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当我们听到这首非常富有画面感的歌曲时,师徒五人一路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又一次浮现在我们脑海。

“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师徒五人一路抢滩涉险,降妖伏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吸引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读者和观众的心随着唐僧的落难和得救而上下起伏,终于在最后取得真经、得以封佛而长长的舒了口气——大团圆结局,真好!

西游记最后一难前因后果(踏平坎坷不成大道)(1)

殊不知,一路《西游》,就是一出悲剧。取得真经看似功德圆满,实际上恰恰是悲剧的最终酿成。在降妖除魔、取经成佛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深的取经者的悲剧、被普渡的众生的悲剧和信仰的悲剧

被打压和驯化的英雄之悲

1.孙悟空:在秩序中反抗秩序的英雄悲剧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我们心目中的孙悟空是这样的,石头缝里蹦出来,天不怕地不怕,上天可大闹天宫将王母的蟠桃吃个干干净净,入海可掌定海神针将虾兵蟹将吓得四处逃窜,下地可划生死簿无所顾忌。孙悟空的身上集中了人类所有美好的品格:勇敢、自由、嫉恶如仇、幽默、忠诚、坚忍等等,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西游记最后一难前因后果(踏平坎坷不成大道)(2)

可这样得天地之灵气孕化而生的孙猴子,却还是想当官,愿意接受玉帝的“招安”,以为弼马温是个很大的官,高高兴兴走马上任去了。后面的大闹天宫,初始原因也只是因为不满这个官太小了,是瞧不起他孙大圣!

可见,孙悟空的反抗中也不免受到名利的影响,在接受了官本位、拉帮结派、托人情找关系等既定秩序和现实的基础上,再进行反抗,也跳不脱这个笼子。可以说,孙悟空一开始的反抗,就注定了是场悲剧。

他反抗天庭对自己的歧视和压迫,结果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他路见不平仗义除魔,是对世间不平之事的反抗,结果大多被天上的神佛给救走;他嫉恶如仇火眼金睛一眼识别出妖怪的真面目,结果却总是被不明真相的唐僧用紧箍咒所驯服,几次出走。

一个可笑的悖论在于,孙悟空的自由是建立在接受观音的驯化,答应辅佐唐僧西天取经的前提下的,他之后所有的反抗,都是在这个被规训的大前提下进行的。而当师徒四人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孙悟空接受斗战圣佛的封号时,也就意味着他完全接受了秩序的驯化,成为了这森严等级秩序中的一员。

我们眼睁睁看着那个我们所喜爱的,追求自由和勇敢反抗的叛逆者孙悟空,一步一步成为现实秩序的维护者。

2.从金蝉子到唐三藏:被规训的英雄悲剧

那个一言一行讲究规矩、满口仁义道德的唐僧,前身是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弟子,金蝉子。

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

《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向猪八戒普及过金蝉子当年的事迹:在佛祖讲法时打盹睡觉,而且脚下踩了一粒米,佛祖觉得他不虔诚,对教义领悟不深刻,就将金蝉子贬下凡间再世为人,要他尝尽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到真经,再次修炼成佛。

只因为打了个盹就要受这么重的罚,佛法的森严可见一斑。

可能是佛法太枯燥,可能是昨晚没睡好,金蝉子就这样在佛祖讲法的时候睡着了。他的行为无形之中就是对森严的秩序和权威的反抗。但是这样一个不尊佛法的反抗的英雄,其命运却是要花费千倍万倍精力再去求一次佛法。

西游记最后一难前因后果(踏平坎坷不成大道)(3)

唐僧取经的过程,不仅是他一步步脱去肉体凡胎的过程,也是他坦然接受驯化并且在驯化下甘愿放弃自我的过程。我们有些人不喜欢唐僧,觉得他识人不明,觉得他妇人之仁,实际上,我们不喜欢的就是那个被驯化后脑中只有规矩和秩序,完全失去自我的金蝉子。明明,他是可以做个英雄的啊。

成佛之后再无义士的现实之悲

一部《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惩恶扬善的风俗史,我们跟随着唐僧一行人,看妖魔作祟为祸世间,看强权恶霸欺压弱小,好在,有孙悟空,所以总能等来出头之地。

正如车迟国中那些被虎鹿羊三妖所压榨欺侮的和尚们所等待着的:

众僧道:“他在梦寐中劝解我们,教不要寻死,且苦捱着,等那东土大唐圣僧往西天取经的罗汉。他手下有个徒弟,乃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只等他来显神通,灭了道士,还敬你们沙门禅教哩。”

