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清代的王杰吗?”现在的年轻人,十有八九会说“不知道”,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老臣自请辞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老臣自请辞官(今若受馈何为官)

老臣自请辞官

​“你知道清代的王杰吗?”

现在的年轻人,十有八九会说“不知道”。

殊不知,清乾隆嘉庆两朝,王杰的知名度是很高的。按现在的人气指标计,估计要远远超过《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歌手王杰了。

王杰,雍正三年(1725年)生,嘉庆十年(1805年)卒,历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卒后赠太子太师,谥文端。王杰刚正廉洁,敢斥邪恶,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清史稿有《王杰传》,记载其生平事迹。文字简洁,却点出了王杰出道的关键所在。显然,为官之道,机遇是十分重要的。

清史稿说:“王杰,字伟人,陕西韩城人。以拔贡考铨蓝田教谕,未任,遭父丧,贫甚,为书记以养母。历佐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幕,皆重之。初从武功孙景烈游,讲濂、洛、关、闽之学;及见宏谋,学益进,自谓生平行己居官得力於此。”

这段记载,有几层意思。一是王杰八岁丧父,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明好学,曾师从著名学者、武功孙景烈治理学,年纪轻轻就考中了举人;二是王杰乃一介穷书生,为生计谋,不得不“以文养母”,当上了“师爷”。

一般而言,古代穷苦读书人补贴生活的基本手段就是写文章。考中秀才之人,一般去“开馆”,在私塾任教。而考中举人之辈,则有许多人去“半工半读”,到官府当师爷。王杰属于第二类。他中举之后,曾跑到南方,在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陈宏谋府上任师爷。由于王杰才华出众,文笔甚好,得到两位封疆大吏的青睐,清史说尹陈“皆重之”,很恰当。尹继善和陈宏谋,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对王杰后来的腾达,均生产重要影响。说来有意思,这种影响力,居然源自于王杰替他们二位大臣捉刀的奏折。

尹继善,字元长,号望山,也是清代杰出政治家。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康熙朝的重臣尹泰之子。其在雍正元年(1723年),即甲辰恩科进士榜眼及第,不到20岁便入翰林院,作为钦差大臣的随员出使广东,悍然抗上,手诛广东布政使官达、按察使方原瑛,平息即将爆发的民变。四年之间便擢升巡抚。30岁又成封疆大吏。尹继善曾历任江苏巡抚,江南河道,云贵、川陕、江南和两江等地总督。其在江南为官前后30年,深有民德。后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尹继善的女儿后来甚至嫁给了乾隆第八子永璇,也算是国戚皇亲了。

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弘历) 讳,改名宏谋。他是清代广西桂林籍官员中职位最高的人,也是任官历经省份最多(12 个省)的人,政绩卓著、为官清廉。陈宏谋雍正元年(1723) 中进士, 历任翰林院检讨、支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司、直隶天津道、江苏按察使、江苏江宁(今南京) 布政司等职;后又历任甘肃、江西、陕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苏等省巡抚和陕甘、两广、两江、湖广等地总督。乾隆二十八年(1763) ,奉调进京,历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清史稿也有陈宏谋传,记载其事。

王杰在尹继善、陈宏谋官府之中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替两位封疆大臣写奏章。这两位大臣,都是乾隆年间政坛大腕级的人物。他们给皇帝的奏章,几乎都是王杰起草缮写的。因此,乾隆皇帝在不经意中,也慢慢熟悉了王杰的字体。只是,他当时并不知其人为何人也。乾隆二十五年,王杰的机会来了。他再度以首名举人夺得解元,次年进京参加会试,挤进前十名。

清史稿记载,相当有趣。“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殿试进呈卷列第三。高宗熟视字体如素识,以昔为尹继善缮疏,曾邀宸赏,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及引见,风度凝然,上益喜。又以陕人入本朝百馀年无大魁者,时值西陲戡定,魁选適得西人,御制诗以纪其事。”

据说,王杰殿试进呈之时,排名第一的人,则是江苏阳湖才子,后来成为清代著名诗人的赵翼(号瓯北)。王杰的试卷则排在第三。乾隆皇帝亲阅卷,看到王杰的试卷字迹工整秀丽,书法超群,十分喜欢。细看之下,又觉得眼熟,便回想曾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时,他突然想起,这一字迹跟两江总督尹继善过去呈递的奏折字迹毫无二致,好感大增。乾隆于是询问左右,得知此卷果然是当年经常为尹继善、陈宏谋誊缮奏疏的幕僚王杰所作。于是,再询其人品,知亦非等闲之辈。乾隆心想,陕西入清百余,尚未有夺魁者,如今大清王朝开疆拓土,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等割据封建势力,天人合欢,应该将王杰圈点为头名状元,“以昭四海升平盛业”。乾隆似乎还不放心,即召见王杰。果然,王杰风度俊雅凝然,印象极佳。乾隆大喜,以为圈点无误,遂当面赋诗以贺:“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

也有一说,当年的会试主持者,便是曾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当乾隆皇帝询问他的意见时,他自然顺水推舟,说了不少的好话。结果,这年的殿试,王杰成为状元,赵翼却成了探花。为此,赵翼还一生耿耿于怀呢?!不服气的人,还有。据野史记载,当时山东曾有举子对乾隆圈点不服,曾当着王杰的面出难题,要求和王杰对对联。该上联为:“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东鲁”。王杰从容不迫,出口成章,当即答之:“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可见,王杰也确有过人之处。

