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34章规律(学习道德经第十一章)(1)

本章中,老子巧妙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了道在“有无”“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提出担当任重道远的车毂,它能活用不休,轮转不休的中心关键所在,便是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同时也使多方面的力量,归到中心点而返还无用之用的大用,无为而无不为的要妙。

透过这种物理自然的法则,便可了解修身成就的要点:“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修养,要在中心无物,运用于有无之间的妙用。如果用在施于大政“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便须如此车毂的中心,虚怀无朕,合众辅而完成大力的全功。

其次,“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指捏土。埴,就是黏土。我们知道,制作陶器,必须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装载东西,达到效果。那么明白了这种能空无才能容物的价值,所以说无论是后天修养性命之道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还是出而用世的“天门开阖,能无雌乎”,都必须“虚怀若谷”,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得大机大用。

再次,“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造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动,才能住人而养人。同理,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由此说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修习心智功夫,必须要开张灵明,静居其中,见闻不隔而清静无为。如果施之于用世之道,便是“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的楷模。

老子在最后叮咛我们,无论是出世之道还是入世之用,必须要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窍妙,即:“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了解此理,才能真正懂得“利用安身”的大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