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常识 2022-09-17 06:17 发表于河北

埃及艺术的风格变化多端(西方艺术三万年笔记3)(1)

艺术的“祖母”

王瑞芸认为,如果我们要建立一条西方艺术史的线索,其实不是从原始人那里,而是要从埃及开始,因为原始人创造的图像完全处于封闭的环境中,继承或者流传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与原始艺术不同,在五千年前出现的埃及艺术,已经是一个很大文明区域中采用的固定风格, 并通过师徒相传,流行几千年,形成如同文字一样不能轻易更改的图像。

那种独特的图像风格成为埃及文明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周边的区域都产生了影响,早先的希腊人就是拜埃及人为师的,而西方的后人又都是希腊的学生,这样一来,一条比较清晰的西方艺术历史的线索就呈现出来,这线索很清楚地一直贯穿到了现代,于是,西方艺术史就成为有迹可循,前后连贯的一部大历史。

因此,西方艺术史学者就直接把埃及称为艺术史上的“祖母”。

横跨4000年的古埃及文明

如果把埃及古国从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算起,一直到公元前30年它被罗马帝国征服为止,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可实际上,埃及被罗马帝国征服后,罗马允许它的王朝形式继续存在,因此埃及作为一个文明体仍然保持着它的连续性,这个情况直到公元640年,阿拉伯人占领了埃及之后才彻底改变。

从此,埃及被全面阿拉伯化,宗教变了,语言变了,后来连人种也变了,阿拉伯人是根本不同于古埃及人的人种。结果,延绵几千年的古埃及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取代,现在埃及已经成为阿拉伯人的埃及,古老的埃及文明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即使如此,前后算起来,古埃及文明在地球上也经历了几乎有4000年的历程。时间之久,文明体系之发达,在我们人类历史中是罕见的。

古埃及文明形成的天时地利环境

如此问题来了,是什么成就了古埃及这样一个旷世日久的古文明呢?

埃及艺术的风格变化多端(西方艺术三万年笔记3)(2)

“三面沙漠一面海”的古埃及

首先,是古埃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如上图所示,古埃及地处非洲大陆的北端,“三面沙漠一面海”,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遥远的古代,外来的入侵者无论是穿过沙漠或者横跨海洋去进攻这个地方,都很难,这就为古埃及文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条件。

其次,上天还给了古埃及人一条尼罗河。尼罗河水每年定期泛滥,浸灌两岸大片的土地,沉淀下来的泥沙和腐蚀物形成肥沃的黑土层,给埃及人提供了良田沃土。

再次,除去这些个地利之外,上天时还赋予埃及热带沙漠性气候,这就让古埃及人完全能用得上尼罗河形成的良田沃土。因为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每年7-11月的汛期过后,天气还照样炎热,埃及的农夫们完全来得及播种耕种,到来年汛期之前粮食也正好成熟入仓,然后坐等河水开始新一轮的泛滥并输送沃土,那种节奏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相对来看,我们中国的黄河也每年夏季泛滥,可是汛期结束,天气已经快要入秋了,不宜耕种。等来年春天耕种了,庄稼熟时汛期又来了。因此,中国的农耕需要很多很多的人力去维持和争取,才能进行下去,这跟埃及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无法相比的。

古埃及人有这样的天时地利,同时又较少面临入侵者,不必把物力和人力大量花费在习武练兵上,省去了军队的巨大开销,如此古埃及不成为古代世界文明中的翘楚也很难了。

古埃及文明的核心观念

在如此这般的天时地利环境下生存的埃及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形成了对上天神力无限敬畏和全心崇拜。他们仰望天空,辨认星象,深深为来自宇宙能量所折服,意识到有一种远超出人力的永恒之力存在。

正因为埃及人认定永恒是神的属性,所以他们满心希望去接近那个属性,而现实世界却无法提供永恒,因为它太多变太脆弱了。于是埃及人看世界有两个层次,现实的世界和地下的世界,或者说是今生和永生。

地面上的现世总在变化并不可靠,而地下的世界却是不变的,可以连接到永恒,所以更加重要。与推崇永恒的观念相配合,人也分两个层次,肉体和灵魂,肉体会死去,但灵魂却不死。他们为了让灵魂继续有一个身体的“家”,他们因此要把死者尸体精心保存起来,让灵魂继续活下去。这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木乃伊”。

埃及人对于生死的这种看法,竟然让他们对死亡是不抗拒的。于是,我们人人闻之色变的“死亡”,在古埃及的语汇中是没有的。在他们的心目中,生命的目的不是要长寿,要万寿无疆,而是要拿出大量财物储蓄,好好安排下一段路程。

也因此古埃及人重视建造陵墓甚于现世的建筑。我们看到,他们总是用最优质的石材去建立高大的陵墓或壮丽的神庙,却用次一等的材料去建造宫殿和居室。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只有埃及的陵墓与神庙被保存了下来,却没有任何王宫或者贵族的豪宅被保存下来。

所以,王瑞芸强调,古埃及文明的核心观念是崇拜神力、笃信永恒,这就是我们解读整个埃及艺术的钥匙,它所有的艺术形式全都是紧密围绕着体现永恒观念产生的,无有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