乾隆皇帝大笔一挥,圈定王杰。显然,他之识人察人,也算是对路了。他为乾隆嘉庆两朝,物色了一位极其出名的清官能吏。王杰在朝身担要职四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是一名难得的廉洁之士。清宫戏中,曾张冠李戴,说刘墉如何如何与和珅斗争。其实,与和珅斗争的主要人物,就是这位刚正不阿的王杰。他经常与和珅在朝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从不妥协。清史稿说“王杰持正,恒与(和珅)忤”,“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王杰传还记载一个细节,形象生动:“一日,和珅执其手戏曰:何柔荑乃尔!杰正色曰: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赧然。”其意是说,一天清晨,大臣们在朝房等候陛见,王杰坐在角落里搓手自暖。这时,和珅走过来握着他的手,开玩笑说,王大人手好白哦。本来,这是句开玩笑的话,王杰则正色回答,王杰手虽好,但不会要钱。和珅的脸“腾”地就红了。王杰之性格,跃然毕现。

王杰性格耿直,他曾任上书房总师傅,并教当时的皇子、后来的嘉庆皇帝顒琰(注:嘉庆原名永琰。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朝开始的)读书。其执教相当严厉,皇子不用功,他也敢罚跪罚站。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见状答道:“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乾隆叹服,令太子复跪。此事虽说是野史,却也表现了民间对王杰耿直刚正的赞誉之意。

另外,王杰对自己的子女亦十分严格。有史说,王杰的儿子写字很好,常常为他代笔,乾隆皇帝知道后曾过问,他只说,犬子不才。他的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每次他都预先通知主考不要让他考中,他儿子回陕西参加乡试,他又通知陕西巡抚(他的门生)不予录取,似乎严厉得不近人情。因为,王杰十分谨慎,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太过豪爽,而且贪杯,进官场恐怕会后患无穷。王杰的四个儿子,无一人通过人脉而进仕途,更无一捐班买官者。王杰经常教育子孙说。“入仕则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孙喧耀于人。”因此,王杰的儿子,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出息,只有一位叫王笃的孙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县、府、省、京逐级考试而从政,成为道光年间的省级官员。清史稿王杰传曾有几笔,交待王笃其人其事,“孙笃,道光二年进士,历编修、御史”,“以机敏称。擢山东布政使,署巡抚。”

王杰性喜简淡,生活俭朴。他平时私事出门不坐官轿,只一骑一仆,穿着与百姓无异。偶尔在街头闻避道声,即肃立道旁,说:“邑令,亦吾之父母官也!”他平时待人接物,性情友善,和蔼可亲,不摆官架,没有官气,说:“我虽宰辅,亦常人也!”王杰平时不因公差不赴官宴,在家粗茶便饭,饮食清淡,绝少鱼肉。其家庭摆设也很简陋,所谓“宰相府”,只不过是一般士大夫的邸宅,只有两进,没有花园,且为自己出钱所盖,价值纹银仅750两。王杰做官40余年,从无积私,归里时仅几十箱书而已。平时喜好读书的王杰,其公事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中度过的。当然,也有人曾馈赠于他,王杰统统拒绝,曾说:“今若受馈,何为官?”

王杰严于律己,不苟私情,不以权谋私。深得嘉庆皇帝厚爱。嘉庆五年(1800),王杰已76岁高龄,他以年老体衰乞请解职,嘉庆帝下诏挽留,并特许他拄杖入朝。三年后,他辞职还乡。据说,临行之时,嘉庆皇帝派皇次子送至城外,并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过的手杖,还亲自作诗为之送行。有句云“直道一身立廊庙,两袖清风返韩城。”评价之高,甚为少见。从此,清朝少了一位清廉耿直的高官,而韩城乡下则多了一个踏踏实实的老农民。

据说,王杰回到家乡,身子闲了,曾想到重操旧业,到私塾去教书,结果,本地没人敢请,他竟然跑到邻县去了。野史曾有王杰冒名教书的故事传世。不知是真是假。嘉庆九年(1804年),王杰八十岁生日,嘉庆皇帝还专门派人带着自己的贺诗、题匾和珍宝登门拜贺。王杰特为此赴京答谢,不料因年老多病逝于北京。清史说:“嘉庆闻之,悼惜不已”。王杰后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其祠有联,是对其一生的最好评价:“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邪恶。”

读史于兹,颇有感叹。古往今来,历朝历君,扶正抑邪,其结果却是贪官多多,而清官廖廖。做官不易,做清官更难。官场如戏,人生如梦,唯有道义可以传世而不朽。然而,可悟透之人,又有几何?

王杰死后,亦葬于其家乡——陕西韩城城郊安居寨东约一公里处。目前,陕西韩城有条街名为状元街,据说就是纪念此公的。不过,王杰墓却没能保全,仅有墓碑并墓盖各一块,收藏于韩城博物馆内。或许,当年盗墓之人,一定是十分后悔的。“清风两袖”之人,怎么会有珍稀的陪葬之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