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让我坚持到现在,谢谢。

清代的科举制度大体上沿袭了明代的规制和做法,在同治时期,同治继续沿用咸丰朝的做法通过科举选用人才,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清德宗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是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也是科举制度实施的最后一个皇帝,其在位三十四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光绪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

历史的车轮来到了清朝晚期,光绪一朝,历三十四年,共产生13位状元,籍贯仍以江南地区居多,特别的是这朝出现了云贵川地区的状元。

光绪十二年状元赵以炯,贵州籍第一位状元,来自贵州贵阳花溪青岩镇,出身于官宦之家,赵氏兄弟四人参加会试,四兄弟三进士一举人,而赵以炯一举夺魁,让黔人得以吐气扬眉。入仕后历任翰林院修撰、四川乡试副考官、广西提督学政、礼部会试同考官等职,光绪二十九年因感仕途艰难而辞官返乡,光绪三十二年病故被追授中宪大夫(正四品)。

光绪二十四年状元夏同龢来自贵州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为贵州籍第二位状元,高中状元那年正值戊戌变法,历任翰林院修撰,1904年,夏同龢东渡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1905年11月,夏同龢出任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1913年,夏同龢为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众议院议员,1914年袁世凯解散议会后夏同龢历任政事堂佥事、知事试验委员、湖南都督府高等顾问官、湖南国税厅筹备处处长、法制局佥事等职。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夏同龢所处的时代是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从帝制状元到走向共和,他始终积极入仕,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转身。

光绪二十一年状元骆成骧,

清朝的状元列表(清朝状元录之光绪一朝)(1)

清朝的状元列表(清朝状元录之光绪一朝)(2)

清朝的状元列表(清朝状元录之光绪一朝)(3)

清朝的状元列表(清朝状元录之光绪一朝)(4)

清朝的状元列表(清朝状元录之光绪一朝)(5)

清朝的状元列表(清朝状元录之光绪一朝)(6)

清朝的状元列表(清朝状元录之光绪一朝)(7)

四川省资中县人,是四川籍第一位状元也是唯一的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贵州和广西乡试主考官、京师大学堂提调,奉清廷命留学日本,考察宪政,主持桂林法政学堂,山西提学使等职,创办四川大学,筹建在成都的资属中学,民国初曾任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骆成骧一生清廉自守,为人坦荡光明,不求高官厚禄。其名言"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勉励着一代代后生。辛亥革命后,骆成骧虽出任过临时议会议长、都督府顾问、四川筹赈局督办等职,但他勤政廉政,有"布衣状元"之称。

同样这朝状元还是有北方地区的状元, 来自山东的有两位,一位是光绪二年1876年 曹鸿勋 山东潍县,1873年(同治十二年)拔贡,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1876年(光绪二年)中状元,成清第一百零二名状元,也成为有科举以来潍县第一位状元,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历任翰林院修撰、湖南学政提督、云南永昌知府、云南府迤东道、云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湖南布政使、陕西巡抚。主要政绩是扩建陕西高等学堂(陕西大学堂改称,即今西北大学前身)和在延长县打出中国陆上第一口石油井。

另一位是光绪二十九年状元王寿彭,山东潍县(今潍坊),潍县第二位状元,1905年曾随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赴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和实业。著有《考察录》一书,倡导教育改良,兴办实业。另一个是光绪三十年状元刘春霖,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以书法出名,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来自两广地区的有两人,一位是光绪十五年状元张建勋来自广西桂林府临桂县,历任翰林院修撰、云南乡试主考官、翰林院侍读、提督云南学政、黑龙江提学使兼民政使等职。另一位是光绪十八年状元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历任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侍讲、贵州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副考官、浙江乡试副考官、河南乡试副主考官、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等职。张建勋致力于边远之地的教育。他实施教化,提倡文风。百姓把他当作在偏僻云南兴学的功臣。光绪三十二年,以侍讲授道员,督学黑龙江。他"草创学校,抚学生如子弟"重教兴文,深为士子称道。

来自福建地区的有二位,一位是光绪三年状元王仁堪来自福建福州府闽县,是福建第二位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江苏镇江府知府、苏州知府等职。王仁堪秉性刚直直谏敢言,光绪五年,中俄交换条约,出使大臣崇厚屈服于沙俄的压力,居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新科状元王仁堪便与前科状元曹鸿勋等联名上疏,"请斩崇厚以谢国人",理直气壮,直声震动朝野。

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庆祝自己明年的寿辰大典,挪用建海军的巨款,拟建颐和园大工程。这时,各省发生大水灾,京城地震,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到了十二月,北京太和门又发生火灾。王仁堪便借此机会,上书切谏,请不要修建这样豪华的大花园,尽管其措词非常委婉,但专横已惯的慈禧太后最不喜欢被人顶撞。加上当时在朝的清流党内部又互相倾轧,王仁堪便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被外放了,出任江苏镇江府知府。

当甲申(1884)中法马江海战失败时,闽籍京官潘炳年上奏折,请严惩失职的船政大臣张佩纶,张被拿问革职,这封奏章,便是王仁堪代笔的(见郭则沄《知寒轩谈荟》),而张的后台却是他的父执李鸿章。这样,王仁堪又得罪了当朝权势炙手的大臣,同时也与陈宝琛产生矛盾。于是王仁堪官运蹇阻,终于不可避免了。知情的同人们都为之不平,而王仁堪却不以为意,坦然地到江苏上任去了。临行时写下《别诸友》诗中有:"圣明无弃才,中外不歧视。"的句子,表示了自己旷达的胸怀。

光绪十七年发生了丹阳教案。起因是当地人发现在洋人的天主教堂内有死婴七十多具。动起公愤,焚毁了教堂。洋人借口提出种种无理要挟,王仁堪对此逐一严予驳斥。最后决定,由地方当局赔偿教堂的损失,不追究焚毁的责任。这一处理,达到了和平解决外事纠纷,保全了国体,保护了人民。上峰和人民都对他赞颂。

另一位是光绪十六年状元吴鲁来自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是泉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典试官、安徽、云南学政,云南主考官,吉林提学使,诰封为资政大夫。吴鲁的政绩主要在兴学育才督学吉林时,倡办《吉林教育官报》,大力提倡教学研究与学术讨论,以促进教育改革。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推行。在“废科举、兴学堂”新风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出国留学。吴鲁认为对这些“留学东洋”的“莘莘学子”,要加以重用。他建议在经“考试及格,当轴者破格用之,或量其才而授之以事,或分发各省学堂以为人师,或入官诏糈出其所学以襄理新政”。

来自将江南地区的有三位,光绪六年状元黄思永,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主事、军机处章京、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詹事府右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读学士,入直上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

光绪九年状元陈冕,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历任授翰林院修撰、湖南乡试考官等职。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来自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历任翰林院修撰、江苏咨议局议长、中央教育会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长,江苏两淮盐总理,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张謇是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