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演员,别的“名人”,其实并不适合长时间曝光在人们的注视之中。因为一个人要想在人前做到“滴水不漏”是很困难的。时间一长,他的缺陷迟早会自然暴露出来。而这些缺陷最终会被人无限放大,反而害了他自己从前的名声。

鉴宝王安石真迹 文化人翻车现场(1)

蒙曼假如不涉足“诗词”,她现在依然是历史爱好者眼中的专家。鉴宝大师史树青,假如在八十岁之前就“金盆洗手”。可能也不会弄得晚节不保,死后都没落得一个好名声。

先辈们说得好:得意的尽头是失意。做人应该爱惜得来不易的名声,学会“见好就收”。当然,那些当演员的人,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长时间曝光在公众面前,是不得已。而另一些为了发财,不惜“臭名远扬”的人,也不在讨论之列。

一、蒙曼和“三首唐诗”的解读

蒙曼是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一位“国学大师”,她自成名以后,就频繁出现各种电视节目,给电视机前的人们讲解古诗词。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却也有翻车的时刻。此前,蒙曼因为对《悯农》、《春夜喜雨》、《乌衣巷》这三首唐诗的个人解读,引发了极大的舆论。

蒙曼在对《悯农》进行解读的时候,将“锄禾”理解为了“播种庄稼”。但是,从《悯农》这首诗的语境和相关背景来看,蒙曼的解读其实未必存在错误。

鉴宝王安石真迹 文化人翻车现场(2)

根据节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蒙曼那时说是“播种庄稼”,其实是符合当时语境的。因为当时主持人拿出了《耕织图》,而选手选择了“锄禾日当午”来解读这个图。

因为《耕织图》所描绘的情景其实是收获,与“锄禾日当午”并不符合。所以蒙曼才会给参加大会的选手说《悯农》讲的是“种庄稼”,而非是收获庄稼。

同时,传统的种庄稼包含了犁地、除草、播种、施肥等多个过程。从这里来看,蒙曼其实也并未讲错。网友直接开喷,也就有点吹毛求疵了。

在《春夜喜雨》的解读中,蒙曼整体其实也没啥问题,因为她是照本宣科,直接把专业书本中专家对这首词的解读搬了出来。

这个和上学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她最后那个“火锅”的相关比喻就有点“瞎扯淡”了。

鉴宝王安石真迹 文化人翻车现场(3)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表达的其实一种降雨时的喜悦心情,同时他还描写到了下雨的时长,以及自己的一些联想。但是,这一切和“火锅”都没什么关系。

何况大半夜的,杜甫真有那个闲情逸致研究火锅吗?我认为杜甫应该是没这想法的。在讲这样一首诗时,蒙曼用这样一个扯淡的比喻,其实暴露出来的不是她的学术水平低,而是她的审美水平次。

因为作为在电视节目中专门给观众解读诗词的大师来说,她不仅应该具有极高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和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审美能力!

在对《乌衣巷》的解读中,无论是在诗的对仗,还是前两句的理解,蒙曼都没出现啥错误。因为这些同样是辞典中的专业解读,直接照背即可。

但是,她在对最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进行讲解时,将“燕”理解为“变革的家”,似乎理解得有些过度了。

鉴宝王安石真迹 文化人翻车现场(4)

刘禹锡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是想通过东晋豪门“王谢”两家的湮灭,来表达一种世事变迁的过程,内心对此的情感是其实是叹息。

虽然刘禹锡作为唐朝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诗词和文学作品也都极含哲理,但是也不能就因为这个,就说他懂得“变革”等超前的东西吧?

二、史树青与24亿的“金缕玉衣”

2003年,一个叫谢根荣的江湖巨骗,拖欠了很多的银行贷款,被债主打上门来。谢根荣为了继续行骗,向银行证明自己有还贷能力,他买了一堆碎玉片和牛皮绳,找到北京一家文物鉴定机构的主任牛某,伪造了汉代的“金缕玉衣”。

谢根荣通过牛某拿到了当时五位顶级文物鉴定专家出具的证明,对银行声称这一套“金缕玉衣”价值24亿人民币。这五位专家中,就有当时中国文物鉴定界执牛耳者——史树青。

鉴宝王安石真迹 文化人翻车现场(5)

史树青1922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后来他长期在国内从事文物考古与鉴定相关的工作。七十年代时,他曾经多次接受上级的安排,组织世界文物巡展。

1984年受聘国家外交部下属部门,长期奔走于中外之间,从事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1993年,史树青受聘日本毛笔博物馆顾问,三年之后,当上了新加坡博物馆的顾问。

在国内文物鉴定界,史树青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权威中的权威。因此,他在鉴定谢荣根和牛主任共同伪造的“金缕玉衣”时,估价24亿人民币,竟然没有一个专家敢站出来反驳。

