要内容,体现出荫补是金代最复杂和重要的入仕途径,也反映出官僚制度发展至金代这一边疆民族主政的朝代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金代女真人“超迁格”问题补论 / 闫兴潘

摘 要:大定十四年官制改革前金代“超迁格”的适用范围为正五品及以下的武散官,这与官制改革后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是相同的。但“超迁格”制度在实际的运作中,并不一定严格按照每考迁三官的规定进行迁转,而是存在权宜变化,这显示出该制度内部的复杂性。同时,女真人在文散官系统中初授官阶最初是低于同等出身非女真人的,其后经过逐步调整,前者才最终获得了与后者相等的待遇,女真人在文散官系统中不存在“超迁格”特权,而这与金代女真进士科制度的发展过程紧密相关。

长贰有别—金代广宁府官员选任特点 / 边 昊

摘 要:广宁府为金代散府之一,其长官见于记载者有 21 位,绝大多数出自显 贵之家,凸显出贵族政治特色;而同知广宁府事、少尹(治中)等佐贰官出身高贵 者占比较少,通过进士、吏员出职和军功升迁者占比较大,显系兼顾多方面人才的 仕进。广宁府长贰官选任的不同,有制度的因素,广宁尹为正三品职官,已属于高 级官吏,多数官吏终其一生也难以晋升至三品;同时,女真统治者贵贱有等观念, 以及皇帝个人意志的伸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广宁府长贰官的选拔。

答己太后干政与元朝之特质 / 张建伟

摘 要:在元武宗、仁宗、英宗时期,答己太后干预帝位继承,棰辱张珪,崇信佛教,浪费国家钱财,庇护专权乱法的铁木迭儿。答己太后是封建王朝后妃干政的典型代表,其作为元代政治的重要力量,代表着蒙古保守势力,在帝位继承中起 着缓冲与过渡的作用。后妃干政体现了蒙古族女性积极参政、敢作敢为的民族特点。蒙古族女性地位较高,与北方民族行国政治有关。

· 综述 ·

20世纪以来宋代乡村问题研究述评 / 范帅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