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矿业界

7月16日,四川彭州,雨转阴。

早上8点,我们从成都准时出发,进发龙门山,正式开启了本次夏令营的野外之旅。

据夏令营营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研究室研究员李海兵介绍,龙门山是地球科学“造山运动力学的金钥匙”。在这里,有着世界上古老的造山带——龙门山推覆造山带,与阿尔卑斯造山带和科迪勒拉造山带齐名,是世界上推覆构造带的研究热点地区之一;可见大量造山活动的产物——飞来峰,其形成时间和机制可以用来揭示山脉的隆升过程。

看来,这将是一次十分令人期待的野外之旅。

从地震到山脉隆升

行进中的车队在彭州关口镇北部的丹景山停了下来,公路边上有晚侏罗纪磨拉石沉积剖面,是最好的实地标本。这些是造山作用形成的分选性差、磨圆度低的快速粗大碎屑沉积,其特征是厚度巨大、无递变层理、具有交错层,由砾岩、砂岩、页岩和泥灰岩等构成,有时还含有煤层和碳酸盐类沉积物。

李海兵介绍,在地层剖面上往往是下部颗粒细,向上变粗。这一组合形成于造山作用主幕期间或紧接其后的山脉抬升剥蚀时期,堆积在较早形成的复理石的前锋部位。在这里,我们可以考察到由于龙门山在中生代时期的燕山期陆内再造山运动所形成的磨拉石沉积建造。

目前针对龙门山彭灌杂岩低温热年代的研究结果显示,龙门山地区至少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经历了三期主要的造山事件以及多次的运动变形和构造抬升:中晚三叠纪至侏罗纪,古特提斯洋的微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发生汇聚,初步奠定了龙门山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盆山耦合构造体系;进入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并不断向外围扩张,分别在始新世和中新世发生过两期显著的构造抬升运动。

李海兵称,这种新、老构造共轴叠加作用,加之断裂带内缺乏直接定年的对象和手段,使得龙门山断裂带的许多构造演化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

2008年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7.9级大地震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产生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引发了地表快速剥蚀,形成了原地磨拉石,或称为“震磨拉石”。“震磨拉石”这一概念是我国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开拓者、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冯增昭教授于2012年提出的。

因此,龙门山长期的地震活动引起了强烈的地表快速隆升剥蚀,而长期的地表侵蚀卸载作用很可能导致了地下深部的均衡反弹和深部物质的上涌,维持了龙门山隆升和高耸的地貌特征。

什么是飞来峰(飞来峰从何处飞来)(1)

李海兵在飞来峰下向学生们讲解其构造和成因

从天而降的飞来峰

观察完丹景山的“震磨拉石”,队伍迅速奔往位于彭州市万年乡的葛仙山飞来峰。葛仙山是道教名山,上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传说中是葛永贵、杨升贤、蒲高远修道成仙之处。

据了解,龙门山地区的飞来峰达30多处,大小悬殊,分布相对集中,类型齐全,构成了“蜀国多仙山,仙山有飞来”的独特景观。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研究室副研究员郑勇介绍,葛仙山飞来峰由推覆到侏罗系甚至新生界(原地系统)之上的早二叠系石灰岩(异地系统)而构成,是龙门山断裂带逆冲-推覆作用的直接产物。

龙门山飞来峰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晚古生界或中下三叠统的海相地层组成,几乎所有的飞来峰都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之间,但在现今映秀-北川推覆体上很难找到与飞来峰相同的地层;二是内部断裂十分发育,发育着大量层间滑动构造,前端多表现为地层逆冲推覆,后端多表现为正断层,这体现了滑覆构造特征;三是多具有明显的多层叠置特征,各层次间的地层关系均为老压新的倒序叠置;四是在就位之后,与原地岩系一起遭受了西南和东北向的挤压作用,这表现在飞来峰的后缘可以看到岩层的局部陡倾带或褶皱,而在飞来峰底部可以看到滑动面的褶皱。

郑勇称,这些飞来峰与龙门山的构造演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通过研究龙门山飞来峰的形成时间、成因和根带问题,可以从独特的视角认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历史、隆升过程和不同区域的异同性,从而为青藏高原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提供新的认识。

2018年4月,中国科学院山地研究所研究员郑远昌来到龙门山大鱼洞观景台时提出,北面公路边一座裸露的山体是典型的二叠系灰岩,这显然不是本地的主要地质。在这一代,主要是中生代的砂岩或砂砾岩,年龄要比二叠系灰岩年轻得多,应该呈现在地表,然而,原来在地底的更年老的地层“爬”到了原本地表地层的上面。这种现象在地学界称为“楼层模式”,又被命名为“倒序叠置”。

见证“最牛教学楼”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彭州法式风情小镇——白鹿镇,见证了经历了5·12大地震的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如今13年过去了,这栋教学楼依然屹立不倒。

据李海兵介绍,汶川地震过程中,灌县-安县断裂带的地表破裂带从白鹿中学经过。与映秀-北川断裂带不同,这条断裂带缓慢抬升了约2.2米,刚好从两栋教学楼中间间距的空旷地带平行穿过,后面的教学楼整体抬升后与水平面形成了3米左右的高差,前面一栋楼的楼体有撕裂的伤口,但前后两栋教学楼都没有倒塌,至今大体完好。这座挽救了上千名学生生命的教学楼被人亲切地称为“最牛教学楼”。

灾后重建的白鹿镇,旧貌换新颜,鳞次栉比的法式建筑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据说这跟一位法国传教士有关。那时鸦片战争刚过去不久,这位传教士带着图纸、资金和他的梦想来到白鹿镇,和友人依山傍水选址建造了修道院、圣母堂、书院等。此后的100多年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际友人在此相继建造了乡间别墅,打造了独特的异域风情。

“我们过得好安逸(方言,幸福的意思)哟,感谢党!感谢全国人民!”在跟记者的交流中,一位坐在街边纳凉的老太太这样说。

本文来自【矿业界】,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