谢荣根拿着他和另外四位专家出具的证明,骗过了银行,继续做着他“空手套白狼”的买卖,直到2008年才东窗事发。然而,史树青已经在2007年的11月去世了。

史树青去世前曾发生了一件极为“尴尬”的事情。据说,当年史树青曾在集市上淘到了一把“越王剑”。他在临终之前,想将剑捐献给国家文物部门,没想到竟然遭到拒绝。

鉴宝王安石真迹 文化人翻车现场(6)

针对这一件事,不少文物鉴定圈儿中的人替史树青打抱不平,经常撰文感叹“和氏璧的故事”又在现代“重演”了。相关部门为何会拒绝接受这把“越王剑”呢?因为国家博物馆的人员直接告诉他:这东西靠不住!

史树青是鉴定国宝的“国宝”,许多的文物,他只凭“肉眼”就能辨别真假。过去大家都相信他的专业水平,现在别人却不相信他了,很难说不是因为谢荣根案子的影响。

巨骗谢荣根2008年被捕,但是针对他的调查,肯定在那之前前已经展开了。因此,史树青当时已经因为谢荣根的事,坏掉了名声。所以,别人再也不敢相信他。

三、“见好就收”与“激流勇退”

其实,蒙曼本身并非文学专业,更不是古典文学和古诗词方向,她的专业是史学。虽然史学和古典文学和古诗词在一定程度是会有交集,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跨界就能玩得转、玩得好。

作为一名史学的专业学者,她的史学素养应该是非常高的,可她的文学素养可就未必了。虽然她解读的这三首唐诗,没有致命性的错误,但是也可以看出她的文学水平倒也达不到大师的水平。

鉴宝王安石真迹 文化人翻车现场(7)

术业有专攻,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其实能够更深入、更有见地,也能减少出错。再者,她已经通过诸多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出了名,已经名利双收了,所以“见好就收”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

而史树青帮谢荣根鉴定“金缕玉衣”时,已经81岁高龄,早就该在家颐养天年了。结果牛主任一叫,他就和另四个专家跑过去鉴定文物。

据说,当时这件文物摆在一个玻璃柜子里,他们五位专家柜子都没打开,就围着它转了一圈。最后,史树青“铁口直断”说它值24个亿,一般人敢说不?

针对这个事情,有记者去采访了收藏界的名人马未都。马未都说: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上鉴定文物很多时候就是靠专家的个人信誉,就是靠他们“铁口直断”。

一些专家一辈子信誉良好。70多岁去参观博物馆时,还跪在地上仔细观看柜子里的文物。他们不可能为了金钱利益毁坏自己的名声,但是另一些专家就不好说了。

鉴宝王安石真迹 文化人翻车现场(8)

他还认识在牛津大学一个鉴定中心工作的女士,有人曾经让她出具假的鉴定书,并承诺只要她同意,就送她一辆宝马,被她拒绝了。

从前有相关规定,一般像史树青这种级别的专家,不让给外面的人鉴定东西。后来国内市场经济发达了,一些东西慢慢就改变了。许多权威机构的专家都随意开价,帮外面的人鉴定文物。

而当时像史树青那样的权威人物,许多人是恨不得跪舔。所以,他说什么就肯定是什么,没有人敢反对。他说那玩意儿值24亿,就值24亿了。

最后马未都表示:一些70岁以上的老专家,最好还是不要出来搞鉴定工作了。因为一个人的年龄大了,视力下降,思维变慢。光凭目力鉴定,想不“走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想想看,他们年轻的时候社会风气多好。那时候他们就是一群为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专家、学者。假使因为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做了一个违心的鉴定,前半生的成绩就被否定了。

鉴宝王安石真迹 文化人翻车现场(9)

就像史树青一样,他最后想把“越王剑”捐给国家博物馆。人家也不鉴定,直接就退给他了,因为“根本不相信他的为人”。如果,史树青能够急流勇退,或许就不会闹得晚节不保。

结语

蒙曼还很年轻,她刚刚成名就为赚钱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结果自暴其短,遭到网络攻击。而史树青一直奋斗在自己的“老本行”当中,他只是老了才没受住物质诱惑,晚节不保。

许多人因为蒙曼在节目上解读唐诗的水平,怀疑到她的史学的水平,于是对她冷嘲热讽。以后唐诗节目不流行了,她要怎么办呢?假如她再回头说历史,还有没有人愿意听?

网络的普及,让很多专家都变成了“明星”。但是其中的一些明星专家,很不幸地被这个网络拆穿了老底。他们那些被毁掉的名声,就像是泼到地上的水一样,捡都捡不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