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四书五经里五经之一。先从字意说,尚书的尚字是上古的意思,尚书中的尚又起通假字作用同为“上”,尚书的书字是上古时期的文档记录及上古事件著作。“尚书—上书”上在书的上面这推崇尊重之意就溢于言表了,字面的意思大致如此自不多叙。

尚书全书(尚书杂谈)(1)

《尚书》主要记载的是虞、夏、商、周这四个朝代的文献事迹,全书又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称为《书》,战国时的《书》只是未加整理的各种文献档案罢了。到汉文帝有个叫伏生的齐鲁人,他原是秦朝的博士,因始皇帝焚书坑儒故将书藏于墙壁之中,秦朝末年战乱伏生流亡异乡。刘邦汉定天下,他重返故里看到的却是残垣断壁,所剩《书》损失大半,只得二十八篇。当时的朝廷是提倡教书育人的,伏生于民间传授,经与他学生共同整理汇编,《尚书》由此出世,于世间流传起来。从西汉文帝到东汉时期,伏生的《尚书》经过代代的传承形成了后世人们所知的《今文尚书》。

尚书全书(尚书杂谈)(2)

汉景帝之子刘余,平七国之乱,景帝加封为鲁王,升官那就得房地产扩大化!不管老百姓还是王公大臣古代还是现代只要升官了有钱了就得房地产准没错。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孔圣人的宅子这不也让鲁王殿下给拆了么。这位爷了不得拆了圣人的宅子还在墙里面得了“书”,各位看官您说哏么?殿下一看都是古语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啊,不认得也挡不住殿下对文化的崇拜,停!经史官看了这圣人墙里的“书”确是《书》,鲁王经此一事房地产的事就放下了以表对文化的尊崇。后经孔子后人及汉朝几代文学大家校勘,《古文尚书》由此成型,遗憾的是《古文尚书》经西汉末年战乱已流失干净了。

尚书全书(尚书杂谈)(3)

谈《尚书》有一人不得不提,王肃,三国时期魏国人。有的看官也许对王肃不大认识,先说几句电视里的台词大家听听:“王朗:我…我…. 诸葛亮: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王肃是王郎的儿子。

咱接着说,王肃在魏国是个饱学之士,涉猎经史,颇有雄才大志的文人,一句话概括他是个聪明人。聪明到什么地步,他伪造了孔子后人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孔安国是谁,鲁王殿下拆孔子宅子当时住着的孔子后人。具体怎么伪的就是将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一篇拆两篇,还有就是根据其他史书的内容进行大篇幅的造假。王肃伪《古文尚书》从另一方面说他在极力推崇儒学的道德格言,同时把道家的无为而治也融合进去,在当时称得上是社会思想革新的带头人了,对于现在我们研究古代儒学发展历程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尚书全书(尚书杂谈)(4)

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伏生二十八篇《今文尚书》慢慢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王肃的伪《古文尚书》却一直延续至清朝初期伪了一千年多年之久,他真是个聪明人,他果然成功了,他那时要是跟着王朗一起与孔明先生对骂历史会不会被改写?拨云见日终有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拨乱反正的英雄人物登场了,清朝初期三位伟大的汉学先驱学者: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明确提出《古文尚书》伪作的结论;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他是继阎若璩之后从辩证的角度,讲事实拿证据,辩证了《古文尚书》为伪作的事实;丁晏,著《尚书余论》,一锤定音明确指出《古文尚书》为王肃伪作。至此王肃的关于伪《古文尚书》的闹剧终于定论了。伏生的二十八篇《尚书》终于可以浮出水面重现于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