这是他们在每日苦力的逆境中坚持下去的希望。而孙悟空也没有辜负他们,与虎鹿羊三妖摆开擂台斗法,逼其现身,最终伏诛。

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取经,这一路上孙悟空所摆平的种种不平事,还有很多。乌鸡国帮被害死的老国王伸冤;宝象国从黄袍怪手中救回被抓的公主;帮助三年不下雨的凤仙郡向玉帝求雨……这凡间的苦难和不平,有了孙悟空这么一个英雄的存在,好像都可以被摆平。

西游记最后一难前因后果(踏平坎坷不成大道)(4)

然而,他成佛了。成佛意味着超脱于三界之外,意味着他断绝私心凡念宝相庄严地接受凡人的求拜,意味着他无法再行走于凡间现实。

被封为斗战圣佛之后,他就不能再战斗了;功德圆满之后,他就再无功德了。那凡间的种种不平之事,又该找谁来摆平?哪里来的第二个路见不平、嫉恶如仇的孙悟空?

取经封佛看似是圆满的结局,实则是人间不幸的开始。

真经不真的信仰之悲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就是围绕前往西天求取真经这个过程而展开的。取经,是师徒五人的信仰。为了这个光明而又艰巨的信仰,师徒五人万里跋涉,风餐露宿,经历人世的阴谋诡计和妖魔的迎面阻拦,勇往直前。这表现出一种人类追求信仰的坚定与执着,反映了人类在困难面前的顽强抗争。取经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然而,在师徒五人眼中神圣的取经事业,不过是天地神佛眼中的一场游戏。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充满了荒诞和可笑。

西游记最后一难前因后果(踏平坎坷不成大道)(5)

风餐露宿,酷热严霜

1.取经的过程:过错可以被原谅,一切可以重启

《西游记》实际上是对现实的讽喻。西游路上那些妖怪,凡是与天上神佛有旧的,即使犯了再大的错,也不会被打死;白骨精那种无亲无旧的妖精,被打死三次也没人管。那些为祸一方的妖怪,被他们的主人带回去之后依然成神成仙,享受清闲自在;惩恶扬善的唐僧师徒,却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

这种种对比,对于追求神圣信仰的唐僧师徒无疑是巨大的讽刺。他们的信仰没用,因为站在他们信仰终点的那些神佛,亲身示范了什么叫包庇徇私;他们的坚持也没用,因为那些妖精的经历告诉他们,不用坚持,也可以成佛。

过错可以被原谅,所以犯错没关系;一切可以重启,所以何必坚持?这样一个荒诞的世间,还在坚持信仰的师徒五人,仿佛是天地三界之中众神围观的笑话。

2.取经的结果:市侩、虚假与讨价还价

当师徒五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大雄宝殿,得以求取真经时,阿傩、伽叶居然向他们索要人事,坚持信仰神圣的师徒几人自然不愿给钱,这不是玷污了真经吗?所以他们只能拿到无字之经。试想一下,如果师徒几人中途没有发现,就这样背着回了大唐,他们要如何面对渴求佛法的唐太宗和大唐子民?他们又如何看待自己这一路的艰辛?

在孙悟空气愤上告时,如来佛祖居然为这种索贿辩护:

“你且休嚷!他两个向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空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信仰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它的无价。而当一切能用金钱来衡量时,就显得俗气而又唾手可得了。当初说好的要亲自前往西天取经,不可用法术载唐僧直接前来,现在又说得花钱买?师徒几人一路的坚持与苦难,又有什么意义呢?

西游记最后一难前因后果(踏平坎坷不成大道)(6)

唐僧和孙悟空得以封佛,猪八戒只封了个净坛使者,他不满地吵吵嚷嚷时,如来是用这样的理由安抚他的:

天下四大部州,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一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为了封号,讨价还价,如来还很精明地给八戒晓以好处,真真是“接地气”。宝相庄严接受世人叩拜的佛祖,也不过是个张口闭口金钱利益的,神圣的宗教原则让位给世俗的金钱利益,信仰的崇高被消解殆尽。


在喜剧的外表下有着深刻的悲剧内核,《西游记》可以说代表着对人类某种悲剧性命运的隐喻。踏平坎坷不成大道,斗罢艰险不再出发,《西游记》的圆满结局,只是让这世上少了一位英雄,少了几个虔诚者,让这世上不平之事继续不平罢了。

敢问路在何方?敢问路在何方?

我是月酿酒,月光酿酒,请君共饮。持续输出专业高质量、有趣有想法的文化内容,欢迎评论、点赞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