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

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

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云中吟系列故障解决(云中吟系列清心)(1)

心地恬静,无思无虑。

清心,指心地恬静,无思无虑、安宁澄静而无杂念的心境。

“清心”一词在《辞海》有注释,其释为治疗热性病热入心包的方法。其实,纵观古代文献,“清心”谓之“心地恬静,无思无虑”之意由来已久,《后汉书·西域传论》:“(释)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唐李贤注曰:“清心谓忘思虑也。释累谓去贪欲也。不执着为空,执着为有。兼遣谓不空不有,虚实两忘也。”《唐摭言》中有言:“峻节清心,高迈流俗。”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文政相合,且各有道统可循。

文教之中,“清心“亦称为“清心寡欲”,为三教百家之共通入道门径。

南师怀瑾先生在《道家与道教讲录》中说:“无论学仙学佛,讲到养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于寂灭无为为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静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可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人们对于色欲与饮食的追求,与贪图富贵功名的享受并重,要想做到‘离情弃欲,所以绝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

道家老子之教,是以清心寡欲为重点的。寡欲,意为修行和处世都应严格节制个人的私欲。老子认为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乱。

其言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文子秉老子之旨,其在《通玄真经》中曰:“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贵欲,捐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

先秦之后,道教则吸取老子的“清心寡欲”观念并将其与宗教修持实践相结合,认为世俗美色(五色)、厚味(五味)、丰衣、妙音(五音)等物欲,伤气害性,为“凶害之根”,修道者应该断然加以摒弃。

东晋葛洪《抱朴子》说,修道之人应“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至后世道教,则制定了众多的戒律对嗜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规定。如《初贞十戒》中就有“戒淫邪”、“不得饮酒食肉”、“不得贪求无求无厌”;《中极三百戒》中规定不得杀生食肉、盗窃淫邪、饮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有“远身行”、“除恶想”、“绝声色”、“俭爱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另外《老君十七戒》也规定有“勿乐美色”、“勿贪宝货”、“勿贪功名”、“勿为耳目鼻口所娱”、“勿资身好衣美食”、“勿厌贫贱强求富贵”等。

云中吟系列故障解决(云中吟系列清心)(2)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本,而清心则是修身的关键。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一书中,除仁义、义利之辨的主旨外,还有另一主旨,即“养心”与“寡欲”的关系。而“养心”就是“清心”的过程。清,《说文》是指“厕清”的意思。徐锴说:“厕古谓之清者,言污秽常当清除也。”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对《孟子》这段话,朱熹《孟子集注》解为:“欲,如口、鼻、耳、目、四支(肢)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二程与朱子对孟子“寡欲”的解说,尤其是程子“只有所向便是欲”的解说,其理论导向,即走向“存天理,去人欲”,使儒家文化进入极端化而影响后世近千年。

古代医家则认为清心节欲以养气为主,陆游认为,治病先治心,心不正则病难医,养生就要养心,护心以存元气,则可去欲去忿,提高自身抗病能力。他因此提出了“清心”的养生思想,其诗云:“宿志在人外,清心游物初”。

《明太宗实录》曰:上曰:“人但能清心寡欲,使气和体平,疾病自少。”

至于政教之言“清心”则自古有之。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五帝本纪》:“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礼记》:“君天下曰天子。”中国古礼,国家要举办禘礼,天子代表天下生民祭祀天地,在此期内,天子必须要戒邪、不得饮酒食肉、绝声色等,清心寡欲,反省自己。每日斋戒沐浴。

禘礼自上古始,传承数千年之久。清亡。被弃。(文图/善业文化)

云中吟系列故障解决(云中吟系列清心)(3)

宿志在人外,清心游物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