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9)虚壹而静

01

什么是 虚 壹 静

在道通为一的状态下,个体的认知是如何进行的呢?

荀子在《解蔽》篇中提出了“虚壹而静”,其目的是要解决人如何通过心懂得道。他围绕虚、壹、静三个字,穿插论述,写了一个长段。

首先说虚。“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志,誌,是记忆。人生来就有认知的官能,认知事物就会有记忆,这些记忆会储藏在心里。荀子担心记忆中的旧知识会干扰新知识的接受,所以提出虚的主张,如何理解虚很重要。虚,不是要清除这些记忆,而是“旧藏不拒新受”,不以既有的旧识妨碍新知的获取。这样就打开了认知道的途径。

然后再说壹。“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会同时获取各不相同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果同时零乱并存,就会产生分歧,甚至彼此妨害,所以要壹。

海德格尔论现代性的五大现象(荀子的大清明与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1)

壹,专一,从壶从吉,会意。壶,酒尊,象形;吉,会意。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收兵器于盛器中不用,免战,吉祥。壹是装东西的囫囵的器具。这样很形象地表明了壹的意思:能够将零乱的知识纳入一个有条不紊的统一体系中。

壹是大写的一字。壶是用来盛液体的,“壹”表示满满一壶,具象地说,是满溢的酒壶,抽象一下,是指充盈的整体。汉字经得住解,字象能够直观地开显意义,给你来打照面,这就是此处荀子为什么要用壹而不用一的原因。“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解蔽》)。在复杂的万象中,类可以达成统一。人类认识的差异性,会出现两意相害,所以要统一,这就是壹,壹是在两当中择一而壹。荀子还把“壹统类”看作大儒的一个标志,杨倞注:“统,谓纲纪。”就是说要整齐类的纲纪,以统领知识体系,与道来相会。

最后说静。“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静侧重思虑的理智、清醒。心总是在动,梦是夜动,剧是昼动,偷,松弛放纵。这些都是指非理智的念想。思虑勿为不理智的杂念所扰乱,称为静。静则察,需得有清醒的理智,才可体认道。所以,静,不以迷乱的念想扰乱理智。总之,虚壹而静是指不让旧知干扰新知,保持理智的清醒,以获得统一而整全的知识,从而把握“道”。所以荀子给求道者指出:“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

02

壹统类 荀子的最高目标

虚、壹、静之间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配合并且有先后顺序的。“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将须道者,正在等待求道的人,之虚则入,达到了虚的境界,就能容纳新知;将事道者,想要奉行道的人,之壹则尽,达到了专壹的地步,就能够穷尽事理;将思道者,想要探索道的人,之静则察,达到了静心的状态,就能够明察道。了解道至于明察,懂得道能够实行,这就是实践道的人。须道、事道、思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入、尽、察,是一个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明察又能知行,是真正的体道者也!

海德格尔论现代性的五大现象(荀子的大清明与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2)

虚壹而静,虚是整理记忆,静是调节心境,两者都是为壹服务的。壹统类,是荀子思想的最高目标,高屋建瓴的,整全的,纲领性的,这样一个壹,其实就是道。囫囵的酒尊,跟葫芦,跟浑沌一脉相承,荀子非常讲究合: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荀子·正名》)。

这句话通常被解释成:人固有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能叫做知,这种本能与客观万物相合就叫智慧。人固有的掌握外物的能力叫做本能,本能与外物相合的叫做才能。问题关键在于对合的理解,真的是人的本能与客观、与外物相合吗?

基于中国思想对道的把握和荀子壹的思想,是拒斥主客二分的;而且“知有所合”“能有所合”并未指向与谁去合。因此,荀子的意思是:能够知晓事物是人的官能称为知觉,各种知觉的整合就形成智慧;能做成事情称为能力,各种能力的综合形成才能。荀子的学说有点像心理学、认识论,他在寻求壹统类的心理基础。

03

坐于室而见四海

荀子似乎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洋洋洒洒写下了虚壹而静所带来的美好情景: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睾睾(gāo嗥号)广广,孰知其德?涫涫(guān沸滚)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解蔽》)

大清明,是总的情景:视野阔大,心境清朗,思维亮堂。再连用三个双重否定强调:万物显现,显而可论,论而当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展现出宏大的思维,万物、治乱、天地、大理,都与壹统类相匹配。然后是叠字设问,交相辉映,纵情抒发。大清明,朗朗乾坤,谁能遮蔽得了?

海德格尔论现代性的五大现象(荀子的大清明与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3)

换一个语境,再来看虚壹而静。

虚,不是清空而是虚化,记忆会遗忘但无法删除,人或可努力的,是把原有的记忆尽可能的淡化,不让它妨害新知的吸收,荀子所担心的,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这个所已藏,就是“先见”。荀子的虚化之妙,在于提醒人们警惕前理解结构中有妨害的因素,同时并未把门关死,留下了开放的空间。

静,是为了排除干扰,获得清明的心境,为此,中国人还讲究一种仪式,道家讲忘坐,佛家有打坐,荀子说坐于室而见四海,也是静坐。红尘作土难做到,让心静一静还真必要。

海德格尔要去除“遮蔽”,获得澄明之境,不就是荀子的大清明吗?两人的解蔽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海德格尔的“此在”说,想把人融入存在,建立亲在的存在论,以弥合物我二分的裂隙,荀子的壹,就囫囵装到酒壶里了,不但主客无以分,还要壹统类进入道的境界。

为您链接

世界公认,中国人组织能力最强,你知道为什么吗?

中国自古讲究经济、伦理、政治、版图的统一,思想能统一吗?

,